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即墨知县的陈毓崧,在职六年间,励精图治,为官清正,处事果断,政绩显著。他关注民生,热心公益事业,为即墨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把教育事业看做“百年树人”的大计,先后在全县城乡创办公、私立学堂52所。他还建大桥,修堤坝,铺设道路,深受百姓称赞。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行为乖张,真有点像热播剧《红高粱》里的高密县长朱豪三。要说即墨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而又备受争议的县令,非陈毓崧莫属。
在任6年间政绩显著
陈毓崧(生卒年不详),字晓岚,湖南省湘潭人,监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即墨知县。他为官清正,处事果断,在任6年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
据《即墨史乘》记载,清末废除科举后,即墨教育的主体仍为自办或合办的私塾。陈毓崧到任后,把教育事业看做“百年树人”的大计,先后在全县城乡创办公、私立学堂52所。为解决办学经费,将一些新开垦的荒山、荒田作为“学田”,将其收入供给学校使用。并举荐德高望重、才华出众的举人周海云为劝学所员长,管理全县教育事业。
除了教育事业,他还关心环保。当时,即墨许多山坡由于滥伐林木,水土流失严重。陈毓崧上任后,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亲自到城西之马山勘察,严令封山育林,并组织城中士绅李中法等人创立马山林场,使马山得以绿化。清宣统二年(1910年)又在崂山巨峰马官场成立了“崂山森林有限公司”,自任经理,开发苗圃数百亩,此后,公司的林场、苗圃扩大到4万余亩,为崂山的绿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倡导即墨士绅李中法等成立“蚕桑会”,于城厢的城濠沟和南校场种植桑树,既绿化环境,又使百姓得益。
共济桥是陈毓崧组织建的
共济桥,坐落在共济街南的墨水河。提到共济桥就能联想到共济街,以及共济桥下河滩上的集市。如今,桥下的水已经深得看不到河床,各种小摊也由桥下搬到了桥上。很多东西已经不存在,但是市民的记忆犹在。
沿着共济街向南走便是共济桥,桥的栏杆是一根一根的铁链。桥上有零星的摊位在卖水果以及小物件,桥下是墨水河,河面平静,两侧长了茂密的水草。
这条街之所以叫“共济街”,是因为共济街上曾经有很多商会以及做生意的人,遇到事情都需要互相帮忙,“同舟共济”,所以称为“共济街”。而共济桥则晚于共济街,是很多人一起出钱修建的。以前桥旁边有很多石碑,刻着出钱建桥的人的名字。
即墨市档案局材料显示,共济桥又名阜康桥,北起共济街南端,跨墨水河,南接信义街。清康熙二年初建漫水桥,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知县陈毓崧组织建设此桥。当时这里的桥被洪水冲垮,南北交通中断,居民常年由河底涉渡,十分不便。陈毓崧委派士绅李中法招聘能工巧匠重建此桥,取名“阜康”。桥长216米,宽3.7米,高约3.6米,有72个孔,孔距3米。后来两边淤积,仅露31孔。1963年,桥面加宽到5米,这座桥一直使用到1985年重修。
此外,对维修淮涉河(今墨水河)大坝、铺设即墨城至城阳的大道等其他公益事业,均有建树,受到群众称赞。
陈毓崧支持养蚕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当时“民间有育蚕者,不得其法”。到光绪末年,城里人李中法从四川学得养蚕植桑的经验,在县令陈毓崧的支持下,于即墨城南关建立桑园、修筑蚕姑寺,雇用专人经营养蚕、缫丝,并且在城濠两岸和县衙马园内遍植桑树,其所产蚕丝供渔民结网用。在其影响下,全县养蚕业有一定发展。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养蚕日益减少,到1940年因缺蚕种而停止饲养。1958年即墨恢复养蚕业,当年产桑茧259公斤。
据李敬祥《即墨李家西城李姓述略》记载,这个李中法,字叔度,号审卿,太学生,是李毓昌的近支族人,为即墨近代史上著名的公益事业人士。光绪年间,他随堂兄李中敟出任四川懋功、松潘两县、马边州幕宾(俗称师爷)多年,当时堂兄病逝任上,他携其家属,经剑门古栈道碾转返回故里即墨。李中法亲眼目睹了南方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痛感家乡即墨、崂山一带人们只知道砍树伐山、毁林开荒而不绿化荒山的恶习,以至于将即墨、崂山的山山岭岭破坏得满目疮痍。在四川任职期间闲散时,他跟当地百姓学会了植树养蚕等技术,决心回乡后改变即墨荒山秃岭、植被稀少的自然面貌。
从山清水秀的大西南一住十多年后,一回到荒山秃岭的家乡即墨,李中法便在即墨县令陈毓崧的支持下,设法去南方采购来桑树苗,带领即墨城周民众,在城壕沟、墨水河畔等空闲地插柳栽桑,绿化家园。并将荒废多年的古城南门外的南校场买下来,栽种桃、梨等果树,盖了一处二层砖楼,俗称蚕姑寺,在楼上供奉着蚕神。楼下培育蚕种,无偿培训养蚕技术、桑叶无偿采摘,提供蚕种供城周百姓养蚕。缫丝后,卖给东海渔民织网编绳,由于蚕丝的拉力、耐腐蚀性都远远超过麻线,大受渔民欢迎。
在古城外的东北角上,有一个宽、深都很大的水湾,常年不干涸,李中法购来莲藕荷花,种于水中,每当莲花盛开时,成为即墨古城一景,游人纷纷前来观花。莲花湾、蚕姑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李中法当年的植树绿化有关。
在县令陈毓崧以十万多亩崂山官山、上千亩马山庙山无偿使用的全力支持下,由李中法出面以私募集股的形式,成立了崂山森林公司和马山森林公司,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两处林场栽种的树木,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许多树木已经长到30厘米粗,可惜后来在战乱中,被砍杀殆尽!森林公司也随之解体。
性情刚烈,凡事亲力亲为
除了以上这种“大事”,老百姓的一些小事他都亲力亲为。据即墨市民赵宝云老先生介绍说,有一次,邻居之间为了一只鸡争吵了起来,都说鸡是自己的。为此他们找到了陈毓崧,陈毓崧就问他们鸡是喂的什么食?然后当场把鸡杀了,看鸡到底吃的什么,便真相大白。还有一次,一个姓江村民的孩子很混账,不听老人管教,不孝顺。那个时候不孝就是大罪状,陈毓崧便让衙役狠狠打他,打到孩子的父亲心疼,为孩子求饶了才停止。陈毓崧就放了孩子,并对他进行教育。后来孩子就逐渐懂事变孝顺,长大后经商做得不错。
陈毓崧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在审理即墨皋虞一杨姓财主虐待儿媳致死人命一案时,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严惩了凶手,为被害者伸冤雪恨,受到群众称赞。原来,城东十亩地村举人周海云之女,嫁于皋虞一杨姓财主家为媳。杨家对儿媳百般虐待,周女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跑回娘家,周海云慑于杨家的淫威,敢怒不敢言。陈毓崧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认周女为义女,并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养伤。后来,周女还是因为无法忍受杨家虐待而含恨自寻短见。
陈毓崧得知此情况后,立即派出县衙女差,会同十亩地周姓众村妇到杨家破棺验尸,并对杨家提出厚葬等要求。经过多次折腾,终于将杨家的财产大部分耗尽。最后,陈毓崧传杨家人到案审讯,将杨氏夫妇重笞后,让他们披麻戴孝发丧儿媳,这才算了事。
时人对于陈毓崧的作为曾编了一副对联曰:“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晴天;半似狼半似虎半似清官”,百姓对其为官虽褒贬不一,但其事迹在即墨曾广为流传。
编修《即墨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维新官员张百熙任学部尚书,奏请天下郡县纂修乡土志,“用备小学课本”,其宗旨为“务使人人由爱乡以知爱国”。学部所属京师编书局制定了《乡土志例目》,先以半年时间实验编纂成第一本乡土志,作为样本颁发全国试行。于是全国各府、州、县均组织修志班子,开始乡土志的编纂工作。于几年时间内,全国即按统一体例编纂出410多种乡土志,以作为小学教材,与国文、算术、修身等构成必修科目,以取代昔日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
《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说,受命编修《即墨县乡土志》的即墨知县陈毓崧,聘请即墨乡贤周铭旗、黄象辕、杨孝胥、姜维岳、周炌业等组成编修班子,由周铭旗任总纂。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志书完稿。本次修志距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付梓仅30余年,因而其内容大多与同治版县志类同,然由于其编纂用途在于作为小学教材,因而内容比较简略,语言亦通俗易懂,更加富有乡土气息。但不知什么原因,志书成稿后未能付梓。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魏军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推荐
根据锐理数据统计,上周(12月22日~12月28日)青岛市土地招拍挂市场共出让10宗商住用地,出让总面积359.19亩,其中成交7宗,面积319.53亩,成交总金额约9.3亿元。在土地供应上,上周青岛...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