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剪纸从表现形式方面来讲,大体可分为单色剪纸、活动剪纸、彩色剪纸和贴彩剪纸4种:
单色剪纸是用一种色纸剪刻的剪纸(多以大红为主),是民间剪纸的主体,这种剪纸形式多样,实用面广,技术性强。它的传承方式多是母女相传,姑嫂互传,巧者为师,邻里互学。迄今马店、官路一带的姑娘还有慕名到外村学剪窗花的习俗。民国初年,胶城郭家庄有一位绰号叫“雷大相公”的女剪纸艺人,专以剪鞋花、枕头花、兜兜花等为生。城里许多能穿房入闺的卖花婆都是她的推销员,皆以手头有“雷大相公”的花样为招揽顾主的招牌。所以她在当时小康以上中产人家的闺阁妇女中知名度很高,几乎达到人人皆知的程度。我在采访中听到那些见过或绣过她的花样的古稀老人说,“雷大相公”的花样绣起来上手,看起来有“闪头”。这充分说明了她的剪纸不但线条清晰,点面对比明快适于刺绣,而且还产生一种富于装饰魅力的艺术效果。另外据市文化馆的同志提供的资料表明,现在马店中村还出了一位叫杜福兰的窗花名手。她剪的窗花直线峭拔,曲线流畅,打刺均齐。整幅作品节奏明快,呈现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
活动剪纸是把纹样剪好以后贴在一张较硬而又透明的白纸上,按大的活动关节分开剪出外廓。最后再根据活动关节用线连接在一起,另用丝线或马尾吊在窗半空,通过气眼与窗外的晒衣线或树枝接通,经风一吹纹样就翩翩起舞,非常有趣,有的还和带哨风筝一样能嗡鸣作响。这种剪纸一般画幅较大,有“狮子滚绣球”、“斗鸡”等题材,是皮影和动画的雏形。
彩色剪纸分刻线上色和墨线上色两种,刻线上色剪纸是先用白纸像单色剪纸一样,大致把纹样剪好以后,再用鲜艳透明的品色渲染而成。这种剪纸色彩效果艳丽鲜明,是胶州彩色剪纸的传统表现方法。但后来由于墨线上色剪纸刻制简单并一度盛行,所以刻线上色剪纸现在已不多见了。墨线上色剪纸(也叫墨线窗花或染花),据考始于清末,最早是城里的一些“文士”用墨临绘成画稿,由家中妇女将其外廓及某些部分稍作剪刻后,仿绘画形式涂以色彩,作为“大户人家”年节馈赠之物。后来发展成石印线稿,刻制上色后,到市集上售卖,并且还通过教会流传到国外。这种剪纸虽然在胶州城里一度很盛行,但因其忽视了彩色剪纸中刻线的功能,把“剪纸”和“剪画”混为一谈,用墨线替代了透明的刻线,并在色彩方面为了追求淡雅的绘画效果,反而体现不出彩色剪纸那种艳而不俗、绚丽亮堂的韵味来了。这些先天的缺陷,大大地妨碍了彩色剪纸向纵深发展。
贴彩剪纸是建国后以胶县三中学生宋秀珍为代表的部分美工组员,受了广东佛山镂金贴罗的启发,在教师指导下试创成功的一种剪纸形式。它需经过创作设计、剪刻主样、统调染纸、局部剪贴、整体装裱等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这种剪纸构图完美,色彩绚丽,不但适于剪作玩味小品,也可以刻大幅巨作。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了工艺美术界的重视,许多报刊都选登介绍过,如宋秀珍和我合作的《蝶恋花》贴彩组画,1960年5月的《群众艺术》曾用彩版套色在封一至封四上刊出,并在扉页上登载了毛主席《蝶恋花》诗词手迹。
省艺术馆长亲临胶县指导,许多作品被省艺术馆购藏,还有的当选出国展出,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誉。虽然如此,但因其创作难度较大,又得熟悉水性、纸性,这种剪纸再未得到发展,就像“昙花一现”一样在胶州艺坛上消失了。
(摘自胶州文史资料)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潘晓许彤近日,市委党校先后到到李哥庄、洋河和中云街道镇级党校了解建设...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