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的年终总结跌宕起伏,有的平淡如水,但只要用心回望即将走过的2013,总有些事情让人难忘,总有些感受让人心潮起伏。这一年,有人住上新房,有人找到工作,有人承包土地当农民,还有人在纠结未来要不要二胎……2013年,每个人或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日子,拥有不一样的感悟。早报从今天起,连续第四年推出“日子2013”系列报道,聚焦岛城普通市民、家庭的2013年,记录他们这一年里的不同生活。
今年初,“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今年11月26日,徐立强(上图)拿到了“即墨市泊东家庭农场”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
徐立强今年32岁,在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留在京城闯荡过,回到城阳老家干农家宴赔钱后,又去外资企业干过白领。可最后,安稳不住的他将新房卖掉,到即墨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下乡做起了“职业农民”。“现在国家支持咱这么做,我觉得以后潜力很大。”徐立强盘算着以后要把家庭农场做成“品牌”。
饭桌上给农民“讲政策”
从西装革履,到棉袍胶鞋,从着装上来看,徐立强的角色转变得很快。他的车里常年备着两套衣服,一套是见客户的正装,一套是下地穿的脏衣服。对农业一窍不通的他,对帮他种地的农民很尊重。一天劳作后,徐立强经常按农村的规矩,请这些“大爷、大叔”喝点小酒。
2月1日看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新闻后,徐立强很激动,他赶紧去商场买了几瓶高度白酒,把自己的“技术骨干”张代和、周学广叫到小饭馆吃晚饭。
“一是自己高兴,二是要给老周做做‘思想工作\’。”徐立强说,别看都是农民,可48岁的老张与60多岁的老周完全两个思路。张代和将自家16亩土地流转给他6亩,另外10亩因为位置比较偏,因为流转不出去着急。
“一亩地我自己干也就赚900元,光收租金就有800元。”张代和说,把地租出后,有开拖拉机技术的他省下了时间,一年靠这个至少赚两三万。“村里现在还有1000多亩地没有流转起来,如果全部流转起来,实现规模化,我就再购置一台20万元的大型机械。”老张说。
而老周家里的10亩地,一直坚持自己种,没有流转给任何人,按照每亩地赚1000元来算,加上老周自己干省下的人工费,一年也就是1万多元。再加上每年到徐立强这干上20多天,一天15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多赚3000多元“打工费”。
“如果把地都流转出去,收入还能提一块。”徐立强也问过老周为啥不把地都流转出去,“老脑筋”的老周偶尔会抱怨 “地都攒一个人手里了,我们不成雇工了”。为了这个,徐立强要借中央这个文件,给老周“换换脑筋”。
回农村缘于“土鸡蛋”
农村孩子出身的徐立强,从小学习的动力就是考到城市、留在城市,毕业后他也很顺利地实现了这个梦想。是什么事让他卖掉了新房,带着所有家底重新回到了农村,干起了“职业农民”,这个问题老周、老张在酒桌上也多次问过他,徐立强每次只是笑笑就另起话题。
“这个想法就是因为几个高价土鸡蛋。”徐立强笑着解释,父母老家的院子里散养了20多只鸡,当超市鸡蛋卖3块多钱一斤时,家里散养鸡下的蛋就卖到了15元一斤,当时工作的外企里,很多同事排着队预约。
这个现象让徐立强看好生态农业的未来,越来越多收入还不错的市民,对外面的蔬菜、肉食、鸡蛋不放心,那自己就给他们到农村种上一批,“这不比给别人打工赚的多?”徐立强和妻子商量后,同在外企工作的妻子算了算账,感觉她一个人的工资基本可以对付家里的开销后,徐立强放弃自己刚购买新房会增值的机会,重新踏上了农村的土地。
从2009年开始,徐立强先后从即墨华山镇泊东村和前花园村流转了170余亩土地,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合同期都得近20年。“最开始心里没底,因为政策不明朗,我几乎是押上全部家当来种地,风险很大。”徐立强说,他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闻足足看了六遍。当确定有“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字样后,他知道自己这条路选对了。
大学生种地“与众不同”
每次在酒桌上喝高兴了,老周对徐立强总是还有一个疑问,根据老周的计算,徐立强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来一亩土地,加上种植成本、雇人费用,一年下来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赔上一笔。憨厚的老周觉得这个小伙子不懂农业,多次好心提醒徐立强“算好账”。
看着朴实的老周,徐立强每次都要把基本相同的话再给他解释一遍。“大爷,您放心吧,咱们种完花生直接让贩子收走,我肯定是赚不到钱,但榨出花生油,直接卖给有需要的单位、个人,这个价就高了,我就能赚钱了。”徐立强说,同样的道理在种麦子上也一样,他的做法叫“深加工”。“种粮食你是把好手,可怎么把粮食卖出高价就不如我了。”徐立强总是这么和老周说。
在与村民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徐立强再次显现出大学生 “种地”的不同。当时有村民们提出以粮食结算租赁费用,但徐立强始终坚持以现金方式结算。“当时周边土地租赁价格每亩700元,我提出可以加到每亩800元,但必须以现金方式结算,最后村民们同意了。”徐立强说,这里面其实有一笔账,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价正常,大家都不吃亏,但如果碰上灾年减产,粮食价格必然上涨,按照这几年的情况看,小麦每斤收购价要贵2毛钱,这样就有了20%的利润差,加上他预计的粮食价格每年都会涨,在他租地这近20年里,又有一个利润点。“咱在外资企业干过中方经理,对成本核算敏感着呢。”徐立强说,这样一来,农民每亩地增加100元收入,他的风险也达到最低。
土地流转后“两家好”
9月中旬,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玉米地里满眼金黄色,徐立强特别有成就感。“流转来的土地有了收获,但现在是投入期,具体的账没法算,好多玉米粒、玉米秆等都作为饲料喂猪、喂梅花鹿了,也算是有附加值。”徐立强说,今年他收割一对梅花鹿鹿茸,品质很好,光鹿茸、鹿茸血就卖了近万元。
9月20日中秋假期第二天,他把一直帮着他打点土地的父母、岳父岳母请到镇上最好的饭店,点了一桌子好菜,作为感谢。当天,前花园村村民王新刚也和妻子一起下馆子打打牙祭,这在老王家也不是常事。原因很简单,老王今年也赚钱了。去年底,他将自家1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徐立强,自己把精力腾出来放到自己的铝合金门窗的小买卖上。“种一亩玉米能赚八九百块钱,把地租出去光租金每亩就800元,还不用担风险了。”老王喝了点酒回味自己举动,这一年时间,自己从农民变成了“商人”,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手艺,今年收入预计能超过五万元。
【他的“改革”】
天公不作美“逼”他现代化
9月底,收完玉米紧接着就要准备种冬小麦,可是天公不作美,迟迟不下雨,播种时间一推再推。“我一直想摆脱农民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想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但因为资金问题,目前仅花两万多元打了一口深井,可远远不能满足上百亩地的需要。”徐立强说,适合播种的日子就那么几天,如果冬小麦种不上,这一季土地就要荒废了,大概八九万元的租金就要赔进去。
那些日子,徐立强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有时半夜睡醒了也滑开手机锁看一下。看着手机上满屏“太阳”图标,他急得上火,满嘴口疮。“干着急,深井里的水越来越难抽,我都想找绿化洒水车来帮忙灌地,但成本太高了。”原本打算在基础设施上再拖拖的他,立刻改变主意,找来挖掘机在附近挖塘坝。“涝的时候,将雨水通过渠道存到塘坝里,干旱时候可以灌田。平时可以养鱼、养野鸭、大雁。”徐立强规划着。10月14日,天上终于下起了阵雨,徐立强立刻安排人手配合人工灌溉,总算把地种上了。后来,徐立强看新闻得知,10月份岛城降水量仅有0.5毫米,还不到9月份的1%,这次经历也提醒他,一定要“发展现代化农业”。
【他的“中国梦”】
更有归属感 更看好未来
11月26日,徐立强拿到了“即墨市泊东家庭农场”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这个词是在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徐立强查了下这是源于欧美的舶来词,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
到了年底12月,好消息也不断传来,经过近一年的谈判,徐立强与一家单位达成了蔬菜基地共建事宜,在即墨普东镇又流转了45亩土地。“这就属于订单农业,种出来的蔬菜直供给这家单位。农产品都担心销路,这下省心了。”徐立强说。
“想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先要把规模发展上去,这样才能循环起来。动物的粪便可以用来做种蔬菜和粮食的肥料,挖出的蓄水塘可以养鱼、养鸭,麦秸秆和蔬菜来喂动物,整个产业链循环起来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徐立强说。
70多只梅花鹿、20多头黑猪、上千只大雁和野鸭、80多亩小麦和花生……这就是徐立强现有的财产。“现在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我赔大了,当年的房子放到现在再卖的话至少升值四五十万。但我不这么认为,家庭农场不光让我更有归属感,我更看好它的未来。”徐立强说,目前妻子也已经从单位辞职,和他一起打拼。“今年都在说中国梦,做好家庭农场,就是我的梦。”
【对话】
我的2013:期盼
记者:你对今年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徐立强:比较满意,父母健康,家庭和谐,工作也比较顺利。
记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13年,会是什么?
徐立强:期盼。
记者:你对2013年的日子,有什么不吐不快的话吗?
徐立强:农业补贴政策能更多一些,且申请农业补贴能更简便一些。
记者:对于今年的生活,你有什么不安吗,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徐立强: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没有具体化。
记者:对于明年,你有怎样的心愿?
徐立强:种好现有的流转土地,使土地创造应有的财富。
【热词】
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何为家庭农场?权威的解读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互动】
说说你的2013
看完徐立强的故事,你是否想起自己这一年里的诸多变化,这一年,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想与我们分享,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你又有着怎样的心愿。今天起就可以编 写 短 信 发 至 手 机 号 码13061203067,讲述你的故事。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刘海龙
新闻推荐
早报文娱专讯 “水墨心源”中国画作品联展将于今日在即墨市广电局演播厅开幕,将展出刘鸿信、李大立、行健、刘士忠、刘玉屏、张平、李志强、王文、顾雪鹏等9位画家绘画作品一百余幅。展览由即墨市...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