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实验室,一台体视镜,是刘旭东的工作环境。5年的时间,刘旭东监测胶州湾海域200多种底栖动物,拍摄出近500张高清“写真”,在微观视角下,胶州湾底的生命有如奇幻大片,令人叹为观止。
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旭东,2013年走进了这间海洋与生态科的监测实验室。他的老师及前辈曾告诫他,搞生物多样性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要坐得住“冷板凳”。来到实验室没多久,刘旭东在翻看一本图志时,被书中用彩色照片来展示动物实体的形式深深吸引。刘旭东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也可以给底栖动物拍写真!”
5年来,刘旭东监测了胶州湾及青岛近岸海域的230余种底栖动物,拍摄了近500张高清“写真”。2018年,他参与编制的《黄渤海常见底栖动物图谱》出版,书内从93页到124页的100多张高清图均是出自他手,“想法成为现实,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给底栖动物拍“写真”,可不比给人拍轻松。第一步,出海采样。青岛一年有3次采集任务,胶州湾有14个底栖生物监测点位,采样时筛出动物活体装瓶。第二步,实验室分拣,这是非常考验眼力和耐力的一环。将各种动物样品倒在白底托盘内,在高光灯的照射下,用镊子仔细分拣。“有些很小的动物个体,只有1毫米大点儿,一般分拣40分钟眼睛就受不了了,要停下来缓解一下视觉疲劳。”刘旭东说,一个航次的样品需要分拣2~3个小时。
第三步,经过计数、称重、鉴定之后,就是拍照。刘旭东给底栖动物拍“写真”用的不是相机,而是实验室专用的“体视镜”。在体视镜下,动物实体最大可以放大1000倍,并呈现3D立体效果。一只5毫米大小的钩虾,在体视镜下其触角、步足、尾节甚至复眼均看得十分清晰。
实际上,一张“完美”的底栖动物“写真”,可遇而不可求。在刘旭东眼里,“完美”有两种定义,一是动物的肢体完整,体态舒展,特征明显,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兼具;二是发现生态健康指示良好的动物种类。
“中阿曼吉虫,这个名字有浓浓的埃及法老风,属于海蛹的种类,黑色眼点帅极了”、“拍到了短角双眼钩虾,号称海底万米都能存在的生物,厉害了”、“钟馗蝦虎鱼,一听就属于凶猛型的,来自沙子口潮间带”、“跟针尖一样大小的涟虫,一直觉得是最美的”、“头部看起来像小丑、大花脸,锡鳞虫科强鳞虫”……
这是刘旭东的朋友圈,每当拍得“完美”的底栖动物“写真”,他都忍不住分享,“开始是分享工作的喜悦,后来大家表示很喜欢我的科普,也就成了习惯。”采访中,他感叹自己非常幸运,“研究海洋动物是我的爱好,现在爱好成了工作,沉迷其中,其乐无穷。”
新闻推荐
□张森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闭幕,这个夏天,大海和啤酒激情碰撞,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