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移风店镇农村电商仓储物流园的暖宝宝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给暖宝宝打包。在青岛即墨移风店镇,有个因暖宝宝而出名的村,这个村就是七级东南村。目前村里聚集了30多家网店,每年有6000多万片暖宝宝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并连续两年被评为“淘宝村”。虽然村里电商每年的销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人才缺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文/片本报记者宋祖锋
仅“双11”就卖出
200万元暖宝宝
近日记者来到即墨移风店镇,在农村电商仓储物流园的暖宝宝生产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生产、整理、打包、贴单、装货……车间里已经打包完毕准备发货的暖宝宝堆成了山。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到了暖宝宝的销售高峰,加上之前‘双11’的订单,最近几天忙得不可开交。”负责人焦富勇说,仅在“双11”期间,他的网店就完成了4万多笔暖宝宝订单,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
为了按时完成这笔订单,车间里的50多名工人每天都加班加点地生产暖宝宝,一天10个小时忙下来,能生产30多万片,全部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相对于蜂拥而至的订单和巨大的工作量,人手显得捉襟见肘,焦富勇不得不亲自上阵。“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帮着装货、卸货,一天能装卸七八吨的快件。”焦富勇说,现在基本上每天他都要在车间里工作15个多小时,有时候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全力以赴保证订单及时发出。
据即墨移风店镇电商指导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七级东南村有30多家网店,全部以销售暖宝宝为主,今年预计有六千多万片暖宝宝从七级东南村“飞”向全国各地。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七级东南村已经形成集暖宝宝设计、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暖宝宝村”。
两年前建起青岛首个
农村电商平台
即墨七级东南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偏安一隅的村落,这个“暖宝宝村”在短短几年间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2015年,我们成立了青岛地区首个农村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和回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孵化平台。”即墨移风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移风店镇有着众多特色农业产品,为整合特色资源,2015年移风店镇借助青岛淘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资源,率先建起了青岛地区第一个农村电商平台,将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定期对当地农民进行电商技术培训让其开设网店,并且引进物流快递公司,打通制约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直接销售到全国各地的电商格局。
今年35岁的孙正琰是青岛淘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之所以放弃在外打拼选择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一起创业,是因为除了可以享受当地农村电商平台免费入驻的优惠条件外,也对农村电商广阔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孙正琰从2010年就开始做电商,主要销售暖宝宝并陆续开了数家网店,销量非常可观。“那时候一年能销售七八万片暖宝宝。”2015年,孙正琰回到即墨七级东南村后,在当地电商中心的支持下,免费对周边村民进行电商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开网店,带领村民一起“触网”。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电商队伍中,全部以销售暖宝宝为主。此外,村民家中的鹅蛋、石磨面粉等特色农产品经过包装后,也通过网店出售。由于成本低,大量特色农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到全国各地,七级东南村一下子火了起来。
如今,全村一年销售暖宝宝达到六千多万片。2015、2016连续两年,七级东南村被评为“淘宝村”。
招10个只能留下两三个
电商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对于电商来说,人才流动大是普遍现象,对于农村电商来说更为明显。“招来10个人,最后只能留住两三个。”经过近几年发展,孙正琰深刻感受到,由于远离城市基础条件差,大多数年轻人或大学毕业的农村学子都选择了留在城市谋发展,在农村很难留住电商人才。特别是涉及技能型、运营管理型的人才,需要经过多年的电商实践,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并不是仅靠培训就能成功的。孙正琰说,目前他们公司有15个技术人员,但是距离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还差一半人员。
“有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应聘,一听工作地点是在农村直接就拒绝了。”为此,他们公司除了用高薪留住电商专业人员外,还从当地招聘一些常年在家的年轻人,对他们进行电商技术培训,但是这部分人对于电商认识十分有限,很难培养成专业电商人才。
为此,即墨移风店镇除了加强对当地农民的电商技能培训外,还定期组织电商经验交流大会,邀请一些在电商方面成功的店主,介绍推广成功经验。
新闻推荐
铅华褪尽留本色,不忘初心始见金棘洪滩街道史志办刘好军十余载笔耕不辍,编纂完成300余万字地方志广受好评
刘好军经常到各地查阅文史资料。半岛全媒体记者张彤通讯员祁树国他历时十载,主编完成128万字《棘洪滩镇志》;他曾往返十余个区市,整理完成史料2000多万字;他数年如一日,节假日坚持写稿……他就...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