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凤
时光匆匆,人生盈盈。进入不惑之年,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感慨之余,思绪里时常涌现出一份报纸,始终感动和温暖着我,是它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相伴相随,鞭策着我不断进步。
最美的相遇,总在不经意间。这份报纸就是《青岛晚报》,与她结缘始于报纸上的“青青岛”副刊。我自上小学起就严重偏科,写作文时总有畏难情绪,常常是搜肠刮肚,挤牙膏似的东拼西凑也写不出几行像样的文字。要么写得像流水账一样,没有真情实感;要么套话空话生搬硬套,语言冗长啰嗦空洞无味;要么盲目堆砌辞藻,内容华而不实。老师鼓励说,想写好作文要多阅读,可当时在农村上学,乡下报刊、杂志、书籍等文化读物极其匮乏。
初一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作文课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到如何写好记叙文时,从备课本里拿出一张报纸把上面的一篇文章当做例文讲了起来,也就是从那节课起,我与《青岛晚报》“喜结良缘”。课下,我经常跑去老师办公室翻阅《青岛晚报》,专找“青青岛”副刊那一版,看见喜欢的文章就剪下来粘贴在一个大本子上,到初三时我光剪报册就足足有十多本。课外时间或放学后,我废寝忘食地阅读着这一篇篇剪下来的美文佳作,如饥似渴吮吸着名校高手发表的作品精髓。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青岛晚报》让我渐渐学会了许多写文章的技巧,改变了我对写文章的困惑,作文水平从此有了很大提升,还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中考后,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得更加充裕,我常常拿起笔来记录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甚至三更半夜猫在被窝里爬格子。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快使我在学校崭露头角,我顺利加入了校文学社并担任校报主编。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家运输企业。繁重的工作之余,我仍然坚持用那双布满血泡的手写下一段段文字。那段时间,单调的生活里文学是我唯一的宗教,我虔诚得像一个茫茫大漠里的孤独朝圣者,执着前行。稿子写得多了,我就萌发了往报纸上投稿的想法。自然,第一次投稿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青岛晚报》。那时,《青岛晚报》的徐昆源老师编辑“宜人茶室”副刊,我满怀信心向他邮寄了多篇稿件。就在我憧憬着文章变成铅字的时候,不想却收到了徐老师亲笔写来的退稿信,信上讲明稿件不予采用的原因,以及对我的鼓励,并建议我先尝试写一写他栏目中设置的“百字小说”板块,从小“豆腐块”写起,再逐渐写深写长。
徐老师的指导让我茅塞顿开,领悟了学校写作文与发表报刊写作的不同。于是在与他多次沟通、耐心修改下,我的第一篇百字小说《他有病》终于在2000年11月10日见诸报端。这篇小文章的发表给了我莫大鼓舞,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篇小文章,开启了我人生业余写作的生涯。此后,我又相继在《青岛晚报》发表了《“吃”报》《爱是一种生活》《我的三块手表》《车里花落知多少》《爷爷的抗战》《棂子窗的时间》等等二百余篇稿子,文章也从一百字、一千字写到了二千多字。当然,这期间我也相继认识了“青潮”副刊的编辑高伟、阿占、贾小飞等老师。借青岛晚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要真诚地对你们说声感谢,是你们让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寻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文章发表的多了,我在小县城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有幸调到了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刚开始,单位里有不少人质疑我文章写得好不一定能干好业务,学历低难以胜任这份工作。我也同样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顾虑。于是,我把自己往年征订的《青岛晚报》从书房里搬出来,静下心来一期期认真学习,对行业新闻报道一篇不落仔细研读。很快,《青岛晚报》又让我树立起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让我不再自卑。在《青岛晚报》的牵线搭桥下,我与诸多编辑记者老师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我的新闻宣传报道也写得游刃有余。
再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又分别参与了沈海高速公路建设、胶州湾大桥建设及青岛市高速公路管理等工作,但《青岛晚报》始终是我写作案头的伴友,一篇篇采访自一线的新闻报道不仅让我有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还让全国人民见证了青岛市大交通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
这么多年来,是《青岛晚报》让我变得愈加成熟和自信,工作上也愈加得心应手。一直以来不管工作多忙、家庭事再多,业余时间我都没有放弃读书、写作的爱好,没有放弃给《青岛晚报》投稿。比如今年,我4月3日在晚报发表《回忆是思念的痛》,8月7日发表《牛背上的夏天》,9月4日发表《难忘秋收看场的日子》,一共三篇散文。目前,我写作体裁也逐渐拓展到随笔、小说等,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字100余万字,并于2015年成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更令我激动的是,仅在今年我就一口气有四篇稿件:1月23日《土屋亮堂过大年》,5月13日《父亲是我人生的坐标》,6月7日《党报伴我追梦前行》,9月10日《爷爷的抗战烽火岁月》,分别荣登青岛、山东及全国“学习强国”平台上。
热爱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当灯火烂漫的夜晚,许多人沉湎于感官享乐的时候,每当晨曦初露,诸多人还沉静在梦乡的时候,自己却在一册书或一篇稿子上筑造心灵与精神家园。这么一路走过来,也不觉得心累,反倒感觉生活很充实。
因为有你,所以是我。《青岛晚报》带给我的人生启迪和收获,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一份报纸,一场情怀,余生注定我还将一如既往与你携手相伴,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继续一路追梦前行!
新闻推荐
青岛冠达制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勇,就是从飞龙金冠帽厂走出来的创业人,2002年公司成立时有十几名工人做加工,现在公司...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