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9日,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兼督军田中玉报告胶济铁路接防情形的电文。德国人考察后绘制的地图。
□蒋 梅
胶济铁路是山东的首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建成的铁路线之一。这条铁路与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事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胶济铁路的“路权之争”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胶济铁路是德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建造的,犹如殖民主义者插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条吸血管。1898年3月6日,德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不但攫取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而且强占了铁路沿线矿产开采权和在山东全省的投资优先权。1899年至1904年间,德国在青岛与山东省省会济南间修建了贯通山东腹地的胶济铁路。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的筑成与通车,为德国大量掠夺山东的矿产资源以及农产品等提供了方便。德国驻上海领事曾经说出了修筑胶济铁路的“奥妙”:“盖我铁路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这句话,概括了德国的“筑路圈地”战略:德国人修筑铁路所到之处,就是德国占领中国领土的范围。胶济铁路一通到济南,整个山东都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觊觎已久的青岛等地,并趁机取代德国霸占了胶济铁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会议,讨论“山东问题”,而山东问题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胶济铁路问题。参加巴黎和会的日本代表提出,要把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无条件地据为己有。日本政府的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巴黎和会决议一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同时,山东民众为收回胶济铁路路权也进行了积极的抗争。5日,济南市各学校学生组成学生会,组织爱国学生集中到西门大街,分赴商埠、城郊,宣传抵制日货,劝导民众拒绝乘坐胶济铁路火车。7日,以学生为主的抗议者在山东省议会院内召开国耻纪念大会,到会者六七百人,各界代表在发言中痛斥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力主收回青岛及山东路况权利等。6月,青州学联在法庆寺召开有近万人参加的大会,与会者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收回胶州湾和胶济路”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此外,聊城、诸城、泰安、济宁、威海、日照、莱阳等地都相继爆发了不同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在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山东问题”悬而未决。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山东问题”被列入边缘谈判。在中日边缘谈判中,胶济铁路议题成为曲折最多、耗时最久、对抗最激烈的谈判。胶济铁路谈判自12月13日开始,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展开了拉锯式的谈判,多次争执不下,谈判几至破裂。中日两国代表经过艰难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最终决定,由中国政府支付赎金收回胶济铁路。
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3月3日,北洋政府设立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公署,特派王正廷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山东省省长兼督军田中玉为会办。28日,中日双方签订《关于胶济铁路沿线之撤兵协定》,将胶济铁路沿线划分为三区,分区段、分时间撤兵接防。据田中玉将胶济铁路接防情形致北洋政府电文可知,“自四月十日起,日兵开始撤退,吾国即随同接防”。4月30日,胶济铁路全路接防完毕,中国终于收回了被日本夺去8年之久的铁路主权。1923年1月1日,胶济铁路交接仪式举行。当日,胶济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胶济铁路事务从1923年2月1日起归中方管理。
○相关链接
胶济铁路——从构想到建成的35年
□陈宇舟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第一个展区,第一间展厅,第一块展板上,镶嵌着三本厚厚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透过岁月的痕迹,仍能清晰地看到封面上的烫金字迹——《CHINA(中国)》。在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这本考察报告的第2卷里,首次正式提出修建一条由胶澳(青岛)至济南横穿山东的铁路。从作者1869年到山东实地考察提出构想,到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经过了35年。
1868年至1872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按七条路线走遍了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附两册地图集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这套巨著对中国的地质、地形、交通、经济、居住条件等许多方面都作了论述,使德国统治者获得了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德国政府将其视为关于中国的科学可靠的知识基础。
1882年,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二卷里,李希霍芬首次正式提出修建一条从胶州湾出发、连接山东的煤田、经济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铁路。指出胶州湾以及由此通向内地的铁路将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李希霍芬提出的这个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铁路网计划,对德国选择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有重大影响。
德国占领胶州湾以后,李希霍芬把他在15年前已经形成的想法,上书德国政府。后来德国在山东的铁路建设,基本上就是按李希霍芬的设想实施的。
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蒂尔皮茨受德皇派遣,到中国考察适合作为基地的地点。在排除了中国舟山群岛、厦门岛、大鹏湾、澎湖列岛等其他选择之后,蒂尔皮茨也倾向于胶州湾。
他向德国驻京公使海靖陈述了胶州湾的种种优点:(1)安全的停泊处;(2)容易设防而无需多大费用;(3)根据李希霍芬教授的说法,其附近有煤层,能提供很大的经济利益;(4)气候比较凉爽,有利于驻守士兵的健康。
在呈报的占领和建设胶州湾的方案中,他提出了“铺设通往潍县或济南府的铁路”的设想。1896年11月,德皇枢密会议决定夺取胶州湾。
为了就胶州湾建造海港和防御工事等条件给出一份专业评估报告,1897年2月,德皇秘密派德国著名建筑师、海军部建筑顾问、筑港工程师弗朗裘斯到胶州湾进行考察。他在胶州湾逗留了5天,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包括胶州湾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汐差度、地质状况、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从技术的角度确认了胶州湾为沿海港口的最佳位置。
弗朗裘斯的评估报告、自绘的地图,以及建造海港、船坞和铺设铁路的建议,证实了胶州湾可用于海军基地。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为德国舰队日后占领青岛提供了精确的坐标。
在《胶澳租借条约》正式签订之前,德国的工业和贸易企业就已经开始筹备山东的铁路建设。1898年,他们委托普鲁士王家土木技监、高级工程师盖德兹到山东考察铁路建设。
盖德兹将其考察结果写成一份50多页的《山东省考察旅行报告》。该考察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旅行路线、铁路线选线、铁路工程建设设想、机车车辆选型、成本和效益预算、贸易和运费等方面,为胶济铁路的定线提供了基础。
1899年6月底,确定了铁路线由青岛至济南的走向。随后,经过5年的建设,胶济铁路于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此时,距离李希霍芬1869年第一次到山东考察时,脑海中闪现出在此修建铁路的构想,已经整整过去了35年。
新闻推荐
/ 有问有答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