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张文艳图/渔岛记忆博物馆(署名除外)
探岛之旅继续进行。
半岛记者此行来到了历史悠久的红岛,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栖息的痕迹。随后红岛历经沧桑,从无名小岛,到如今的知名半岛,是时光的印记,也是岛上百姓勤劳努力的成果。登岛眺望,参观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渔岛记忆博物馆,走近渔民生活,体味他们那些年的喜怒哀乐。
万年岛始皇赐名
“环海之岛,碧波蓝天,山海相连,绿树葱葱,真乃乘荫歇凉之胜地也。”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巡游胶州湾,被屡屡“闯”入眼睛的仙境所打动,尤其遥望一小岛,脱口而出地称赞它的美。大臣李斯是个才思敏捷的机灵之人,立刻接茬道:“皇上,既是乘荫歇凉之胜地,就为此岛取名为荫岛如何?”秦始皇当然同意。于是这个小岛就叫做“荫岛”,后来越写越简单,就变成了“阴岛”。
在《图说老青岛》(青岛市档案馆编著)中,可以看到很多张关于红岛的老地图,其中一张1907年的《德属胶澳全图》中,“阴岛”盘踞在胶州湾内,是周边最大的岛屿,它犹如一朵耀眼的莲花,绽放在水中央。
红岛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
红岛街道宿流社区“渔岛记忆博物馆”里,第一节就提到了“万年岛”的概念。因为,贝丘遗址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在胶州周边区域的痕迹。一万年,漫长的岁月,海水冲刷,风雪侵袭,为这座小岛注入更多的坚韧和沧桑。古老的文明,静静地镌刻在海岛礁石之上,虽然根据记载和考古,岛上当时并没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但它并不孤独。在这座小岛上有的是郁郁葱葱,在蓝色的海洋中尽情舒展自己的绿意盎然。
人类的痕迹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显现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胶州湾周边成为齐国的渔盐之地,这座富饶的小岛,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小岛被划入胶东即墨县。秦始皇的眺望使得它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荫岛”。其实,在此之前,关于“荫岛”有过很多传说。
“荫岛”还有个更唯美的名字,是“桃花岛”。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给取的。情形和秦始皇差不多。话说西汉时期,“荫岛”属于琅琊郡不其县,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都在不其县的治下。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县。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在女姑山参加完祭祀大典后,站在山顶遥望观景。和秦始皇一样,“荫岛”又吸引了他的注意。绿树成荫,桃花盛开,犹如海上的一艘搭着彩篷的绿舟,俨然世外桃源,汉武帝龙颜大悦,禁不住赞叹:“桃花美岛也。”群臣自然就又记下了这个美称:“桃花岛”。
不其的存在持续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后来不其县被裁撤并入长广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不其县曾昙花一现,同年就又被废除。“荫岛”并入即墨县。直至1898年,阴岛在1300余年间始终隶属即墨县。1967年,“阴岛乡”更名为“红岛乡”,红岛之名沿用至今。
“红岛”带着一个岛字,是因为它多年以来,一直是以岛屿的姿态矗立在海洋之中的,一直到上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时,这里还是一个独立的岛屿。而后沧海桑田,胶州湾潮水隐退,再加上盐田扩大,1913年,当时的阴岛后来的红岛北部盐田与马哥庄之间填海筑成土堤,后来盐田逐步扩大,红岛与陆路完全连接,陆路始通,成为一个半岛。
古槐迁来勤劳人
翻阅《红岛街道志》,不难看出,从有人烟开始,红岛就经历了从贫瘠,到繁荣,中间又历经磨难的过程。元朝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邵有可来到阴岛,一下子被这里秀丽的景色所吸引,立邵哥庄村。这是阴岛继青云宫之后,有人烟的较早的记载。然而,邵氏只繁衍了三代。后来,刘氏从即墨新安村迁入,才将邵哥庄延续下去。
早在明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听从建议,设立了卫所制度。永乐二年(1404年),作为海防的重要阵地,阴岛也设立了军屯,名为小洋屯、殷家屯,并且驻军。
那么,军人是从哪里迁入的?一个相信很多青岛人都听过的故事随口而出: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远离故土,迁入他乡。
渔岛记忆博物馆中,《洪洞宿流移民》的篇章,也是整个红岛当时阴岛移民的真实写照。元末明初,连绵战火,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决定“调配人口”,既有利于生产,更有利于山东海防,于是,从明朝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大批移民从云南乌沙卫(又称乌撒卫)等地迁入中原地区。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先民经历的苦难可想而知。终于,他们如约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合,办理了迁移手续,含泪离别,各奔前程。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传说,洪洞移民在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两个趾甲,时至今日好多人仍是如此。还有传说,为防止移民逃跑、掉队,绑着手臂前行,路上如果需要方便,必须让领队解开手上的绳索,也就是上厕所的另一种说法——“解手”的由来。
站在社区的院子里,抬头仰望“宿流”二字,很显然,这个名字与潮水有关,那么“宿流”的村名当初是怎么形成的?
红岛街道原文化站站长、渔岛记忆博物馆名誉馆长李智林先生给半岛记者讲述了一段有趣的传说。
宿流社区地处胶州湾北岸,红岛的最西南端。依傍在胶州湾湾底,三面与胶州湾紧紧相连,一面与陆地接壤。据文字记载,明永乐八年(1410年)金氏来到这块土地立村名为西荒。原因是这里地处偏远,荒无人烟。不久后,吕氏先祖也来到“西荒村”定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自然给予先民们的馈赠,让他们觉得,这里有的不再是荒凉,而是辽阔:遥望晚霞映红大海,渔船纷纷归航,“下有群鸿戏海,上有云鹤遨天”,多美的景象,所以,大约在1436年到1455年,先祖们将不再确切的“西荒”改为“西辽”,直到1934年。
那为什么又改名了呢?李智林先生说,传说即墨有位姜氏文人来到西辽去看望好友吕氏,两人相见恨晚,对酒当歌,互诉衷肠,直到天黑,仍意犹未尽。无奈,姜氏起身告辞,开门想走。突然,一阵海风吹来,姜氏的帽子被刮掉了,姜氏随口念道:“酒醉风落帽。”吕氏接道:“舞爱月留人。”说完,拉着姜氏回屋继续畅饮,这才是“人不留客天留客”。两人觉得这都是天意,村里人听说后也觉得有趣,慢慢地,西辽村被改称为“宿留村”。
叫着叫着,又变了。因为此地渔民出海捕鱼,经常算着潮流而动,“上潮流,落湖流,大潮,大潮流,小潮,小潮流,什么流水打什么鱼,所以,后来的‘宿留村’就变成了‘宿流村’了”。而这种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日。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刘宗耀“前些日子贵中队的执法官们为我排忧解难,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