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二五”,烟台城乡在统筹发展中互促互进,携手跨越。迎来“十三五”,烟台市城乡统筹发展大文章又将如何书写?“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五章单列篇幅,就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给出思路和路径———按照“一城提升、两翼突破、三带隆起”的空间布局战略,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和融合发展水平,以东西两翼突破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北部经济隆起带、南部经济崛起带、中部生态涵养带,构筑现代城市和富美乡村和谐相融、都市景观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格局。
提升市区同城融合水平
纲要点击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加快城区融合发展,高标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梯度扩散功能。
延伸阅读———
加快六区融合发展。坚持市区空间互应、功能互补、交通互联,促进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福山区、高新区、开发区在生产、空间、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对接,实现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市区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优化六区连接路网结构,提升公交覆盖率和运营服务水平。
推进蓬莱、栖霞融入中心城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优化调整区域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并举、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并进,打造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实施旧城旧村改造攻坚行动、城市绿化提升工程、城市光彩工程,提高城区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公交运营智能调度、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平台。规范配建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性停车场建设。
突破中心城区重点板块
纲要点击
增强城区东西重点板块带动功能,统筹协调南北区域发展,推进中心城市扩张提质。
延伸阅读———
东西两翼齐飞。做高做新东部城区,以牟平区、高新区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和休闲度假产业,持续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滨海新城,带动中心城市向东拓展。做大做强西部新港城,持续放大烟台开发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优化整合西港区海运功能、蓬莱国际机场空运功能、保税港区保税功能和火车货运站中转功能,培育发展临港、空港等产业,打造西部高端制造业和临港产业核心区。
南北拓展提升。做特做精南部区域,依托青烟威荣城际铁路、204国道、烟海高速等交通走廊,推进芝罘滨河生态智慧新城、莱山生态新城建设,助推福山南部、牟平南部、栖霞桃村区域加快发展,形成中心城区南部一体化开发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纵深。做优做美芝罘湾区,强化北部高端商务区功能定位,分期推进芝罘岛至烟台山滨海一带开发建设,打造北部高端商务旅游休闲新区。
破解县域北强南弱局面
纲要点击
加强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着力破解县域发展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局面,打造特色优势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协同合作的县域发展格局。
延伸阅读———
北部经济隆起带优化提升。借助铁路、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向高效率、精加工和高附加值转变。龙口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由低到高、新兴产业由小到大、优势产业由大到强,依托龙口裕龙岛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突破发展高端铝材料、临港加工、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建成烟台北部增长极龙头、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旗帜。莱州市,深入发挥蓝黄战略叠加优势,积极推进莱州港扩建、黄河三角洲沿海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崛起临港产业组团、滨海旅游度假组团、高端产业组团、海洋文化产业组团、循环经济组团,打造中国(莱州)种业硅谷、黄金产业基地、新兴能源高地和烟台西部增长极。招远市,做优做强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科技产业园、北部经济隆起带“三大板块”,突破发展黄金、轮胎和汽车零部件、皮毛销售加工等特色产业,打响“中国金都”与“皮革之都”两大城市品牌。
南部经济崛起带借力突破。坚持“依托烟台、对接青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接烟青两市的要素和产业转移。莱阳市,加快开发建设五龙河流域滨河产业带,突破发展外向型高效农业、现代物流、品牌商贸等特色产业,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城、胶东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烟青区域合作桥头堡。海阳市,借助青岛—海阳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核电临港产业区、亚沙城、丁字湾海上新城建设,培育发展核电临港、旅游度假等特色产业集群,合力莱阳市、即墨市推动丁字湾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
打造特色城镇和富美乡村
纲要点击
以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城中村改造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打造风情化的小城镇和田园化的美丽乡村。
延伸阅读———
全面推进城镇乡村建设。按照“培育重点镇、合并弱小镇、提升中间镇”的思路,推进小城镇整合发展,增强重点镇载体功能和聚集能力。结合“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扩大扩权强镇试点范围,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小镇,率先建设一批县域次中心和小城市,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全市驻地人口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达到5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达到15个。围绕自然生态、功能完备、文化传承,科学编制镇、乡、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有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实现速度型向质量型、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放宽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及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权益。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让农村进城者带着工作、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融入城市。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将城中村改造的原村(居)民整体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转移农村人口35万人。
稳步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倡导“数镇一园”和“多社区一园”等发展模式。加强现有园区城市功能改造,将各类产业园区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筹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100%,所有行政村通上客车。建立城乡保洁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到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暖,加快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18年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强化精准脱贫,到2017年底实现6.9万贫困人口、27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YMG记者侯召溪
新闻推荐
“五个一”激发发展活力, 牟平龙泉丁家庄全方位推动村党建和发展工作
本报讯(YMG记者任雪娜)创新搭建一个微信号、一次联动、一个大讲堂、一个“村庆月”、一个“走访日”的“五个一”平台,牟平区龙泉镇丁家庄村全方位推动村党建...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