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泮溪郭泮溪
青岛大学教授,海洋文化专家,已出版《帆都记忆:青岛六千年海洋文明简史》《胶东半岛海洋文明简史》《青岛海洋文化史话》等专著10部,参与了《中国海域史》《海上丝绸之路》等大项目撰稿工作。
在浩瀚无垠大海上,最晚于公元前2世纪以前,我国东南沿海先民已开辟出一东一南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一条是从琅琊向东北航行,连接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东南沿海下南洋,入印度洋,到斯里兰卡,经阿拉伯海继续航行,抵达西亚以及北非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在一东一南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中,青岛诸港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最密切。
1朦胧到清晰——早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四千多年前,一艘艘莱夷①人驾驭的舟船从胶东半岛起航,驶入茫茫大海,不断探寻东去的航路。浩瀚的古渤海②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域,相传古渤海中有三座神山,飘浮在海气云雾之中,山上长着不死仙药,曾吸引许多航海者乘舟船前往,眼看离三神山很近了,谁知一阵风吹来,眨眼间三神山沉到海里去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则神奇仙话。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解读: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曾是莱夷人发现并命名的真实岛屿,后来因莱国被齐国所灭,蓬莱、方丈、瀛洲等岛屿逐渐不为后世知晓,遂归入海市蜃楼范畴之中。
考古发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三里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胶州湾北岸的三里河先民已经驾驶舟筏闯荡大海了。许多研究者认为,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从少海(胶州湾古称)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的航线可能已形成了。
这时期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还处于朦胧状态中。
公元前1044年二月甲子,周武王牧野誓师后,一举攻占朝歌,商朝亡。曾被商纣王囚禁的箕子,在商周变革之际,率众多殷商遗民从胶东半岛乘舟筏东渡,抵达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国。从箕子东渡朝鲜,到方士徐福东渡求仙“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800年间,从古琅琊港起航后“循海岸水行”东去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航线开始清晰起来:徐福船队从琅琊起航,过胶州湾、即墨沿海,东行绕过成山头,沿胶东半岛北岸至芝罘、蓬莱,再经长山列岛到辽东半岛南端,过鸭绿江口,南下行至朝鲜半岛西海岸,再向南航行,过釜山海峡、对马岛进入日本濑户内海,经大阪海湾进纪伊水道,最后抵达和歌山县熊野滩。
这一时期的中国造船业,虽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当时航海以风帆和人力划浆为驱动力,无罗盘和海图,只能沿海岸线逐岛借助风力、人力和海流航行,还要定期登陆补充食物、淡水和休整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注释
①莱夷是活动于胶东半岛一带东夷族群的一支,后建立古莱国。
②先秦古渤海包括今天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
2千年琅琊——连接两条海上丝路的大港
春秋战国以来,琅琊与少海(胶州湾)先后称誉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琅琊港位于南北海路之中,南有句章(宁波)港、会稽(绍兴)港,北有转附(芝罘)港、碣石(秦皇岛)港。
琅琊的盛名与齐景公、越王勾践、秦始皇与汉武帝等帝王临幸及其相关航海活动密切相关。除此外,作为鲁缟齐纨(丝织品)的主要外销港和连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其盛名遍传域内外。
齐景公船队巡游琅琊之举,在《晏子春秋》《孟子》中均有记载。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齐景公巡游船队经芝罘、成山,沿胶东半岛海岸南行至少海,最后浩浩荡荡抵达东方大港琅琊。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后,“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为长期称霸中原,勾践决定将国都北迁琅琊。《越绝书》载:勾践“徙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遥想当年会稽至琅琊海面上,迁都航船与护航戈船来来往往,海浪翻卷,帆樯林立,颇为壮观。
《史记》载,秦始皇东巡琅琊“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夷平勾践所筑旧台,筑新琅琊台;他先后两次委派方士徐福率船队入海寻仙,载童男女三千,“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船队自琅琊起航东渡,实际是借寻海上仙药之名行海外开拓之实。
《汉书》载,汉武帝曾三次巡幸琅琊。其中元封五年(前106年)末,汉武帝南巡九嶷山祭舜帝后,登楼船沿长江东下,次年初(前105年)由长江口入海,北至琅琊港登陆,驻跸两个多月,直到三月底才离开。
这四起与帝王相关的航海活动规模皆很大,浩浩荡荡的船队在琅琊港停泊和起航,需要条件优越的港区。当时的琅琊港区包括今琅琊台东北的龙湾和琅琊台以西的琅琊湾,是水面辽阔的深水港,可停泊楼船巨舶。
齐鲁的丝织品从琅琊港装船后,经东方海上丝路运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另由南北航线进入南方海上丝路,贩运至波斯湾、红海沿岸及遥远的大秦(罗马)。据考古成果:日本弥生文化后期(战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中国丝织品,经线40至50根,纬线30根,与战国齐地产的丝织品相同。据《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所载,战国时期虽有极少“赛里斯”(中国)丝织品辗转传入古希腊,但直到汉代才有小批量丝织品经琅琊港通过南方海上丝路辗转贩运到欧洲。而“琅琊”之名也随着齐鲁丝织品远播域外。民国学者顾实在《穆天子传西行讲疏》书中说:“先总理孙公(孙中山)告余曰:‘中国山东滨海之名胜,有曰琅琊者,而南洋群岛有地曰琅琊(Langa),波斯湾有地亦曰琅琊(Lin-ga),此即东西海道交通之残迹,故三地同名也。’”琅琊港在先秦及秦汉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3传奇少海——从不其到板桥镇
春秋战国时胶州湾已有“少海”“幼海”之名。《山海经·东次三经》:“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郭璞注:“即少海也。”齐景公巡游少海曾经“六月不归”。当时少海海域面积约为今天胶州湾的两倍多,少海内常有域内外的舟船进出。
《汉书》载:太始四年(前93年)夏四月,汉武帝“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汉书·地理志》:“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大典的场所。汉代全国明堂共三处:一在长安南郊,一在泰山脚下,一在不其县女姑山。“太一”即“泰一”,是楚人敬祀的大神,宋玉《高唐赋》有“醮诸神,礼泰一”。不其太一仙人祠,是在京城长安之外建造的唯一敬祀太一神的国家级祠庙。交门,即海门。今团岛与薛家岛之间的海口,便是少海海门。交门宫,是汉朝建于东方海岸线上唯一的国家级宫殿。在“交门宫”所祠的“神人”,应劭释为:“蓬莱仙人之属也”,即蓬莱仙境海神。
汉武帝在不其县同时建起明堂、太一祠、交门宫三大国家级建筑,这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可见汉武帝对滨海名城不其县的重视。
西汉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琅琊大地震,琅琊港遭毁灭性破坏。此后琅琊以东的大珠山港逐渐繁荣起来。因往来东方海上丝路的商船多,大珠山港还专设修船场以服务。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新罗文学家崔致远诗文中,对大珠山港有比较详细记述。
唐朝初年在少海北岸设立密州板桥镇。此后板桥镇逐渐步入港口贸易发展期,进出板桥镇港的商船逐渐多了起来。齐地的仙纹绫、镜花绫等丝织品从这里出口,颇受新罗、日本及南洋各国欢迎。
北宋初年,板桥镇已发展成北方大港口,与高丽、日本等国海上贸易活跃,还建起了接待高丽等国客商的高丽亭馆。北宋中期,从板桥镇直航朝鲜半岛的海路已开通,板桥镇港贸易量已远远超过明州(宁波)、杭州等南方大港。少海海面上,常有从大食国、印度洋沿岸诸国经南方海上丝路辗转来贸易的蕃舶。从板桥镇出口的货物有杂色帛、绫绢等丝织品、瓷器、药材、书籍等;进口的有香药、犀角、象牙、珊瑚、苏木等。为了管理好日益繁荣的海外贸易,知密州范鍔多次上书,争取设立板桥镇市舶司(海关)。经过不懈努力,到元祐三年(1088年),朝廷终于批准在板桥镇设立北方唯一的市舶司。《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自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般运见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此后的板桥镇海面上,中外船舶进进出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新闻推荐
品尚生活 从“瓷”开始 利群重磅推出高档陶瓷“品陶坊”第六家店胶州店开业啦
打造精致生活,需要从“瓷”开始。从餐具、茶具、酒具等日用瓷器到花瓶等陶瓷摆件,在家里或办公室放上几件陶瓷制品,瞬间提升...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