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胶州 > 正文

胶州湾畔 渔歌唱晚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9-04-30 01:55   https://www.yybnet.net/

渔网渔船海草房

一个村庄的生存之道,就是一座岛屿的缩影。

迈入渔家记忆博物馆,一幅幅渔民生活的照片,一件件打鱼的老物件,一艘艘轮船的模型……老旧时光的剪影,一点点地撞击着现代人的心灵。先民顽强地与自然抗争,最后赢得了自己的一方水土,并在上面生活得越来越从容。

万历六年至九年(1578年到1581年),即墨知县许铤推行“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岸,通商艘”,女姑口(今流亭街道)渐成通商口岸,“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既通,农商之利益普”。连带阴岛的各港口商船也繁忙起来。就在此期间,万历七年(1579年),韩家村民挖掘盐井10余眼,筑灶煮盐,产量倍增。阴岛的盐业名气大涨,从传说中的夙沙煮海为盐、郎君结网造船,到盐田遍地,成为支柱产业,到德国租借青岛时期,阴岛生产的食盐足够整个胶澳租借地的人食用。这种生活中的调味料给予阴岛百姓的是同样味道的汗水,不同味道的幸福。就连作家吴伯箫先生1937年也曾写过《阴岛的渔盐》:“去阴岛,动机是看乡间风物,顺便访访古齐国的渔盐之利”……

除了盐业,阴岛百姓赖以生存的方式就是打鱼。

“蛤蜊蛎子海蜇蛸,没见猪上一根毛”,城阳文史爱好者胡义深先生解释说,当时的渔民只能靠海吃海,种地不能养活全家,就连牲口都吃不饱。因此,男人每次出海,带着全家人的希望。

宿流社区的渔家记忆博物馆里,记载了渔具的变迁。芦苇、渔网用来捕海货,橛子、齿钩用来挖海货,特色渔船帮助远航,这些工具,也彰显了渔民们生活的智慧。

在博物馆里,坐落着一个原汁原味的海草房,这是渔民们的家,也是渔民们出海后的牵挂。海草一般生长在海底的清水处,成熟后脱落漂在海面上,被风浪推送给了海岸边的渔民们。勤劳的人们把海草晒干后,用来搭建屋顶,墙面则是就地取材用贝壳碎片加泥沙混合而成的,四五十厘米厚。“海草房不但能遮风挡雨,还有冬暖夏凉的特殊功能,并且抗腐烂,一般一处海草房可以居住上百年”。

“刀鱼长,鲅鱼短,花鲅棍子点个眼”,这句押韵的俗语,再现了一幅收获的画面。心灵手巧的渔民们,用双手建造了各种各样的船只,这些手工制作的大帆船能够经受远海的风浪冲击,甚至能够远航,既是他们的捕鱼“座驾”,又是交通工具。当他们从深海中捕获鳗鳞、鲅鱼、刀鱼、偏口等海产品时,因为不会书写,便创造了一种在渔民间广泛流传的记录方式:根据鱼类的长短用符号表示,比如长线代表刀鱼,短线代表鲅鱼,点个点代表花鲅(小鲅鱼)。

自制渔鼓敲起来

二月二来到惊蛰,下海的急忙去张波螺。

“每年的阴历二月二开始,各家的渔船便争先下海钓蛸。渔民把一串串被绳子串起来的小铁罐丢到海里,隔段时间再捞起时,铁罐里已经钻满了浑圆的八带蛸”。从此开始,渔民逐渐到了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的日子。如此持续到冬天,直到满船的海蛎子苗下了海,渔民才算是喘了一口气,能够稍微歇息一下了。

当海鲜上市时,人们看到的是活蹦乱跳的美味,没有看到的是渔民背后的艰辛。飘荡在海洋之中,渔民们早已将生命交付给了大海,俗话说:人摇橹、风张帆,渔民全靠天吃饭。土地的旱涝带给人们的是饥饿,而海洋的波涛,则掌握着渔民的生死。因此,几乎每个渔民心中都有一份精神的寄托,祈求神灵保佑出海平安。而他们之间也有约定俗成的吉祥用语。

红岛街道宿流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吕良军先生说,“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一帆风顺,鱼满仓,而最忌讳说帆船,因为谐音就是‘翻船’,人们会把帆改说篷,比如说把篷支起来。还有刷锅用的那个炊帚,在家里一般说饭帚,在船上就只能说炊帚”。

然而,希望并不能总是给渔民带来风平浪静,有时看似温柔的大海,会显现出残暴的一面,洪水泛滥在红岛时常发生。在红岛有两句顺口溜:“狮子红了腚,淹了洪州城”,“淹了洪州,立了胶州”,这“洪州城”据说东城门在今天的板桥坊,西城门在红岛东大洋海中冒岛,南城门在四方湖岛,北城门在女姑口。所谓“洪州”,就是和洪水有关,这个传说的版本很多,其实翻看《红岛街道志》不难发现,就是因为红岛多次发大水,“大风雨一日夜,木尽拔,禾更损”,自然灾害导致渔民的生活更加艰辛。

“大年五更啃?(bang)皮,是荤强起素”,李智林先生讲述的这句俗语在渔民中流传也很广,所谓“?”是渔民特制的一种鞋子,用牛皮制作,既防水,又保暖,还不会被海螺壳硌着。更为神奇的是,?做一个尺寸,能适合不同的人穿,这是因为水一泡开后,鞋子可以拉伸使用。

“啃?皮”的俗语是渔民的一种自嘲,真实的情况是,当在海上一无所获,或者年景很差的时候,只能将牛皮鞋子拿出来,温锅把毛去了,吃掉它们。“一双?皮能维持三到五天,过年的时候如果没有荤菜,这好歹也算点肉菜”。虽是当笑话讲,却透露出无尽的辛酸。“现在渔民还有用?的,不过用的少了,都改胶鞋了”。

当然,渔民也有自己的娱乐,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样“神器”——甏(beng)。

一甏可多用。李智林先生说,捕鱼的时候,甏可以做浮漂用,“我们过去用那老土布,把植物油熬出120到150摄氏度后凉凉,把布浸进去,成为油布,然后把甏口扎起来,拴上绳子,就成为渔民常用的浮漂了;等捕到鱼后,甏又有了用处,把海产品放到里面腌制,成了我们俗称的坛子;到了休渔期,渔民闲下来了,就把坛子里的鱼取出来扒了皮晒干,再绑到甏上,又有了妙用——乐器渔鼓!”除了甏做的渔鼓,渔民还用鱼皮做成弦乐,动听的渔歌在灵巧的渔民手上荡漾开来,这就是渔民的生活,有辛酸,也有欢乐。

青云宫中聚神仙

“千佛山上有千佛,尼姑居住莲花庵,虎守山上卧神虎,冒岛顶上井一眼,棒锤石,神牛山,青云宫中聚神仙”,这是一首红岛的民谣。

1936年,青岛为了推动旅游发展,曾评选出阴(红)岛八景、青岛十景以及崂山十二景,并一举收入《青岛概览》。其中“阴岛八景”为:青云晨钟、虎首古洞、东山朝曦、千佛观雪、万丈远眺、西岭归帆、草场银海、鹰嘴听潮。只是,岁月给红岛带来巨大的进步,也磨灭了很多旧有的景色,比如“草场银海”,明朝末年,阴岛居民建土城、炮台以防匪,称“草场”,附近为银色盐田。后来,草场变为盐田,现在盐田早已难觅。不过,跟随李智林先生的脚步,半岛记者还是“聆听”到了青云晨钟,并重温了青云宫的神奇传说。

青云宫位于红岛高家村西南山顶上,又名龙王庙、龙母庙。据史料记载:青云宫建于宋代末年,曾有元代碑志上镌刻着“宋朝青云宫道长、东华少君、钟离权、吕严、王嘉”人名字样。宫址坐北面南,前有山门一座,院正中建一正殿,旁边有两偏殿。其前分设东西两厢,各五间,东厢设钟楼,西厢设鼓楼。大殿高十五米,正中祀玉皇大帝,龙王、雷公、电母三官分祀两侧。东偏殿祀三霄女神,西偏殿祀龙母、秃尾巴老李诸神像。宫东侧的龙母墓封土高大。

“青云宫流传着在红岛最为知名的传说:没尾巴老李的故事”,在青云宫里,有来自民俗学会和学习民俗的高校学生前来考察,李智林先生给大家讲述他带领村民重修青云宫的经过,以及没尾巴老李故事的经过:据传很早以前,附近一李姓人家,妻子年近四十还没有孩子,家里非常着急。一天,李妻到河边去洗衣裳,从上游漂来了一根红绳,李妻觉得挺好看,就将红绳别在了耳朵上。谁知李妻很快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十月怀胎,农历九月廿七,李妻生产这天,丈夫正在外面用镰刀割地瓜蔓儿,得知妻子要生孩子,他立刻往家赶,一进门发现妻子竟然生下一个黑色的小龙,丈夫吓坏了,举起镰刀就砍,一下子把龙的尾巴给削下来了。逃跑的黑龙上南海跟着张天师学艺七年。

传说还有后续,一年秋天,一条黑龙连风带雨推着黑云落在高家村山头。当天晚上,村中不少老人梦见一个黑小伙向他们说道:“我是小龙,今日为母祭坟,把母坟迁至高处,托乡亲们照看。”第二天,人们果然发现李母的坟墓不见了,山头西边立起了一座新坟,以后人们称此坟为“龙母坟”(在青云宫附近)。

每一次与岛接触,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山、海、人在自然中碰撞、交锋,到和谐相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理。即便现在,仍有价值。一次历程见证一段超越,一次追寻成就了一份完美。下一段历程我们继续期待。

新闻推荐

务实担当 昼夜施工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

204国道施工□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田磊孙鼎钧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全市“炸碉堡”...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五月赏花美美美2019-04-30 01:54
评论:(胶州湾畔 渔歌唱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