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桥可有来头,当年很有名,是进出市区的要道”,今年81岁的王老先生看见半岛全媒体记者拍照,主动介绍说,桥是上世纪70年代改造的,当年可以算是青岛最大、最长的桥了,“可气派了”。如今,连通胶州湾的跨海大桥在旁边修建,这座桥也就显得不再突出了。但它的名字一直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胜利桥,不仅是一座汽车站,还是唤起童年记忆的名称密码。
胜利桥的前身,有一个朴素的名字:盐滩桥,最初诞生时是一座石板漫水桥,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因为桥南就是盐滩村,因此得名。当然,在周围村民的口中,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北大河、北大桥,南大河、南大桥,与所在地的方位有关。8米宽,250米长,在李村河的上方还是略显得单薄。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把青岛作为其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桥头堡,盐滩桥因在飞机场附近,为了对其侵略政策服务,对四流南路上的盐滩桥进行了改造,建石造拱形漫水桥。然而,尽管桥梁供人车共行,是名副其实的要道,但毕竟是一座漫水桥,桥如其名,一旦水量过大,就容易被淹没。每到此时,过桥上班的纺织工人只能“望河兴叹”,干着急没办法,生活和生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有胆大的打算强制过河,结果酿成了被河水冲走的悲剧。
于是,在青岛解放后,相关部门给漫水桥两侧安装了铁管护栏,水漫过桥在人的大腿以下时,人们还可以扶着两侧护栏蹚水过河,防止被冲走。
一次次的难关,让人们对大桥又爱又无奈。
1961年9月7日,一场暴雨突袭青岛,降水量百年一遇,致使31人死亡,1956间房屋倒塌,23处桥梁被冲毁,而盐水桥的桥面水深达3米以上。考验一次又一次来袭,1972年8月18日,青岛暴雨,当时盐滩桥面水深达1.7米,是一个成人的高度,水流湍急,20多个小时不能通行。其实,就算不是大暴雨,降水量稍微大一些,桥面水深就可达0.5~1.0米。而一旦发大水,李村河上游就会冲下许多农作物、木家具、废木料等,大量物品顺流而下,让岸边的人看得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一些脑瓜灵活的人,会守在平缓的入海口,捡捞有用的物品。而且,在入海口觅食的梭鱼,也因为大量的淡水涌入而“措手不及”,被呛得天昏地转,甚至命丧水中;同样的,淡水里的草鱼也因为入海,适应不了海水,也会一命呜呼。
那些守在入海口的人忙得团团转,打捞物品的,趁机摸鱼的,形成一大奇观,远处岸边围观的人群,则既羡慕又无奈。
桥梁在大水面前,总是“失职”,而且随着交通量增加,桥面又年久失修,改造迫在眉睫。1973年8月,开始施工建新桥,由于适逢特殊的年代,工程进程缓慢,甚至一度被迫停工。两年后的1975年8月1日,430米长的双曲拱桥终于建成通车,它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胜利桥。胜利桥是钢筋混凝土多跨径空腹式双曲拱桥。主桥14孔,每孔净跨18米,主桥长280.8米,桥面净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工程总造价为204万元。胜利桥建成后,大大提高了四流路的通行能力,终于,人们不用再看天出门了,无论晴天雨天,畅通无阻,它也被称为当时市区最大的桥梁。不过,漫水桥还存在,进行了拓宽,桥面重新用水泥铺面,与新建的胜利桥共存使用,只是,大雨袭来时,漫水桥还是难逃被淹的命运。
此后的胜利桥在使用中得到了维护,并于2001年再次重建,成了3柱9排的现代化大桥,是年12月20日,胜利桥新桥建成通车,南北变通途,人们进入市区也非常方便了。2009年跨海大桥开工后,高架桥通过,原有景致大为改观。
百年风雨已过,岁月流转,水声依旧,却已历尽沧桑。新桥之下,旧桥阅尽众生无数,深知人情风霜,见证的是岁月巨变。
新闻推荐
技能比武展风采,匠心独运筑梦想 2021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七个赛项在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举行
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静12月14日,2021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智能家居...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