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04年的海泊路37号老里院再次热闹起来,在这条街上住了六七十年的老邻居们带着各自家传的“宝贝”,在这里举办迎建国七十周年里院老物件城市记忆展。一件件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物件,记录着建国七十年来的生活过往,让邻居们感叹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
老邻居重回老里院
“我们都是这条街老里院的邻居,送来的老物件都是自己家里两三代人曾经用过的家什,多少年没拿出来了,现在一看还真有怀旧的感觉。 ”胶州路社区书记杨玉林告诉记者,即墨路街道的老房子特别多,特别是他们社区,青岛老城区众多知名的百年里院都在他们这几条街上。从2015年前后开始,这些老里院作为危旧房改造征收,住在里面的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建国七十周年来临之际,社区邀请曾经在老里院住在一起的老邻居们再次聚会,带着各家珍藏的老物件,在海泊路37号这座建于115年前的老里院里办展览,感悟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
老物件摆满老天井
记者留意到,举办老物件展览的海泊路37号里院主体是栋砖石结构的2层建筑,花岗岩筑基,红砖墙面,红瓦斜坡屋顶。穿过狭长的门廊能进入天井,邻居们的老物件展就在天井里举行。展览区分为老味道、家把什、老照片等多个板块,展台上摆放着已经磨得发亮的饽饽榼子、洗褪了色的方格床单、碰掉瓷的搪瓷茶盘、油腻腻的粮票……年近七旬的刘桂美还带来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结婚证,像是一张奖状,与现在的结婚证大不一样;老人们还带来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他们还是背着钢枪英姿飒爽的民兵模样……李大妈告诉记者,2015年因房屋征收离开了老里院,搬到浮山后居住,这次听说社区要在老里院办展览,她一大早就赶来凑热闹,更重要的是能和相识多年的邻居们见个面。展览现场的 “老味道”展区,还摆放了高粱饴、山楂饴、水蜜桃罐头等传统食品,邻居们边聊天边品尝这些当年的“美味”。 “现在吃着高粱饴没以前甜了,是因为现在蜂蜜都能随便当水喝了。”邻居们边吃边笑谈70年来生活的变化。
讲述 \\
“红色娘子军”是当年“网红”
“这个印着红色娘子军的搪瓷茶盘,是同事们凑钱给我买的结婚礼物,当时算是非常时髦的日用品。”70岁的赵杨拿着直径大约40厘米的白底红花纹的茶盘说,她从小就在海泊路的老里院长大。 1974年结婚时,5个关系特别好的同事“凑份子”,凑了5元钱,给她买了这个印有红色娘子军图案的搪瓷茶盘。 “这个茶盘现在看着有些土气,但在当时可是让我‘展样’了好长时间。”赵杨笑着说,那时候的《红色娘子军》样板戏风靡一时,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是年轻女孩们的偶像。得到这个红色娘子军茶盘,赵杨基本就没在茶盘里放过茶杯,总怕茶杯茶壶会磨掉图案,一直当成装饰品摆在小橱柜上。
故事 \\
嫁妆被面40多年没舍得盖一次
一张旧行军床上,摆放着多名居民“抠箱底”带来的老床单、被面,这些有些褪色的床上用品,曾经是这些老人们的“心头肉”。 70岁的卢爱君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居民家的床单样式基本只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套色的牡丹花图案,另一种就是方格图案。 “当年市场上就见不到别的花样,大家觉着床单就应该是这两种样式。 ”卢爱君还拿来一床绣着龙凤呈祥图案的锦缎被面,这是她结婚时的娘家嫁妆。 “就结婚当天在床上摆了一天,之后就收起来放到柜子里,每到过年从初一到初三拿出来,在床上摆着好看,没舍得盖过一次。 ”卢爱君说,当年买一床这样的锦缎被面要花两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她还想着保存好,给孩子结婚时用,没成想现在生活变化的,连蚕丝被、鸭绒被都“满大街”了。
历史 \\
海泊路37号115岁
“中山路的瑞蚨祥布店和这个老里院都是孟氏家族的产业。”在这个老里院经营“青岛故事文创店”的王茗语告诉记者,海泊路37号始建于1904年,最初是山东章丘旧军孟氏家族的产业,孟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孟子后人孟洛川,是瑞蚨祥掌门人,“以德为本、以义为先、以义致利”,其祥字号遍布全国,开创了股权激励和连锁经营的先河,中山路北端的瑞蚨祥就是连锁店之一。据介绍,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制作的。1904年,孟氏家族进入青岛,在胶州路与海泊路购买大片土地,建起传统的里院式建筑群,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与商业建筑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中,西侧院落即海泊路37号。海泊路37号和海泊路35号以及位于胶州路、芝罘路路口的瑞蚨祥旧址,代表了大鲍岛街区早期一种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即欧式建筑与中式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里院建筑。
变化 \\
百年老里院换新颜
据原海泊路37号居民回忆,该院落原为孟家茶楼,20世纪50年代前后,该院落作为青岛化工站职工宿舍使用,房子或用墙隔开,或用苇席隔开,加以搭建的吊铺、厨房、仓库布满顶棚、通道和内院,共住了20多户。这种“搭伙居住”造成了房屋的超负荷使用,同时,房屋常年分租经营,年久失修,破损严重。2015年,在市北区政府主导下,老居民陆续搬离,海泊路37号迎来了再次焕发生机的契机,重新修缮发挥历史风貌建筑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部分房屋开发为文创商店。
本版撰稿摄影 首席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苏晓菲
上图:居民在里院天井展出各种老物件。
右图:锦缎被面是老人们的“宝贝”。
下图:珍藏多年的“红色娘子军”搪瓷茶盘。
上图:居民们品尝高粱饴等传统“美味”。
新闻推荐
事故现场。半岛记者周茂平报道本报讯5月6日胶州市胶东街道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双方各承担50%责任,由各自投保的...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