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胶州 > 正文

考古天团闪耀青岛力量

来源:青岛早报 2020-08-12 06:06   https://www.yybnet.net/

海底探秘·人物

迄今为止,青岛目前具有水下考古资质人员5人,开展和支持国内外水下文化遗产工作近40余项。青岛逐步成长为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8月11日,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启动仪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水下考古精英齐聚胶州湾,其中4人来自青岛,他们中既有70后“老队员”,也有90后“小萌新”。 8月11日,早报记者在考古队驻扎的基地,对这些队员进行了采访。

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队副领队 尹锋超

水下机遇挑战并存

1978年出生的尹锋超毕业于山东大学,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与水下考古的双重认证资质,山东省文物局认可的考古勘探个人领队资格,具备独立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考古项目的资质和能力。同时,是青岛市文博系统第二个取得国家认可的水下考古资质和第一个取得60米国际氮氧混合气技术潜水资质的专业人员,是青岛市文博系统第一个取得潜水长资质专业人员,极大地拓展了青岛市水下考古工作的深度和范围。曾参加20余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10余项青岛及全国沿海地区的水下考古工作。自2009起从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西沙水下考古调查等多项水下考古工作。

尹锋超表示,水下考古看似神秘而刺激,事实上每次下水都是在危险的边缘游走,经常遭遇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浑浊水下环境、残存的渔网。数月浮在海上,大海捞针般反复潜水的考古调查工作更多的是枯燥与无趣,而且工作环境也都比较艰苦。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租用渔船出海工作,渔船的空间也比较有限,大家只能一直待在甲板上,也没有遮阳的地方,日晒雨淋已经是家常便饭。”尹锋超告诉记者,水下考古受天气情况影响比较大,遇到风浪便无法出海。 “可以这么说,水下考古不怕下雨就怕刮风,哪怕下大暴雨也不影响下水,但是刮风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工作了。尤其遇到台风天,可能一个星期都无法出海下水,队员趁着时间抓紧做好资料整理工作。 ”他表示,大家在船上会时刻掌握天气情况,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船舶安全,只要遇到恶劣海况就会立即撤离回港。 “在海上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 ”

除此之外,饮食不规律也是海上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船上工作无法保证正常的一日三餐,尤其我们每天出海都要根据潮汐的时间和规律来规划,经常得等干完活才能吃饭。 ”尹锋超说。

“从事水下考古的队员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沉着冷静、团结协作,尤其是在水下遇到危险情况时。我遇到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水下27米、能见度只有5厘米时被渔网挂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最终才能和潜伴一起平安出水。 ”尹锋超告诉记者。

“之前有一次在西沙那边出海,我们晚上住在渔船里,睡觉的时候发现蟑螂从自己的身上爬了过去,‘听着海浪声,蟑螂身上过’,这应该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了。”尹锋超说,“印象中自己最长一次出海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是住在船上,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忙着整理资料。 “船上活动时间和范围都有限,而且在远海的时候手机也会没有信号,大家没有其他的休闲方式,唯一的娱乐可能也就是坐在一起聊聊天了。 ”

据尹锋超介绍,出海作业,为了防晒,队员们都要穿长衣长裤“全副武装”,“脸上黑、身上白”成为队员们共同的外貌特征。队员们潜水时还得穿上厚重的潜水装备,当进行大深度技术潜水时,全身的装备重量可达50公斤左右,可以说每次下水都是对队员们身体素质的一大考验。

可即使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仍然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钟情于水下考古。尹锋超告诉记者,水下考古队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严格,入选培训班首先要具备考古专业能力和潜水技能,另外因潜水对人身体条件有要求,人员选拔更是十分严苛。入选培训班后,还要通过两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第一阶段包括潜水理论和潜水技能两方面内容。通过了第一阶段严格的训练,接下来是水下考古实习,水下考古队会选择一个水下遗址,进行系统的水下考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培训。只有圆满完成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下考古队员。

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队队员 钱程

从“进山”到“下水”

1993年的钱程是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队员,从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毕业后,他便来到了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致力于青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是青岛水下考古最年轻的后备力量。

“我从小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后来慢慢缩小范围对古代历史、考古比较喜欢,所以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2018年参加工作的钱程这是第一次参与水下考古工作,之前更多的是参与田野考古。 “说实话,考古这个工作确实是比较艰苦的,之前田野考古的时候,大都是在一些偏远农村或者深山里,吃住、洗澡一开始都不太习惯,交通也不方便,但是慢慢地就适应了,更何况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

提起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钱程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希望跟着前辈们学习更多经验,完善自我,同时对水下考古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队队员 薛广平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今年35岁的薛广平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文物局认证的水下考古队员,从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出水文物保护工作。自2013年入职,迄今为止已经有10次左右水下考古的经验了,自2015年起参加过福建、辽宁、安徽等地,及山东威海甲午沉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工作。

历史专业出身的薛广平坦言,从事考古工作是出于热爱。“2015年有一次在福建那边参与了一次水下考古,看到水下那些精美的青花瓷,那种场景真的特别震撼,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薛广平告诉记者,每个从事考古的人都希望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参加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青岛上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已经是2012年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没有参加工作,今年有机会参与这次水下考古调查,尤其还是在家乡青岛,我充满了期待。 ”

2020年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队队员 魏超

初入深海记忆犹新

“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已经有十多年,每次下海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我成长,给予我新的能量。”今年37岁的魏超告诉记者,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十多年,不论是经远舰、致远舰、定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他都参与过,具有一定的水下考古经验。

记者了解到,魏超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德国留学2年,是国家文物局认证的水下考古队员,主要从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出水文物保护工作。“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去西沙群岛海域作业,当时在海上一待就是70多天,那里中午气温能达到45摄氏度,我们每个队员在船上被太阳炙烤,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能穿着紧身衣、防晒服等来防晒,当时身上明显晒成了黑白人。 ”魏超说,水下作业人员不允许涂防晒霜,主要是怕对海洋生物造成污染,这是业界都知道的一个规矩。

“在海底,‘潜伴’就是你最亲密的人,关键时刻也是你的救命人。 ”魏超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当潜到很深的位置时,突然气瓶没气了,当时惊慌失措的他赶紧求助于潜伴,给对方比手势,对方毫不犹豫把备用气源给了他,两人共用一瓶气,平安返回。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记者刘文超 李彦宏 康晓欢

视频剪辑 刘宇航

新闻推荐

职教学子高考逆袭多元教育喜结硕果

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完善...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考古天团闪耀青岛力量)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