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胶州 > 正文

饮食中的老青岛西洋景(上)

来源:青岛晚报 2020-09-14 06:34   https://www.yybnet.net/

众所周知,青岛做为一个城市,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国际化道路。但是,当120多年前的德国人在柏林设计青岛规划图时,一定不会具体到这个城市的每一处饭店如何布局。只是,既然德国人来了,西餐就一定会随之而来。而且,鉴于德国人从一开始就笃定地要在青岛长治久安地统治下去,西餐这种舶来品自然也不会只是在青岛走走过场。

一、德占时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德占之前,青岛没有西餐。随着1897年底德国人发动了“胶州湾事件”并占领了青岛,“西餐”——这种德国海军一日三餐都不可或缺的、有别于中餐的饮食种类——相伴相生地来到了青岛。

1898年青岛辟为自由港,外国人往来频繁,青岛逐渐开始兴建西式豪华旅馆。1902年以后,随着来青岛避暑度假旅游的外国人逐年增多,饭店产品供不应求,游客常常预订次年客房,需求大于供给使饭店业发展较快,一批海滨度假型旅游饭店应运而生。根据档案记载,德占青岛后建设了很多大型、高档、综合性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无一例外地都具有饮食功能。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餐都是做为大型酒店、旅馆的配套服务而存在。1913年,青岛市区的西式和日式饭店、旅馆约有1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假日型饭店主要有亨利亲王饭店和海滨旅馆。郊区以崂山柳树台的麦克伦堡疗养院最为有名。

亨利亲王饭店始建于1899年1月,是一组建筑群,包括亨利亲王饭店、旅馆部、音乐厅三部分,建筑位于现在太平路北侧,即现在栈桥王子饭店。1914年后,为日本人经营的青岛大饭店中馆。

海滨旅馆1904年落成,位于今南海路23号汇泉湾畔(今城建集团办公楼)。因临近海水浴场,是夏季最合适的旅馆,也是青岛市最早的假日型旅馆。

麦克伦堡疗养院于1904年兴建。疗养院位于崂山柳树台,海拔500米高,由3座建筑物构成,有客房、食堂、吸烟室、阅览室、女宾室浴室等。为便于疗养院与山区及租借地的联系,德国胶澳督署以麦克伦堡为中心,修建了16条游山道路。1905年修建了由台东镇至柳树台的台柳公路,总长30余公里。1906年,该疗养院接待度假疗养欧美客人1009人,1907年接待1077人。1908年,该疗养院一改往年春秋两季因登山者较多为接待高峰的状况,夏季也出现客满情况,同年接待客人1199人。1909年该疗养院接待1140人。1914年日德战争中被烧毁。

令人颇感无奈的是,德占时期的西餐,当年的青岛人,尤其是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基本是无福消受的。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德占时期的西餐业,对于中国人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不过,与大型宾馆酒店中的西餐相比,有一种西餐饮食的确走进了百姓人家。这就是西式糕点。1902年,德商经营的夫劳司西点店在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开业,主营面包、西点、咖啡等,成为青岛第一家西式糕点店。

此外,德占时期除了中餐馆和德商经营的包括西餐在内的大型餐饮业,还有日商经营的6个咖啡店、1个酒楼。

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青岛旅游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包括西餐业在内的饭店、旅馆又经历了一个较快发展阶段,数量和档次都有所提高。这个时期,西餐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老百姓也开始走进西餐店,开始品尝西餐。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原德国人经营的饭店大多转由日本人经营,不断涌入的日本侨民又开设了一些日式饭店、旅馆。据统计,1921年,青岛市较知名的中外旅馆、饭店约有30余家。遗憾的是,具体的西餐店数量不详。1935年,青岛有春和楼、聚福楼等较大饭店90个,较大的西餐咖啡馆24个。这是笔者能查到的最早的能给出具体西餐店数据的年份。1936年还有这样一个数据,即青岛市区主要中外旅馆有56家,其中中国旅馆29家、外国旅馆27家。

我曾经想当然认为1920-1930年青岛的西餐业非常发达,因为的确很多旅居青岛的名人文章中都有体现。其中,有些饭店还有拿手好菜让人乐道。尤其是梁实秋先生笔下佛劳塞尔的牛肉,让今天的青岛人仍心驰神往。梁实秋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德国人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份炸番薯。这样的一份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内行人说,食牛肉要在星期三四,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则软硬恰到好处。”

事实上,我排查了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发现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餐店并不多。我还逐件排查过建国初期的有关案卷,能找到的上世纪20年代成立且留存至解放初期的西餐店更是寥寥无几。而且上世纪30年代设立的西餐店,留存至解放前的也不多。

老青岛曾经流行一句话,即“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这说明即便到了上世纪30年代,对于饮食,人们第一反应还是中餐,到西餐店就餐在很多中国人眼中,仍然是中餐之外的偶尔调剂,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餐店很少,但确实存在过。1924年俄国咖啡饭店曾登报启事:

“哈哈,春日和丽,诸位都好,消闲的时候,可以请到小店来坐坐。小店在本埠开设十几年了,地方在山东路南头,济南日报的对门,房舍干净,伺候周到。这是主顾们都知道的,现在因为欢迎贵客的意思,重新好上加好,格外求精。英法大菜、每位早饭八毛、午饭一元二毛、晚饭一元二毛。如不愿吃早饭晚饭,可随时叫菜,或喝咖啡。价目格外克己。另外,备有顶上钢琴,新式音乐,游戏跳舞,概随客意。还有热习各国言语的翻译,代客传话,照料一切……”

当年的广告语非常有趣,也非常实在。与广告语的欢快气氛迥然不同的是,胶澳商埠时期,对西餐店并不鼓励。1926年胶澳商埠局曾经给警察厅下达了一条训令,命令警察厅通过加增捐税的方式来限制咖啡馆的数量。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西餐业的发展相对于上世纪20年代要快一些。上世纪31年,青岛市财政局曾对新设咖啡店跳舞场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当年新增开的咖啡店就有8家。青岛有很多著名的西餐店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开业的。比如青岛人最熟悉的青岛饭店。其最初是1932年,由希腊商人非尼代司在中山路53号创办的青岛咖啡店,初期以经营西餐为主,同时设有舞厅供顾客娱乐,主打招牌菜是煎牛排和烤制小面包。整个餐厅高端洋气,味道纯正,菜品也是盘大量足。当年是旅居青岛的西方人和中国达官贵族品尝西餐的首选地。这也是从解放前延续至建国后的青岛最为有名的西餐店之一。此外,还有诸如亚洲饭店、公园饭店、东海饭店等,也是当年比较有名的西餐店。

和西餐的日渐兴盛相对应的,还有很多其他的西式饮食。比如1930年,俄商巴赞斯基在龙口路19号开设西点店,生产销售冰激凌和巧克力糖。1932年,信泰糖果厂在曲阜路开业,成为青岛第一家生产西式糖的厂家,而西式糖果生产技术也传入了青岛。

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即第二次日占后期,青岛出现了几家比较著名的西餐店。当时将西餐馆的设立做为商业繁荣的有力证明。

1940年11月2日,青岛新民报有新闻报道说,当年10月份警察局商业登记数目增多,其中西餐馆最多。“商店新增开业发出营业照的,有澡堂业3起、餐馆33起、戏院5起、旅馆13起。其中特种营业许可登记中,以各西餐馆声请登记最多,一个月来,已达十余起。本市市面商情之发展……”

1940年11月8日,青岛新民报又报道,西餐馆开业者日见增多——上海饭店设备完善。“……如雨后春笋,而是项之西菜馆,率多由酒吧间改造而成,设备多简陋、且系临时之性质。警察局调查所得新开业之西菜馆已达10余家,全市西餐业总计不下30家。其中国人经营者以上海饭店较佳。”

根据1941年的青岛市餐馆公会会员名册,当年共有会员505个。除了前文报道中提到的上海饭店,还有大同西菜社、小洞天、兴宾西菜社、协和西菜社、胶东西菜社、亚洲饭店等西餐店比较著名。

根据官方的说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期,旅游业萎缩,许多旅馆、客栈被征为军用,无法接待游客。相应的,饭店也大都生意萧条,西餐馆几乎都停业了。对于这一时期,有这样一些相关数据。据1941年日人编印的《青岛商工案内》记载,日商洗染店11个、旅馆下宿店37个、饮食店84个、理发美容店7个、西洋及其他料理店18个。1943年市区有大、小中西餐馆505个。1945年日本投降后,市区饮食店计850个,资本额341.8万元。撰稿兰台蕙质

新闻推荐

猪肉降温价格跌破40元/斤

关注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饮食中的老青岛西洋景(上))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