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师生共庆中秋佳节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张晓琪
市特教中心秉承“大融合”教育观,坚持“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快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展特殊教育的工作格局,逐步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办学品质提升,在全市大力开展融合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一条社会支持、家庭参与、普特共融的“大融合”发展之路。
汇智凝心引入三方资源
4月29日,在洋河镇河西郭村艾山红色记忆馆里,学生们参观了馆内历史文物,听老师讲解着洋河人从建国前至今步入新时代的奋斗历程。在学生家长及知联会、巴士公司、交通大队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市特教中心师生们走出校园,开展了系列主题研学活动。
为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市特教中心汇智凝心,引入三方资源。学校诚邀家长发挥专长,参与学校的“社区”“烹饪”等主题教育活动,组建家委会发挥支持参与和民主监督的第三只眼睛的作用,形成家校汇智“智囊团”,参与学校管理,形成汇智共育机制;同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联谊活动,搭建沟通桥梁,促进残健融合,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锻炼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生活品质;坚持开门办学,接纳社会各界爱心之士走进学校,献爱心教技能送温暖,整合利用各方社会资源,加强社会资源的横向交流,努力促进融合教育纵向发展。
聚力提升探索三种模式
去年11月份,全市融合教育启动仪式上,市特教中心和三里河小学签约了缔结融合教育姊妹学校合作协议,双方就利用各自优质资源,开展合作与交流,互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等方面达成共识。
市特教中心突破传统教学的“围墙”,同普通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开展教研、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探索普特融合教育模式,扩大两校师生视野,丰富教育教学经历,增进彼此认同和了解;积极探寻适合智障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商店、餐馆、医院等社会大课堂,到生活实践中去,到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中去,完善社区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以学生成长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将来创业为导向”的理念,构建“康教就业培训一体化”办学模式,依据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开设烹饪、洗车等职教专业课,通过定向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创新思维推进三项改革
每周三周四是例行的医学康复时间,市特教中心通过购买服务聘请的专业医师在医学康复教室里,对学生进行着中医推拿理疗。学生家人可以现场观摩学习着医师的推拿手法,挤压、叩击、摩擦,为放学后的家庭训练做着功课。
学校创新思维,形成以医教结合为前提、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以“抢救性康复”为重点,探索“学科融合、生活浸润、康教互助”的康教模式,通过专业医师对学生进行医学评估和康复医疗,落实“一人一案”,将专业医师的“医”、特教教师的“教”和学生家长的“辅”真正结合落到实处,以多元评价模式,记录学生康复足迹;完善随班就读指导小组,建设“市教体局-镇(处)教育办-市特教中心”的组织保障和“特教专业教师-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各校随班就读教师”的师资建设联动体系,坚持信息反馈与策略调整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转化相结合的工作措施,精细化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同时选派优秀教师,成立送教团队,强化过程管理,对居家重残儿童开展送教(康)上门服务,送教教师走遍基层,发扬“送教上门”传统,擦亮“送教上门”品牌。
大融合教育的开展,为特殊学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互融互助,教育日新。融合之路的探索,也使得学校90%以上的智障毕业生实现就业,听障毕业生100%升入高中就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被授予胶州市教育体育工作优秀单位、青岛市文明校园等多项称号,吸引了来自博兴、莱州、郓城等多地的特教同仁参观学习。
“天空曾有缺,炼石补足;大界总有残,用爱圆满。”未来,市特教中心的每一位老师将继续用爱心守护每一位孩子,拨开蔽目的云翳,发掘合适的土壤,培育残而有德、残而有志、残而有为的青少年,跃动融合的脉搏,追寻更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王钰淇本报讯5月30日,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华在...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