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公·园》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没有围墙的公园”展区位于三楼。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图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型公园,在城市中散布着各种有着绿色植被和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如河滨步道、公共绿地、社区花园,甚至沿苏州河的桥上和桥下,人群甚至其他生物自然而然地在这些空间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在这样的空间,存在着可见/不可见、可闻/不可闻的各种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似乎成为一座大型的、没有围墙的公园,而又被人们的行为分割为一个个散落的小公园。对于这些公园的使用、观察、思考也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没有围墙的公园”是从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的年度项目“沿苏州河而行”项目中生发的,这个板块参与了现在正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的《公·园》展览。通过影像、声音、文本等各种媒介,我们试图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
本组参展人为“沿苏州河而行”项目策划及志愿者。对于参展的作品,他们各自的阐述都表现出对城市中“公园”的思考,其中既有对于声音的搜集并由此折射出苏州河畔的日常生活,也有上班族对自己午休空间的视觉记录;同时,他们对于公园的记述,并不局限于人类的视角,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种类、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通过他们的作品得以展示一隅。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无疑是城市公园的使用者,是这样一种公共空间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公园时空的承载者。通过对他人活动的观察,这些作品试图探讨的是空间与人的关系。
“没有围墙的公园”展区示意图制图:袁璟
以下对照展区示意图,按顺时针方向简单“导览”本项目。A《苏州河奏鸣曲》/王越洲这是一段从苏州河长宁段泸定路桥,到苏州河黄浦段乍浦路桥的声音旅程。今年5月到8月间,借“沿苏州河而行”项目机会,我几次来到苏州河沿岸,录下了这些声音。
00:00苏州河水声
00:08泸定路桥对面绿地萨克斯声音
00:34强家角桥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声音
00:50凯旋路桥上汽车和轻轨的声音
01:07隆德路地铁站光复西路苏州河沿岸,因为疫情无法进公园遛鸟的老人们
01:19武宁路桥下,因疫情无法进公园唱歌的老人
01:40光复西路原东新村拆迁空地,晚上放夜风筝的年轻人
01:56宝成桥推非机动车下桥的下桥声音
02:09胶州路苏州河沿岸,突如其来的大雨,散步的居民的沿街店铺下避雨
02:29镇坪路桥下广场舞
02:41西康路桥上卖菜小贩,白天他是一个快递员
02:55玉佛寺法事音乐
03:06不夜城绿地流动理发摊
03:40蝴蝶湾公园篮球、足球场
03:58乍浦路桥拍戏
B《蝴蝶湾午休:一个上班族的秘密》/浮力大蝴蝶湾是今年比较喜欢的午休去处。
这是个气质混杂的公共绿地,位于恒丰路桥和昌化路桥间的苏州河南岸,既有大型喷泉水池、工业遗迹,也有滨河栈道、公共体育场,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日落时分,在这儿遛娃、跳广场舞、散步、运动的人络绎不绝。还有许多流浪猫,在竹林树丛里睡觉、躺在路中、或蹲在石板上任人抚摸,很是安逸。
不过中午的蝴蝶湾就安静了许多。带上耳机听着爵士,步伐轻快起来。只有真正漫步时,我才能放松拍照。夏日正午的阳光,直接而强烈。通常让人困扰的顶光,此刻反而是迷人的,黑白就正好。
拍照时,总会想起陆元敏。很多年前,在每天上下班途中,他顺手拍下了苏州河。如今我则在工作午休时,听从直觉按下快门,一样的“简单而快乐”。
也会看到其他来此地午休透气的人,听耳机、背书、运动、午睡、瑜伽、发呆……他们在这里放下内心的围墙,回归属于自我的难得时光。
蝴蝶湾午休,是我这个上班族的秘密,又好像是每个来这里的人共同的秘密。
C《Re·Public公园》/ 619从何时起,拥有一整块绿地成为了一种奢侈。
向公众开放的园子里有儿童、有老人,唯独少了忙碌的中年人。
他们消失了吗?他们会在何时,以怎样特殊的方式进入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呢?
这组照片记录的是我今年夏日的一次夜游经历。途中新奇的遭遇,让我重新认识了城市包容的环境下人物生活方式、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机缘巧合,我误打误撞地加入了一次由平台组织的植物园亲子活动。虽然忙碌的家长们在白天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在植物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爸爸”和“妈妈”。
在新奇的植物和小动物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瘦瘦小小的蓝帽子小朋友也可以勇敢地和青蛙做朋友,西装革履戴金色眼镜的严肃爸爸也会对叫不出名子的植物说“wow”。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大同地把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大同地让原本因忙碌生活远离自然的中年人重新“flow”进公园。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共生关系的重塑,是一种Re·Public(回归-公众)。
D《和彭爷爷的两次相遇》/见闻2020年7月8日,星期三的下午,晴。我“踩点”至梦清园,园内兜了一圈后走到昌化路桥准备回家。只见一个老爷爷准备放风筝——“蜜蜂”,全程观摩并拍摄后,得知他姓彭。彭爷爷不仅和我科普了在上海放风筝的注意事项,比如要等刮东风的天,还无私地分享了他的健康理念——“笑的哲学”。
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的下午,雨。气象预报似乎没有台风预警,但雨越下越大,彭爷爷没有来。在作家周嘉宁用手机拍下的照片里,我看到了另一只我没见到的风筝——“老鹰”。
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的下午,晴。我在昌化路上参加一个公益活动,没等活动结束就想来昌化路桥碰碰运气。行至桥下,工人在路边小区里如火如荼地施工,说要把这里的马路(车行道)拓宽(小区里的交通面积会同时缩小)。机器的哒哒声中,我以为彭爷爷不会来了,便又去梦清园兜了一圈。出园竟看到他在树荫下和路人聊着。这一次,当得知我住在江湾镇的时候,他回忆了自己三四十年前在江湾镇的日子。
E《狩猎一无所获的惊喜》/皮二时间地点说明
2020.8.20 23:00-24:00
中远两湾城
“箭头与箭羽的微妙平衡始终没能调整得使他满意,你看他一连几个小时把弓杆架在石头脊上让它摆动以便确定重心。事实上,为了配箭羽,他采取的方法已经超出情理的限度,一会儿用美洲鹦鹉的羽毛,一会儿又用棕榈树叶子,他在羊肩胛骨上剪下尾翼形的三角形骨片,很清楚,那是为了由此弄清楚特征,不是要用它有力而准确射中捕获物,而是要它们起飞,在空中飞翔得尽可能远、尽可能时间长久。”(米歇尔·图尔涅《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
F《看·公园》/Enlin在都市空间里的公园,其最初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人们需要一个与自然接触,可以聚集在一起休闲的场所。给这样的场所筑起围墙,可以说是违背其本质的行为,同时也阻碍其产生功效的做法。出于城市景观形成的考量,以及地震多发等实际状况,日本提倡撤除公园围墙,并力图让公园融于城市基建等其他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景观的形成,以及网络传播的发展,对于公园的观看或公园自身的视觉传达都发生了多样的变化。这本小册子汇集了一系列网上搜集的视觉题材,以远距离的形式“逛了逛”日本的公园,试图对这种现状做一个补充说明。
我们现在生活的小区叫复元坊,是一个比较大的老小区,有1160户、3602位居民。我们是今年五月份搬到这里的,与以往住过的小区不同,这个小区的结构比较复杂,除了有大量的住宅楼外,还有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型公园以及其他一些设施。小公园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从我们家厨房正好能够俯瞰这个小公园,平时做饭的时候,我时不时就会看看公园里的情况,人们在里面走动、锻炼、陪孩子玩耍、聚在一起聊天等等。这个小公园不仅像一个舞台让人们在上面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无形中促使人们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关系。渐渐地,观看这个公园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小乐趣,每次在厨房,不论做什么,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探望一下,或者默默地看着公园里的人们,不带任何的判断和分析,甚至没有什么感情,纯粹只是平静的凝视,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咀嚼一口白米饭,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甜味。
G《在公园中,浮生一梦》/陈鑫培当我把镜头对向苏州河边不夜城绿地里的居民时,我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它极其包容地承载了所有年龄段的日常生活。有婴儿、垂髫,也有青年中年和老年。
我们固然可以用摄影的手法去记录他们在公园里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信息量多少会比较单薄。既然无法在视觉上进行诸多田野考察式的叙事,我们也可以用摄影之外的其他视觉手法,添加在画面上,做一些相对更深入的补充,或者说是有趣的暗喻。
我选取了六位人物,分别是婴儿车里的孩子、玩游戏的小朋友、终年工作的园林工、遛狗的中年大叔、扶着轮椅踱步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和拄着拐杖的长者。他们几乎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从出生、成长、奋斗,到养老,再到面对最终的死亡。无论何种状态,都共同出现在了不夜城绿地里。
我在对图片做后期处理时把对比度和自然饱和度拉低,形成一个统一的灰调子。再用不同的橘黄,不同的笔触,把我交流后得出的他们个人的信息符号绘制在照片上。这样就把他们的底色统一,都是生活在这个大时代下,这一片土地上的人。如果把他们串起来,从左到右看,我希望能够提供给观众有一定张力的叙事,一种生生不息的岁月感和轮回性。希望会让他们有自己去公园漫步,去接触个体生命的想法和冲动。
H《没有围墙的边界》(李蔓)公园边界的围墙,作为物理空间的界定和使用权限的划分,将城市绿地“园”的属性呈现出来,而“公”的属性则加以限定。公园只由内部使用者享受,而作为独立地块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相隔离。近年来,随着政府“拆围透绿”项目大力推广,各地开始将部分城市公园的围墙拆除,使公园景色向城市敞开。同时,随着城市绿化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开放绿地空间也纷纷出现,河滨绿道、街头绿地、口袋花园等等。在这些拆除围墙或没有围墙的开放性公园里,空间四周的景物将作为新的边界出现。它们是如何界定空间的,人们又是如何感知到这些边界,想要进入空间内活动的呢?我制作了一个装置,通过拆解围墙硬质形态,利用其构成要素来重新塑造边界景物,引起人们对于公园新边界状态的关注,探索,思考。
项目合作者简介
王越洲,公司职员,业余在做一档关于城市的播客节目。
浮力大,影像爱好者,附近上班族。
619,喜欢射击树莓的二三线小歌手。励志在爱好、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见闻,新闻网站编辑,热爱便携式摄影。
皮二,无业游民
Enlin,无业游民
陈鑫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志愿者。关注艺术治疗、社会创新、性别平权等。
李蔓,景观设计者。通过行走来阅读城市或郊野,探索世间奇妙万物,也因此与澎湃市政厅“城市漫步”结缘。
请移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参观本次展览,具体信息如下。《公园》
学术主持:顾铮
策展人:施瀚涛
参展艺术家:btr、蔡东东、弗搭界小组、甘莹莹、顾铮、郭盈光、陆元敏、鸟头小组、徐杰、许海峰、薛宝其、严怿波、殷漪、朱浩
特别合作:澎湃新闻·城市漫步
特别鸣谢:中华艺术宫
技术支持:英国PermaJet艺术纸
主 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展览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报9月24日讯(记者戴升宝)今年“十一”期间,中秋和国庆“双节”同时到来,旅游流、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将高度叠加,整...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