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促进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望优化非遗传承发展环境
目前,青岛市有崂山民间故事、胶州秧歌、螳螂拳等国家级非遗名录14项,海云庵糖球会、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沙子口金钩海米加工技艺等省级非遗名录55项,萝卜会、李村大集、崂山鲅鱼礼俗等市级非遗名录167项。如何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保护与传承,让灿烂的非遗文化熠熠闪光,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记者对此采访了青岛市文化部门。
活动
非遗走进市民生活
记者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在每年的“非遗月”“文化自然遗产日”期间,该中心都会宣传非遗法律法规知识,展示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宣传非遗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系列精彩的活动,让许多非遗项目走进了市民的生活。“非遗进景区”专场演出、优秀非遗项目全市巡展、非遗项目校园巡展、“非遗大讲堂”公益培训,令市民对非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该中心推动文旅、教育两部门共同举办了“指尖上的传承”青岛市少儿手工艺大赛系列活动,在非遗传承人师徒传承、中小学校社团、社会文化团体培训等参赛队伍中,剪纸传承人苏霞带出的一大批剪纸小艺人、市南实验小学的泥塑团队等表现亮眼;立足国际化城市建设,把非遗推向文化交流的前沿舞台,部分传承人曾受邀远赴德国、意大利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把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利用公众号、非遗专栏等网上阵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共享优质文化资源,推出“非遗云课堂”。
普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教育部要求,目前中小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均已明确非遗学习要求。其中美术课安排蜡染、剪纸等非遗内容,激发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之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我是‘非遗’小传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非遗。此外,教育部正在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开展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措施因地制宜搭建展示平台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话题,记者与崂山区文旅委文化处四级调研员于伟东结合崂山区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于伟东介绍说,近年来全区非遗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普查及申报,完善了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崂山区共搜集整理非遗线索17大类1200余条,项目资源200余个,包括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螳螂拳等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同时,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崂山国学讲堂”“非遗项目进校园”“周末非遗体验课堂”等特色活动为抓手,推进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从家庭做起,从青少年抓起,形成了全社会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展望抢救濒危推动创新发展
“我们应克服非遗专业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相对薄弱、非遗传承与保护经费不足等困难,积极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成为乡村产业的支撑、全域旅游的载体。”于伟东建议,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保护,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进一步优化非遗传承发展环境。挖掘整理历史资源,抢救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推进非遗与全域旅游、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资助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授徒传艺、教学交流、创业创新、工艺改造等。
同时,进一步拓展非遗展示的内容和形式,精心打造非遗体验中心和传习展示场所。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进商场、进汽车东站、进校园、进社区、进博物馆等。通过传播、展示、体验活动,瞄准游客的差异化体验需求,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创造经济效益与保存文化记忆的双赢目标。比如可以考虑在大河东客服中心建立非遗展示厅、在仰口景区和二龙山景区的黄金地段建立崂山非遗体验馆等,提升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加大宣传,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圈”。根据全域旅游需求,精心策划包装全区文化遗产展览,在学校、景区、社区以及国内外展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扶持推动崂山绿茶、崂山面塑、金钩海米等崂山特色文化底蕴的传统制作技艺提升发展,进行专业策划、包装、宣传、营销,形成产业、拉动就业,推动特色文化物产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变,努力成为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
新闻推荐
梦幻,地铁8号线站点抢先看 航空元素结合海洋特色,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胶东机场站蓝天白云交相辉映,风起云涌变幻无穷。◤红岛火车站将崂山石峰跌宕、海浪拍打、海鸥飞翔场景融入其中。◤胶...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