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自古被称为 “海上名山第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风景区不仅拥有山海形胜的自然景观,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崂山备受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文化名人的青睐,历代文人墨客、军政要员为崂山留下诸多传世墨宝,成为崂山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了对这部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资料保存、研究,崂山风景区于今年5月份开启了“拓印崂山”工程,昨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上山去一探究竟。
拓印每一步都很讲究
崂山的美从来不仅仅在于它有雄伟陡峭的山、秀丽的水、纯净的天,也在于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石刻上的一笔一划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据崂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崂山风景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已知的摩崖石刻有270余处。从今年5月份“拓印崂山”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到现在4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已经拓印的崂山石刻有100余处,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元、明、清时期的石刻,其中不乏历代历史名人如李白、丘处机等留下的珍贵崂山历史文化。
昨日记者跟随崂山风景区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拓印崂山”现场——崂山风景区仰口游览区,拓印团队正在拓印的这处石刻是清代即墨县县长孙文斌的真迹,他在这里任职期间留下“疑是幻境”四个字感叹崂山的景色之美,美到让人觉得不真实,像梦中出现的幻境一样。而前两天他们刚刚完成的拓印石刻是崂山风景区现存已知石刻当中唯一一处也是最大的一处丘处机道长真迹,是当时丘处机道长写下的描写崂山的20首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拓印团队队长李继伟介绍道,拓印通常有上纸、上墨、揭纸三个步骤,而崂山拓印的团队,在每一个步骤上都很讲究。首先是上纸,他们用于覆盖贴印在石刻表面的宣纸必须提前一天经过泉水浸泡,使纸变得松软便于贴合石刻;其次是上墨,就是等覆盖石刻的宣纸晾干后,在宣纸表面上墨,这是拓印最细致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将小块布料用胶带缠成蜡笔大小,用这个工具对要刻的字进行描边来保证石刻拓印的清晰度;最后一步是等墨迹干后,将覆盖在整块石刻上的宣纸慢慢揭下来,一处石刻的拓印就算是完成。和其他粗糙的拓印不同,他们绝不会在石刻上留下任何痕迹,宣纸的背面也不会有墨迹渗出,做到了对石刻的保护。
独创吊索拓印绝技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进行“拓印崂山”工作的拓印小组的成员们如攀岩运动者一样,只凭借一根绳索,“噌噌噌”几下便攀上了十几米高的崖顶,用绳索吊在半空中对巨石上的石刻进行拓印。拓印小组笑称自己是“崂山壁虎”,队长李继伟介绍,他们前期在研究讨论石刻拓印方法的时候,因崂山独特的地貌特征,独创了这种吊索拓印石刻的绝技,也算是国内首创了。他们使用的绳索承重量是2吨,在空中的安全问题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吊索拓印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他们前期还专门去找专业的攀岩老师学习攀岩技术,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是攀岩高手了,在崖壁上来去自如。
“山海奇观”用掉95张宣纸
为了一气呵成完成一部拓印作品,他们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几乎不休息。李继伟说,在拓印仰口的巨型题刻“山海奇观”时,拓印小组四个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掉了95张四尺长的宣纸才完成的,“山海奇观”题刻高3米,宽十几米。他们中午轮换着休息,拿出自己备好的类似瑜伽垫的垫子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
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蚊虫很多,他们就在护膝里塞上一小管治疗蚊虫叮咬的药膏,下山时草木茂盛,遭遇蛇也是经常的事,他们也要学着去应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已经完成了近一半的拓印工程。在拓印过程中他们必须将膝盖顶在岩壁上保持平稳,而通常他们一上去就要悬挂1到2个小时。崂山景区工作人员说,拓印是跪在岩壁上的工作,也是一份很寂寞、需要耐心的工作。他们踏遍崂山,一个字一个字地拓印、辨识,纠正了许多之前的误读,再一个一个地对石刻署名人物进行检索和相关资料的搜集。这个拓印团队踏遍崂山,刻苦严谨,值得尊敬。
新闻推荐
“中医学院这边”“药学院这里”“针灸推拿学院的同学有吗”……8月30日上午9点,一辆满载新生的济长巴士开进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门,新生们刚一下车,就被举着牌子迎接他们的学长热情地包围了。这是济南...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