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庆
雾气苍苍,云霭茫茫,车子行驶在胶州湾大桥。在天与海之间,长桥卧波的大桥,如在云水中延伸的长龙。上了胶州湾大桥,驱车至红岛南收费口,分分钟的车程,便利极了。
在大桥上,关于红岛的历史,红岛的渔盐文化,诸多历史的片段,在脑海中浮现,我试图将这些片段,织成一条红岛历史文化的锦缎。
红岛原名叫阴岛。城阳与阴岛这两个名字,道出了胶州湾之北的地理特点。城阳因位于不其城之南得名。秦一统天下,在琅琊郡设置不其县。县名来自境内的不其山(今惜福镇铁骑山)。不其山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据王献唐先生考证,原始社会末期,山下生活着两个部落——“不族”和“其族”。如果说铁骑山是城阳的历史文化根脉,那么阴岛,则是海洋文化之岛屿。阴岛原本是胶州湾北部靠近陆地的一个岛屿,1897年前后,德国人绘制的胶澳(胶州湾古称)地图上,明显看到这个岛屿的存在。这个岛因为在陆地的南面,所以叫阴岛。古代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
出了红岛南收费口,城阳文史爱好者胡义深来接我们,带我们参观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青岛的蛤蜊数红岛,红岛的蛤蜊数宿流。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宿流这两个字与蛤蜊联系在一起。宿流海滩产的蛤蜊,皮薄肉肥,味道鲜美,炸出来的蛤蜊,有乳白色的汤汁。喝一口,“安阳来,鲜亮死了”。五一期间,这里举办盛大的蛤蜊节,市民带着孩子,体验挖蛤蜊一挖一麻袋的乐趣。
红岛原文化站站长李智林带领我们参观渔岛记忆博物馆,墙壁上挂着渔民生活和作业的老照片,顿时被树桩捕鱼、芦苇捕鱼、大刀砍鱼、撩钩捉鱼等吸引住了。
博物馆里展览了众多实物,渔民用具,捕鱼工具,渔船模型,海草房,等等,宛如置身渔民民俗文化的海洋,感受到来自胶州湾鲜腥的风。每一种渔网我都仔细看,想象鱼满网、货满舱的画面。大滩网、底网、虾皮网、漂网、墨鱼网、海蜇网、三层网、小拖网……展示的这些渔网,各有用途。
在宿流渔岛记忆博物馆里,还看到了许多与渔业生产有关民谚和渔歌,比如:
二月二来到惊蛰,
下海的急忙去张波螺。
张的大蛸实在多,
加上个大葱一拌和,
欢欢气气把清明过。
谷雨是收获蛤蜊的节气,家家的渔船身后拖起长长的拖网,开始收获在海底生长了一年的蛤蜊,两块巨大的分水板被扔入海里将迎面而来的海水分向两侧,像两条白龙冲击网底,把渔网撑圆撑大,沉重的拖网索把网坠到海底,把蛤蜊连泥带沙一起网上来。海螺、螃蟹、虾虎、逛鱼等也都捎带进了渔民的船舱。
还有一首渔歌唱道:
冬季里来海水凉,样样海鲜更鲜凉。
小挂夹大瓜达,红娘子鱼一捧笙。
闵鱼黑黑似龙,又黑又亮又镀青,有心我要再看看。
一群墨鱼发了疯,扑哧扑哧放开墨,满仓喷得黑洞洞。
蛎子肥刀蝖青,草蝖腰里扎根绳。
蝖母蝖妈大海红,毛蛤蜊扒肉红彤彤。
这些渔歌浸透了渔民的智慧,他们长年累月耕海,根据时令和节气,依据海洋洋流,发现出海和打鱼的规律。比如,谷雨时节,海鲜就是蛤蜊和鲅鱼。这些渔歌中,还有浓郁的渔家风情,原汁原味的渔岛特色。
展品陈列柜中展出了?。这是红岛渔民在海滩作业时穿的鞋子,是雨靴的“爸爸”。用牛皮做底,带毛的牛皮做鞋帮,起到防水、保暖、保护的作用。这种鞋子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功能,挨饿的时候,渔民把牛皮洗干净,用水煮着吃。如果在海上遇到风浪极端天气,不能返航。吃的东西没有了,也可煮了吃。
还有一件渔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甏。甏是一种容器,红岛渔民将这种容器应用到了极致。出海打鱼,用甏作为渔网的浮漂,捕获了鱼,将其投入甏中,用来腌鱼。用鱼皮将甏封闭,就成了一种乐器——鱼皮鼓!看到大小不一的鱼皮鼓,倍感新奇。海豚,鲨鱼,各种鱼的皮,都可做鼓。朋友即兴为我们演奏,真是浓郁的渔家风情。
当天,李智林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青云宫。青云宫位于青岛红岛高家村南。我们去寻访,青云宫之上云气漠漠,连着胶州湾上空的风云。站在龙王殿前的高台,可以远观云水苍苍的胶州湾。这天空中的阴云,让我想起红岛的旧称“阴岛”。青云宫供奉没尾巴老李。没尾巴老李的民间传说在山东流传甚广(鲁西南也有这个故事,叫秃尾巴老李),被闯关东的山东人带到东北。于是就有了黑龙大战白龙的故事。
恰好,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的民间艺术家组团来此采风,团里亦有山大学社会学的学生,一起考察青云宫。李智林先生带领我们,汇入其中。他用红岛话为大家讲述青云宫的三大殿及其供奉的神仙。一位山西籍的中国文联的工作人员说,只听懂百分之十。
面对青云宫的左侧,有龙母坟墓。传说,每年农历九月廿六,没尾巴老李回这里奠母。这一天总是下雨。如今,九月廿七至廿九是青云宫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人们如同潮水涌来,香火鼎盛。龙母之墓前有几个硕大的香炉,燃烧的香、烛、纸张终日不熄。人一靠近,就会感受到滚滚热浪。
采访完,我们驱车离开红岛。大桥上,车子平稳地行驶。此时,阴云被海风吹走,云破天青,天放晴,一缕金光照射在涨潮的大海上。这是红岛渔盐文化的万千气象吗?
“人文青岛”邮箱:renwenqingdao@163.com
电话:80889509
新闻推荐
今年83岁的刘文吉钓鱼已经有37个年头了,回想起刚钓鱼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1982年,我约了几位邻居一起到胶州湾钓沙光鱼,那...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