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青岛)总部基地一期外观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媛
共建共享“好品山东”,是山东省大力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打响“好品山东”品牌,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以“好品山东”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信誉”为核心,聚焦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业态,通过持续培育、整体创建,提升好品山东品牌美誉度和品牌竞争力,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日公布的“好品山东”首批品牌中,青岛占得26席。一朝开花结果,背后是数年、数十年的培育和浇灌。近年来,青岛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品牌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十年磨一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青岛质量、青岛品牌、青岛标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彰显出竞争新优势。
树“质量第一”理念
激发竞争新优势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第一批“好品山东”223家制造业、消费品、农产品领域品牌中,青岛25个品牌和1个区域类产品入榜。“入榜的品牌企业绝大部分获得过青岛市市长质量奖,无论在质量水平、管理水平、标准化水平,还是在品牌影响力、研发能力等方面,均属青岛‘第一梯队’,是我们捧在手心里的企业。”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强市办公室副主任王力民表示。
青岛有着良好的质量发展基础和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中车四方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品牌企业。37年前,海尔张瑞敏抡起大锤砸向问题冰箱的壮举,向世界表明了一个青岛企业的态度和信念——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灵魂。
2012年设立的中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一届中国质量奖正是由海尔集团摘得,海信集团获得提名奖。截至目前,青岛市共荣获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8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1个。入榜“好品山东”纺织服装类的青岛雪达集团,专注于新型纤维材料应用技术及各类功能性针织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20余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天然微分蛋白复合纤维高档针织品、石墨烯改性纤维高导电复合功能性针织品等11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是核心竞争力,以质量提升塑造竞争新优势。2015年,青岛成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全国首批示范城市,青岛把“质量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十三五”期间,青岛以质量促发展、以质量促转型,在质量治理、质量提升、质量共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质量强市”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质量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提升成效不断增强,质量共治氛围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30,连续举办两届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全市累计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147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800余项,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达到8个;推进质量共创共享,定期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质量文化,用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去年,经培训和考核合格,青岛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获得中国质量奖、山东省省长质量奖、青岛市市长质量奖的单位,以及部分“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中,选拔出了第一批首席质量官(CQO)和首席品牌官(CBO)各10人。这是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双官制度”,通过设立首席质量官(CQO)、首席品牌官(CBO),推进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水平,促进质量强市建设。
厚植品牌沃土
打造“品质青岛”名片
品牌是质量的标志。青岛是一座盛产品牌的城市,是全国最早提出并率先实施“名牌带动、品牌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从1989年创“金花”开始,至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
30多年来,青岛抓住改革开放历史机遇,闯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涌现出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大企业群体,塑造了以崇尚品牌、尊重企业家、成就大企业为荣的鲜明城市文化,成就了“品牌之都”的城市美誉。
品牌是青岛发展最具特色的名片,追求品牌已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灵魂,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目前,青岛已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00个;中国驰名商标123件,中华老字号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全市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量近2000件,被国家工商总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中国商标金奖-马德里国际注册特别奖”,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以海尔、海信、青啤和中车等企业为代表的千亿级知名品牌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5%。
“好品山东”品牌中,“黄岛蓝莓”作为区域类产品格外亮眼,折射出了青岛的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之路。目前,青岛拥有知名农产品品牌16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805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七位。青岛花生及制品年出口量约20万吨,居全国首位;胶州辣椒产品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70%。
据测算,青岛品牌农业产值达到613.68亿元。平度市在中国驰名商标“大泽山”品牌的带动下,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值7.15亿元。“大泽山葡萄”品牌价值达到36.83亿元。正大、浩丰、康大等5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出口食品检疫卫生注册,10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1、BRC等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农产品年出口额突破300亿元,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崂山茶以品牌价值11.2亿元荣登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佳沃蓝莓以产值17.8亿元占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去年,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助力“好品山东”品牌建设,打造“品质青岛”名片,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到2025年,打造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1条世界级商街、3个国内一流商圈、10个特色商业街区,培育500个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新品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
这是青岛市第一次系统性对品牌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实施“品质青岛”塑造行动,重点打造五大品牌:“青岛制造”,重在强化创新驱动;“青岛农品”,重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供给;“青岛服务”,重在提升城市服务品质;“青岛购物”,重在引领消费升级;“青岛文旅”,重在提升城市文旅软实力和影响力。同时振兴经典品牌,培育新锐品牌,振兴高端品牌。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创新制定了《企业品牌价值评价方法》地方标准,通过有形要素、质量要素、创新要素、服务要素、无形要素、友好要素6大维度细化了1000分值,为品牌价值提供评价依据,为品牌的无形资产货币化提供标准支撑。
“青岛标准”国际化
引领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主线,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
2003年以来,青岛市先后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标准化战略。2015年,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城市,将标准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以标准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格局,在标准国际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以“青岛标准”打造高质量品牌产品,青岛市率先打造先进性评价“青岛标准”品牌,鼓励企业研制和执行国际国内领先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2项,国家标准650余项,行业标准600余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9项。
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办法》,对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四方、软控股份、青岛海湾精细化工、青岛宝佳自动化、中科纺织研究院(青岛)等单位的13类产品执行标准进行先进性评价,从产品创新、填补国内(国际)空白、严于国家行业标准等8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取先进性指标,比对企业或团体等优秀标准,最终成就青岛标准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让一项项先进性评价指标,为高标准产品“开口说话”。
为打造“品质青岛”,出台《优质产品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地方标准,培育区域品牌,提升产业质量,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举办国际标准化论坛,搭建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平台,以“标准让城市更加智慧”和“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发出了中国声音,留下了青岛印象。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个国际工作组、2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数量和创新基地数量分别继续保持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97项、国家标准933项、行业标准735项,总数高于“十一五”、“十二五”的总和,标准规范的内容范围涉及家电电子、化工橡胶、食品纺织、机械装备等青岛市传统优势领域,也有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全市完成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达到70项,涵盖14类,在国家标准委开展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中,数量和类别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位,全市标准化工作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李红梅近日,有养殖户反映,青岛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再次出现大量海星,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海水温度升高...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