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白墙、绿树成荫、万物葱茏。走进胶州市李哥庄镇贾疃村、小辛疃村、冷家庄村等地,升级后的村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村内绿色长廊、小公园、黑陶博物馆……一幅幅美丽乡村新家园的场景映入眼帘。近年来,胶州市李哥庄镇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把标准化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李哥庄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制帽之乡:传统产业带动村民就业
提及李哥庄,就不得不提起特色产业——制帽。作为“制帽之乡”,李哥庄镇每年生产运动帽10亿顶以上,90%以上出口欧、美、亚、非四洲,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运动帽都是李哥庄镇生产的。由镇制帽行业商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六片运动帽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首个国标。
“在这儿干好几年了,离家近,上下班方便,骑电动车很快就到了。”在孙家村青岛超杰制帽有限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已经在这里上班六年了,手脚麻利的她在缝纫机前常常一干就是数小时。单位里像李女士这样的女工不少,她们多是本村或是附近村庄的,一边上班赚钱,一边照顾家里的孩子,撑起家里的“半边天”。据了解,李哥庄镇有近300家帽厂,400多家加工、代工点及上下游产业,解决了约3.8万人的就业问题。
经过30多年的自主创新,全镇已形成了辅料、刺绣、印花、包装销售于一体的配套产业链。同时,这里还是高端假发制造基地,工艺品加工基地……李哥庄形成了制帽、假发、工艺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已成为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
黑陶复兴: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村庄发展
在李哥庄镇冷家村,有一个胶州乃至青岛市首个以展示黑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大沽河黑陶博物馆,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由10个小的展区组成,陈列展出了自新石器时代起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黑陶名品佳作一千余件,博物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
据介绍,冷家村制作黑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北迁至胶州大沽河畔冷家庄的叶氏子孙在村东北发现了适宜制陶的陶土,制作了陶盘、陶碗、水罐等生活器皿。冷家庄村悠久的黑陶制作史为其发展黑陶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黑陶博物馆采用政府主导、村庄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项目投入由政府帮扶和村庄入股,盈利来源为参观门票、教学体验收入和礼品收入,正式运营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福利。
“大成展区的展品都是近五年来生产制作的高端精品陶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李哥庄镇党委、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冷家庄村黑陶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已经形成三大系列、六个类别上千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享有一定声誉。”李哥庄镇工作人员介绍说。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下,冷家庄村不断改进黑陶制作工艺,结合掐丝珐琅等工艺,在制作上采用轮制模制灌浆手塑等方法,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让大沽河黑陶重现异彩。
据悉,下一步,李哥庄镇党委、政府将坚持文化引领,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黑陶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集黑陶制作、黑陶经贸、黑陶文化为一体的产业格局,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深入挖掘特色,村村皆风景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李哥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从“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入手,一个个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蝶变升级。
小辛疃村将村西侧的树林打造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树木、竹子蔚然成荫,石板铺就小路,曲径通幽,木制的秋千、健身的器材,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好去处。李哥庄西北部的贾疃村新建活动中心,门前新修的塑胶场地为村民运动提供标准化场地,旁边木制中式连廊为村庄增添一丝古典韵味。在四甲村,按照“村美、业兴、民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设计思路,投资760万元,铺设2000余米污水管网、硬化村内大街小巷,增加绿植,引进弱电及线路整理等项目,提升村庄整体生态环境。
李哥庄镇深入挖掘村庄特色,以西社路为轴线,按照“一线连八村,村村有特色”的思路,打造一批有韵味、有内涵的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挖掘冷家庄600多年的黑陶文化,摘取“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冠;2018年打造出陶家庄田园综合体和“孝礼四甲”品牌;2019年,全力创建“沽河好人家,桃源小辛疃”“古井河波,乡情前辛疃”“百年一叶窑”等村庄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文化,实现弘扬优秀传承、蓄积历史人文底蕴的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李哥庄镇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百强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特色小镇等国字号荣誉。刘静于少杰
新闻推荐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