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自学中医成才,服务街坊四邻;父亲药铺学医,培训后成为镇卫生院“全科”大夫;儿子薛积友扎根村庄,成为一名乡医,一干就是30多年;孙子从山东协和学院毕业后也成为镇卫生院一名临床专业的大夫。这四代人,从1938年开始守护着一方乡邻,这一守就是80多年,他们以“遵守医德,钻研医术”为家训,从未出过一起医疗事故,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最美家庭”、胶州市“最美家庭”,好家训也赢得了乡邻的称赞。5月22日,记者了解到,今年薛积友一家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祖父自学成才救济四邻
5月22日上午,记者在胶州市胶北街道后屯村卫生室见到了薛积友,55岁的老薛告诉记者,薛家已经在当地行医80多年。“我祖父薛宝山生于1914年,当时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 1938年,我小叔因为得了腹泻没钱医治去世,这件事对我祖父打击很大,所以他逼着自己学起了中医。一开始,先从自己练手,慢慢地掌握了要领后,开始给街坊四邻治病,还开设了自己的药铺,不久正式开始行医。”薛积友说,在祖父行医的年代,看重的不光是大夫的医术,更多的是贫困人家看不起病时可以赊点药材,虽然药铺是家庭主要生活来源,但祖父都会尽量帮助贫苦的乡亲,减免药费,因此他越来越受到乡邻的尊敬。
父亲常给乡邻免费送药
“我父亲薛永亮出生于1933年,从小跟着祖父在药铺干活,那个年代的医术靠的就是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从小受到熏陶的父亲在十几岁就能独当一面。上世纪50年代,家里的药铺和人一起加入到后屯公社联合诊所,我父亲成了镇卫生院大夫。他原来学的中医,上班后又被派出学了内科、外科等各科医学知识。当时,我父亲觉得学得越多就能给越多的乡亲解除病痛,所以啥都学。 ”薛积友说,现在他父亲已经有86岁了,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身体还很硬朗,只要平常没事,还是会经常来诊所“帮忙”,为村民们看病。
“说起老人,那真是我们全家的榜样,不但为人好,医术也是没得说。 ”薛积友说,他们村和西丰家村相隔不远,1979年夏天,西丰家村不断有病人来卫生院看病,症状类似感冒,伴有发热、腿疼、肚子疼等,碍于当时的卫生条件,开始时也就当感冒给大伙医治,等到来了七八个病号时,他父亲最先察觉出不对,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老人就主动将病人血液送到县医院检验,最终确诊为钩端螺旋体传染病。为控制疫情,父亲便和同事一块在村里吃住了整整一个月进行就地治疗,并发现了传播病源的是村里受牲畜粪便污染的池塘,最后全村得病的130多人都得到了救治,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在我父亲从医的40多年里,救治了多少病人估计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但是有一条,老人始终教育我们,给人治病光有好医术不行,更要有好医德。1991年,我父亲退休后,回到村里和我一起继续行医治病,碰到贫困的乡亲,都是送药免除费用,一直到70多岁时,他还会背上药包上门给行动不便的病人服务。 ”薛积友说。
儿子坚守乡医一干3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胶州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诊所面临缺医少药的问题。尽管如此,在父亲耳濡目染下,薛积友还是立志要干好乡医这一行。1983年,经过医科培训后,薛积友主动回到后屯村,经当地卫生局和镇卫生院的批准,成立了胶州胶北后屯村第一公共卫生室,并顺利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
在农村干乡医,没有先进仪器,常常需要上门看病,哪怕是半夜三更也必须随叫随到。薛积友行医30多年来,他算了一笔账,“我一天下来怎么也得看十多个病号,碰到一些常见病高发期,一天二三十人也是有可能,这还不包括平日里需要上门就诊的病人。 ”为了帮病人看好病,薛积友常年坚持学习,硬把自己逼成了“杂牌军”,参加医科培训学的是西医,在家跟随父辈习中医,又自学针灸技术,同时拜民间中医为师,搜罗世代传承的民间医术,融合中西医术,“提高自己的技术其实也是想着尽量减轻乡亲们就医负担。 ”在薛积友诊所看病的乡亲,都对他有一致的评价:“在老薛诊所看病,你不用担心多花钱,人家技术好、心实诚。 ”
现在,薛积友通过多年学习,又在诊所里开展了中药透皮技术,用中药贴敷来为患者治疗,大大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因为技术提升快、效果明显,3年前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华医学会的专项会议,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乡医”和“先进医务工作者”等称号。
孙子继承家训也成为医生
薛积友的儿子薛寒今年33岁,从小耳濡目染的薛寒更是立志要做个优秀医生。 2009年,薛寒从山东协和学院毕业后,就回到胶北办事处卫生院成为了一名临床专业的大夫,“每次看到病人病愈后对我爸爸爷爷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都鼓励着我要做一名医生的志向,我觉得治病救人就是我这辈子该干的事。 ”
作为年轻一代,薛寒受到了更加系统的医学培训,并主攻了临床专业。为了更快提高技术水平,平常在卫生院,薛寒认真跟着一些老大夫学习,实在是想不透的难题,就带回家中和爷爷、爸爸一起讨论,就靠着这股钻劲,很快从一个新手成为了医院独当一面的能手。
总结父辈经验,结合当医感悟,薛寒很快发现,其实在农村,很多不合理生活方式才是导致疾病产生的源头,比起治病,预防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决定从自家诊所和接触的病人开始,主动普及一些日常科学卫生知识,包括婴幼儿喂养、腰腿病防护等常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他也慢慢掌握了乡亲们对什么感兴趣,对哪些方面存在困惑等。“我准备把了解到的内容形成一个总结性的材料,拿给我们医院领导看看,争取让更多人了解科学卫生常识,防范总比治疗要更好一些。 ”薛寒说。
四代行医获乡邻们称赞
如今,薛积友膝下有一个5岁的孙子和3岁的孙女,每次看到薛积友给村民们看病,小孙子都会凑上前去看个热闹。 “这小家伙对看病这事很感兴趣,我看他以后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一名大夫。 ‘技术好,心要实诚,钻研医术,遵守医德’,这是我们家族世代遵守的家训传承,如果我小孙子以后能当大夫,我会把这个家训传给他,让他好好做人,继续为乡亲们看病,并把家训传承下去。 ”薛积友说。
“这家人作风真没得说,老薛还是俺家救命恩人,真是感谢他啊……”今年51岁胶州胶北街道后屯村村民王岗说,前年,他母亲突然言语不清,经过薛积友诊断,发现老人一侧肢体无力,判断患的是脑血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于是他们马上将老人送到镇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危险。事后,考虑到他家经济困难,薛积友一分钱治疗费也没要。
“可不嘛,像这种事,在俺们村里有的是,咱们不少乡里乡亲都或多或少得到过老薛一家人恩惠,咱们都应该好好和他们学习。再就是,你看看人家已经是四世同堂,平常家人们也都没红过脸,一家人过得和睦幸福,真让人羡慕,就是这一点也值得俺们好好学啊。 ”在村里,提及薛积友一家人,村民们无不赞扬有加。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记者 牟成梓通讯员 李颖慧 宋双利
新闻推荐
搭好台,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 胶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共建百姓身边精神家园
■编者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强基固本的战略之举。山东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