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一个久违了的名字。这个写满时代印记的职业,曾是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他们两脚沾泥,一身粗布,走乡串户,送医送药,守护最基层村民的健康。而如今,伴随着“新医改”的加速推进,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医生们,已完成由医疗经营向健康管理的转型,新时代的“赤脚医生”们再次离开卫生院,背上药箱,回归“自然诊疗”。
50年前看病去田间地头找“赤脚医生”
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了牟平区龙泉镇东殿后村卫生室,一头华发,行医56年的乡村医生孙茂杞,正在聚精会神整理着村民的健康档案。“现在农村看病又回到60年代‘赤脚医生\’那会儿了,看病便宜喽。”74岁的孙茂杞从13岁就跟着大爷一起学中医,18岁时单独行医,经历了我国医改的历史。孙茂杞还记得,“赤脚医生”是从1962年开始叫起来的,“当时,我们服务到田间地头,普及村民的治病意识,随叫随到,什么病都治,但什么病都治不了。”外伤要缝,内伤要治,不管是雨雪天气,一个月能有20多个半夜,得从被窝里被挖出来看急症。“那时也是卫生室人最多的时候,我们这个卫生室一共5个人,24小时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40年前医生挣多挣少是自己的
70年代时,国家开展第一次合作医疗,看病不花钱,后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合作医疗解体,卫生室转为个体经营。而在东殿后这个小乡村,孙茂杞所受到的影响则是,由于变为个体,卫生室的人从5人重新变回到最初的2人,至于收入,则是“挣多挣少是自己的”。
2008年,孙茂杞所在的龙泉镇率先在牟平区做“医改”试点,由医院办社区服务站,将孙茂杞这样的乡村医生3、5个合到一起,开办群众卫生室,实行药品、财务、报销、工资、制度一体化管理,将管理体制回归“公益”:“从人到物,一切都是公家的,工资稳定不说,省心省大了。”孙茂杞说。“对村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治病费用的降低,村民享受的全是基本药物的‘零差价\’,进价多少,卖价就是多少。”不仅如此,从今年1月1日起,每名乡村医生还跟村民“签约”服务,每年要为村里老人免费查体一次,4次进户随访,对重点人群或慢性病进行干预和治疗。“政府要求乡村医生要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掌握村民的慢性病情况,实际上,我70多年就没出过村子,这500多户谁家谁有什么病,我闭着眼都知道,但是我现在还是要写出来,留给以后的人用。”
现在,从个体又回到“公家”,老孙一个月的工资在2500元左右。
现在“赤脚医生”回归“自然诊疗”
“‘赤脚医生\’时代的国家是以公益性医疗为主,为当时的健康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医疗走向市场,村卫生室逐渐名存实亡,‘赤脚医生\’也随之消失,成为个体化经营。”牟平区卫生局副局长张恩祥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乡村医生开始滥用激素、抗生素,开大方、多用药、过度医疗等情况泛滥,医生收入明显提高,但是百姓却渐渐看不起病,有的甚至因此放弃治疗。
2009年,新的医改,让医疗再次回归自然诊疗,将“重医疗”转到“赤脚医生”时代的“医防并重”,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推,能静推的不静滴,新时代的“赤脚医生”又开始背起药箱,走向田间地头,宣传健康知识,对重点人群实施管理,对小病小灾进行诊治。最新数字显示,2013上半年,牟平区仅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减少群众医药费负担达1500万元。不仅如此,滥用抗生素、激素和大输液现象显著减轻,开大处方现象基本杜绝。据统计,抗生素使用比例下降了50%,输液病人占门诊病人总数比例下降70%。YMG记者林媛通讯员姜庚吕志波
新闻推荐
作者:李七修报告文学连载②1970年1月,李德沂回到了离别4年的家乡,回到牟平县城关公社西关大队当了一名社员。8月,村里开始整党,公社派来的整党工作组,经过...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