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即墨新闻 > 正文

即墨地域的祭祖及祠堂文化

来源:青岛早报 2018-05-27 06:15   https://www.yybnet.net/

即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先人们就崇尚“孝亲祭祖”,认为祭祖是家族兴旺的根本。祠堂祭祖是旧中国即墨地域祭祖的主要形式之一,自新中国建立后,延续了数千年氏族公祭所在地的“祠堂”,这一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有重要地位的产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只有个别祠堂作为一种文化古迹遗存了下来。

即墨地域祭祖的形式及遗存的祠堂

即墨地域的祭祖,总体可分为厅堂、祠堂、祖坟三种祭奠形式:

厅堂祭祖。每年除夕这天下午四时左右,民俗称“接年”,各家各户的一家之主率男丁到祖坟焚香烧纸、磕头,并叨念迎接祖宗回家过年。回家后将族谱悬于厅堂正北处,族谱下设条几或方桌摆放祭品,焚香烧纸、浇奠、放鞭炮,由长辈带领一家男丁磕头。至初二晚上,民俗称“送年”,祭奠形式与接年相似,只是祭奠结束后撤去祭品。过年期间早中晚就餐前均要焚香、烧纸,并将就餐的饮食先在族谱前供奉。除此之外就是正月十五祭祖,于正月十四下午四时左右,民俗称“接十五”,至十六日晚间九点左右,民俗称“送十五”,期间的祭祀形式与过年一样,只不过猪、鸡、鱼等十多种供品均是面塑的,另外供桌要点燃面塑的植物油灯。

祠堂祭祖。旧时有名望、势力大、财力充足的宗族祠堂,如族中有过功名影响较大的人物,长年供奉祖宗牌位。祠堂内每日24小时香火缭绕不断,设有专人续香烧纸。而一般的祠堂,多为过年节时祭祀祖先。族人们提前把祠堂整饰一新,除夕这天将先人的牌位从神橱中请出来,放在正北专门设的供桌供奉好(也有的祠堂将族谱悬在正北供奉)。供桌陈列丰富的贡品,一般有鸡、鱼、猪头三牲,还有果点以及当地的稀有特产等。直到过了元宵节,元月十六日再将牌位收进神橱。另外,有的宗族祠堂设有专门祭祀日。如本族功名较大人物的诞辰日,或先人中有对国家或本族有突出贡献、可引以为荣的英烈人物的诞辰、纪念日等,还有本族重大事件的纪念日等。如果有总祠和支祠,祭祀时本族人丁需先参与支祠祭祀,而后到总祠祭祀。如果距离总祠较远,也可以由支族选派代表前去总祠参加祭祀。

祖坟祭祖。一年中通常有三次,分别在清明、十月一、正月十五。清明祭祖,称为祖先上坟或上土。早晨在日出之前,一家之主率家中男丁到祖坟摆上供品、焚香烧纸、磕头、放鞭炮,而后在祖先的坟头添土。十月一祭祖,称为祖先送寒衣。多在早晨日出前,也有在下午,同样到坟前摆放供品、焚香烧纸、放鞭炮。正月十五祭祖,称为祖先送灯。于十六下午四至六时,一家之主带上用豆面塑的以花生油或豆油为燃料的油灯,到坟前点燃(半小时左右),焚香烧纸、磕头、放鞭炮,有的人还念念有词:给祖先送灯来了。

据考察,目前即墨地域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有孙、于、李三处氏族祠堂:

通济办事处楼子疃孙氏祠堂。据《孙氏族谱》记载,楼子疃孙氏自汉代即定居即墨。现存的孙氏祠堂始建已无证可考(记载资料“文革”期间被销毁),据推测应在康熙末年间,甚至更晚一些时候建造。祠堂分前后两堂,坐北向南,外观为青砖、小瓦起脊,房顶原有鸱吻、瑞兽等古建筑饰物(饰物在“文革”期间砸毁)。原祠堂大门有主门楼,两边有耳门及门楼,均为小瓦起脊吊脚古建筑格局。大门楼距二门楼有长5米的过道。二门楼由八根木柱支撑,前后各四根,为亭榭吊脚格局,柱间均有柱廊,为仿古花雕。二门距前堂为9米的天井。前堂三间,高6.7米,东西长10.5米,南北宽6米。房前有四根木柱支撑出厦,木柱间原为花雕镂空柱廊,窗户为花雕。堂内设有摆放贡品的长4米、宽0.6米的楸木条山,前堂奉祀的是以楼子疃孙氏始祖孙绳武为首的列辈祖先的神主。后堂与前堂之间有一长7.7米、宽10.5米的院子。后堂三间,高6.8米,东西长10.5米,南北宽6米,与前堂一样,也是有四根木柱支撑出厦,木柱间原为镂空花雕柱廊,窗户原为花雕。楼子疃祠堂历经数次修缮,现除原大门、二门、窗户、柱廊等部分设施,自“文革”时有所变更外,其整体基本保留原貌。

丰城镇南芦村于氏祠堂。据传于氏是明代洪武年间,从莱阳县的羊郡村搬迁至当地落户。刚迁到当地时建立祠堂,后于咸丰八年修建大门楼及外墙,其面貌保持至今。祠堂主体建筑为:正房3间,坐北面南,东西长9.3米,高4.8米,南北宽5.6米。房顶小瓦起棱,檩椽木结构,自外观至内室无不透出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风格。当年祠堂屋脊都修有鸱吻、瑞兽等古建筑装饰物。祠堂正殿前有院落东西宽6米,南北长14米,出东门,有门楼。大门口外修有向外延伸的“八”字形墙垣,原来门口左右竖立有两根旗杆,按照封建礼制,这代表族中出过获得功名的人。于氏祠堂除屋脊饰物在“文革”期间被砸毁外,其他均保存得较完整,院内西厢房现用作村办公室,自始建至今约有510年的历史。

金口镇李家周疃李氏祠堂。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建设,分前后两进,前进(主祠)及大门楼因村庄建设拆除。后进原为议事厅,现改为主祠。为正房五间,东西长13米,南北宽5米,高5.2米,正房前有院子东西长13米,南北宽7米。屋脊及山墙出厦处均有天狗、鸱吻、瑞兽等古建筑装饰物。院内立有华楼碑,为明代嘉靖年工部侍郎、儒学教授李华楼纪念碑,记载其生平事迹。据传,明代时每年京城都有使者前来祭祀这位学者。

“文革”期间,即墨地域的祭祖活动被禁止,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厅堂祭祖和祖坟祭祖先后恢复。祠堂祭祖除少数村恢复外,大多因祠堂拆除而无法恢复。现在我国各地诸如黄帝陵祭祀大典、孔庙祭祀大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祭祀活动多已恢复,这不仅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亮点,而且成为凝聚世界华人追根寻祖的纽带。

著名的德育工作者和社会慈善家秦东魁曾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你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他在书中告诉人们:“父母祖先就是我们的根,孝亲祭祖如同在为自己的根浇水,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孝亲祭祖是风水之源,是家族兴旺的根本。 ”书中列举了中国最旺盛的家族:“排行第一的是孔夫子家族,传承达八十多代,是中国第一旺族;第二旺族是范仲淹的家族,传承达千余年的历史;第三个家族是清代曾国藩的家族,现在其后代很多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学者;第四个是离我们较近的梁启超的家族。 ”这些家族均是世代重视儒学教育、孝亲祭祖的典范,且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博大胸襟。这位大师尤其指出:现代人只想寻求好风水,追求自身发达,而不注重修养良好的品行,不懂得孝亲祭祖,根都死了枝叶又怎么能发达旺盛呢?即使居住在上好的风水地都难以得福。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其实祭祖的过程即为一种传承,也为一种坚守。将祖先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来,将他们艰辛创业的精神坚守住,就如同在为自己的根浇水,一代又一代一如既往,才会万古长青。

祠堂的形成与管理

据资料介绍,我国祭祖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从商代即已成规制,周朝时有 “天子七世”“诸侯五世”“士大夫三世”的礼制,通过系列的祭祖制度,让族人们铭记自己的祖先,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族类繁衍绵远流长的情怀。 《礼记》规定,古代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春秋期间,礼崩乐坏。曾经是“不下庶人”的礼制,慢慢流传到民间,甚至后来出现了“礼失而求诸野”的状况。据考证,远古时候胶东地区的先人们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到宋代家庭祭祀形成较完备的脉络,直到明代朝廷明确允许老百姓建“家庙”,祠堂祭祖这一传统才普及沿袭下来。即墨地域因早期人烟稀少,最早的祠堂(家庙)祭祀形式,是先人们在宅中置坛祭祀,随着家族的繁衍构成村庄,便开始专门建宗祠以及支祠举行共祭祖先的活动,于是祠堂应运而生。

旧时,民间也将祠堂称为“祠庙”或“家庙”,是同族人共同纪念祖先、族内祭祖和放牌位的地方,多建于家族聚居地或附近。旧时祠堂规模的大小,规格的高低,往往又被视作宗族势力是否旺盛的象征。因此人们最注重祠堂的选址与建设,要选择村中风水最好的地方建设,其规格也是一个村中最堂皇的建筑。即墨自古为礼仪之邦,先辈们尤为重视宗族崇拜这一传统孝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每个村落均建有祠堂。有的村较大、姓氏不一有几个宗族,往往建有多个祠堂,这样的村建村历史一般较为久远。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经济发达、人烟繁衍旺盛、历史较久远的区域,也会出现一个村或几个村共同建有总祠,另外建有支祠。分布在周边各村落区域的本族人,以血缘亲疏划分为各支族,每个家庭随其支族构成宗族的支中心,支族所设立的祠堂为支祠。所建的支祠因为人丁兴旺程度、财力和地位等因素,规模大小不一。

祠堂管理。通常多由族长负责祠堂管理,经族人共同协商选择出本宗辈分大、年龄较高、有威望的人充任族长,由族长负责安排数人管理祠堂的具体事务。较大的宗族往往由支族长轮流负责祠堂管理。其管理的事务:一是负责经济管理,大多宗族祠堂由本族人家凑集出资共同购置土地、山林(个别规模大的祠堂还拥有店家或商业股份),需安排族中专人耕种或承包他人经营,所得收入用于祠堂日常费用或族中大事公共支出。二是负责祠堂房屋维修护理、祠堂内设施的管理,诸如祭祀器具添置、维护等,及有关宗族的公共物品的保管。三是负责祭祖及族中公共活动组织,每当年节或本族重要的纪念活动,议决族中大事等,往往组织族人先在祠堂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 (有的悬起族谱),焚香烧纸、按辈分序列磕头,举行仪式后,议决族中大事。一经决定的事务,全族人即无条件遵守。受祖先崇拜、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各个氏族往往制定有家法族规,以约束本族人的行为,维护家族长久安定发展。即墨地域的祠堂往往又是一个宗族执行族规家法,惩罚不孝子弟,维护家族秩序和礼制的中心,体现了人们以孝为先的儒家礼制和宗族文化理念。

祭祀牌位的产生。祠堂中所供奉的牌位,是经族人酝酿协商,从祖先的每代人中遴选有名望的名单制作成牌位。牌位的模式:一个上有尖头(或半圆形)、下有底座的站立木制盒子(或牌子),正面写有牌位人的姓名。内容如:黄公××,三品顶戴,配夫人××,背面写生卒年。有远迁外地的支族,需设立祠堂,应将总祠中所有牌位仿制,否则不能建祠堂,应每年前来总祠祭祀先人。日常,牌位都放入祠堂专门设置的神橱里,待有祭祀活动时将牌位请出放到供桌上。有的望族祠堂也长年供奉牌位或族谱。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共同祭祖的传统被作为“四旧”内容废除,各村所建的祠堂多改为学堂或其他公用场所。随着时间的迁移,大多村因村庄建设的需求,已将这一传统古建筑拆除。

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价值

旧时即墨地域的祠堂是一个村庄中历史以来最好的建筑物,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设计构思巧妙,凝聚着人们数千年来的智慧。不同时代建筑的祠堂,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文理念和建筑风格,所以说现遗留下来的祠堂本身即为很具研究价值的文化古迹,对我们很好地探讨研究古建筑建设技巧结构,为当代或后代人所用极具现实意义。还有较多的祠堂源源不断地记载着本族在当地开拓发展的经历和辉煌业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也同时反映了一个地域,在某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特征,又可以侧面诠释一方地域某个时代的社会文明,所以说民间祠堂文化又是研究地域社会文明很好的佐证。大多的祠堂流传有本族数辈人延续的家规家训,以及规劝子孙后代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道德智信人的儒家经典。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宗族祠堂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又可以家族的形式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祠堂内多积累有各时期的陶塑、雕刻、绘画、书法等,集儒家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于一体的传统物具及作品,或历代仁人志士纪念物。可以说祠堂的另一个功能,又较好地发挥着民间博物馆的作用,悄无声息地传承保护着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相关文物。

千百年来,祠堂文化深为即墨人民所重视,其从远古的萌芽期到宋代,在民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脉络,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峰,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祠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过程,反映了人们崇拜祖先、孝行天下的儒学传统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祖先“慎终追远”和“敬天法祖”的崇拜心理,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相关民俗及文物等历史遗存,是一方地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和体现。尤其是我国各区域的地方传统及民俗文化、乡贤文化,形式和风格独特,保护好这一珍贵古迹,对研究和延续、丰富、传承华夏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祠堂古迹又可以作为一方地域的文化景观,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祖、族谱、祠堂又是联系海外游子追根寻祖的重要纽带,我们不妨从传承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地方传统人文、加强海外联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文化古迹予以妥善保护。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阅读是情怀,也是割不断的情缘 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读者讲述读报故事,见证《墨城新闻》七年历程

文/图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王诗妍7年,一个初生婴儿已长成一个垂髫小儿;7年,一丛茉莉已花开花落21次;7年,据说我们身上的...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即墨地域的祭祖及祠堂文化)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