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核心
即墨蓝村镇五里村村民潘明灿等9名农民集体捐遗经早报连续报道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影响。在老潘的影响下,又有6名农民先后签约捐遗。昨天,潘明灿带着全家和另一名村民田立峰一起在蓝村大集上宣传“三捐”知识。记者一路跟随老潘,3个多小时里,老潘等人散发了200多份相关宣传材料并耐心劝说,有两人当场同意签约捐遗,但也有人抛出冷眼。大集散去,老潘等人将被丢弃的宣传材料重新捡回,准备5天后大集时再去劝说。
现场:大集“劝捐”遭遇冷眼
昨天是即墨蓝村镇大集的日子,在五里村中心大街上,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赶集。潘明灿带着妻子还有13岁的儿子和同村村民田立峰一起,将从红十字会拿到的“三捐”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带到了大集上,一边发放宣传册,一边不停向赶集的人们和摆摊的摊主讲解捐献遗体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在老潘等人宣传劝说时,又有两名已签约捐献遗体的农民参与了其中。
“这是好事,俺从早报上知道你捐献的事了,也想捐献。”在大集上,老潘向邻村一名村民仔细介绍着捐献遗体器官为社会带来的益处,这名中年村民表示非常愿意捐献。此时,他的妻子站在旁边却并不赞同,在老潘做工作劝说时,她不时抛来冷眼,最后拉着丈夫走开,边走还边抛下一句话“你这是闲得没事干了吧”。老潘并没有责怪对方,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劝说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正是因为这个工作有难度,才需要慢慢去做。
喜悦:劝说3小时两人要捐献
老潘等人在大集上进行协调动员时,大多数人都表示认可老潘的做法,但也有人对老潘的做法提出质疑,说他这是为了出名。听到这些话,老潘只是淡淡一笑,继续他的劝说协调工作。
在大集上劝说了3个小时,老潘等人在长约4里地的大集上转了一个来回,手里的200多份“三捐”宣传册也全都发了下去。记者看到,大部分人都能认真阅读宣传册,其中有两名村民还主动找到老潘等人,详细咨询起捐献遗体的事情。老潘一看有效果,立即和这两名村民讲解起来。他把村里15名农民捐献遗体的事情前前后后讲了一遍,对方感动地直说老潘“了不起”。其中一人当场对老潘说,他决定要捐献自己的遗体,还要做干细胞志愿者,等回去和家人商量后,就和红会联系签约,另一名村民也表示同意签约捐献。老潘了解到,这两名村民年龄都在40岁左右,家就住在附近,早年因身体不好受过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想用捐献遗体这种方式回报社会。随后老潘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对方,并表示随时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关捐献遗体方面的服务。两名农民称自己签约捐献后,也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
遗憾:宣传册被随手扔掉
“每一份宣传册都是一片爱心的传递。”老潘说,但遗憾的是,一些村民将拿到手的宣传册当成废纸随便扔到了地上。看到这样的场面,老潘等人从来来往往人群的脚下捡起宣传册,再次重新发到别人手里。一名刚刚扔掉宣传册的青年人被老潘的执着感动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给我几份吧,回去后我也向身边的朋友宣传一下。”当大集散去,老潘发现,地上还有被扔掉的宣传册。于是,老潘和儿子又走了一个来回,捡回了30多份被扔在地上的宣传册。老潘说,被扔掉的只有30多张,已经很不错了。
村民:捐遗老潘真是好样的
“全村村民都知道,老潘带头捐遗体的事情,都对他的做法表示支持和敬重。”昨天上午,记者随机在五里村采访了10多名村民,一提到老潘捐遗的事,大家都知道。一名村民说,这些天,老潘可是村里的名人,经常有人找他咨询捐献的事。多数农民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捐献遗体,都是通过老潘了解到捐献遗体知识的。另一名村民说,反正人去世了什么也没有了,倒不如把自己捐了,或许还能救别人的命。
老潘说,蓝村大集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每隔五天一个大集,到时来自周边多个乡镇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这里,摆摊经商、赶集买货,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劝说“阵地”,他要从这里打开自己的遗体协调员的局面,争取在明年上半年,让集市上的商贩们都知道 “三捐”对社会的贡献和爱心。昨天,即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称,早报连续对老潘等15名农民集体捐献遗体进行报道后,先后又有全国各地多家媒体对此事跟踪报道。这些天,即墨红会办公室的电话也成了热线。一天至少要接20多个咨询电话,有几个还表示要签约捐献。
链接
岛城有5名专业器官捐献协调员
青岛市红十字会三捐献办公室的张少芹处长介绍说,作为首批考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资质证书的她,自2004年至今了解到了许多感人的捐献者故事。这些年,青岛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例,目前青岛共有5名有资质的专业器官捐献协调员。可以说协调员这项工作责任重难度大。
张少芹说,前不久,青岛一名老人意外死亡,一开始老人的家人并不同意捐献器官,经过张少芹等人的反复协调动员,最终这名老人捐出的两个肾脏被移植到两名重病患者体内,两个角膜也将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老人去世后,生命还在延续。老人的子女最后也被感动,加入了捐献志愿者的队伍。张少芹说,这几年,许多捐献器官者都需要协调员做工作,同时她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所做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张少芹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做出爱的选择,岛城遗体捐献志愿者在册人数已达3000多人。目前青岛市已有382位爱心市民成功捐献了遗体,其中7位成功捐献了器官。85个实现了角膜捐献,这些爱心人士虽然离世了,但他们的生命在延续。实现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仅出生两天。
延伸
岛城首批“劝捐员”让200人签约
“我们也经常搞活动,动员协调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遗体志愿者队伍。”崂山第一支捐献遗体(角膜)志愿者队发起人之一刘伟浩告诉记者,2007年初开始,他和另外4人成立了一支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伍。从此,5名成员开始了不间断的“劝捐”工作。
“受到冷眼是经常的事,都已经习惯了,本来这项工作就是动员协调,有一定难度。”刘伟浩说,他和几名志愿者经常深入居民家里动员协调,有时候好不容易劝说人家同意签协议了,但在做家人的工作中,却又遇到了困难。遇到这样的情况,刘伟浩总是抽空反复做协调工作,直到对方全家人同意。刘伟浩说,像这样的事情,在他和队员中,都经常遇到,有的劝说顺利成功一些,也有的最后遭到家人坚决反对。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5名成员发展到了现在的50多名。7年来,刘伟浩等50名志愿者队伍,已经协调劝说200多人和红会签了捐献协议。而刘伟浩自己一家9口人,全是遗体捐献志愿者。
新闻回放:
9人集体捐献遗体
即墨蓝村镇五里村村民潘明灿,因前几年患过一次严重的肾病,幸运治愈后,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并加入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同时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他的妻子孙淑平。一时间,老潘的义举在村里传开,先后有7名村民加入到捐献遗体和干细胞的队伍。11月22日,即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这9名农民捐献者集体办理了手续。相隔几日,同村的残疾女逄文倩一家三口,也在老潘的影响下,和红十字会签下了捐献遗体器官的协议。
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各区市办理无刑事犯罪记录证明点,各区市办理无刑事犯罪记录证明点
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楼东大厅(福州北路128号) 66572053市南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青田路7号2楼) 66575376市北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一楼服务大厅(辽源路277号南侧) 66575565四方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一楼指挥中...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