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如果要在济南历史上推选出一位“泉城推介大使”,赵孟頫无疑当之无愧:一幅《鹊华秋色图》名垂中国绘画史,也让济南声名远播。不仅如此,至今镌刻在趵突泉公园的那副著名的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也是来自赵孟頫的一首吟趵突泉的诗。在济为官三年,赵孟頫在泉城历史文化长卷上绘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那么,《鹊华秋色图》是如何诞生的?它反映了赵孟頫怎样的艺术思想?它在艺术史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在新近出版的《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中,国际著名中国艺术史家李铸晋先生抽丝剥茧,仿佛一个“艺术侦探”,对这幅千古名作进行了彻底而深入的解读。
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
艺术史家对艺术品的解读,往往能刷新我们的感官。读李铸晋论《鹊华秋色图》,往往就有这种感觉。平时看此画,但觉画面气韵生动,鹊华二山赫然在目,再无其他。但仅仅对《鹊华秋色图》本身的艺术分析,李铸晋便洋洋洒洒,绵密生动。
李铸晋认为,《鹊华秋色图》在构图上可以分为三段,“它的构成,正像一个交响曲的三段乐章一样”:画面右起第一段以华不注山为主,这座山从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耸的气势象征着一派庄严,山下一丛丛深绿色的树和青蓝色的山互为呼应,树的垂直线加强了山坡的动力;第二段的中心点移到近景,以一大丛树木为主,衬托着背景一望无际的沼泽,“林木的直线和沼泽的横线互相平衡。弥漫全景,连绵滋生的芦苇把整部分的韵律契合起来”;第三段为鹊山及其周边农舍、渔叟等。这三段虽然有点像各自分开,却并无显著隔离,而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因之,山与山互相衬托:华不注山垂直的倾向,因鹊山平衡形状,显得更为突出,而反之亦然”。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我们再看《鹊华秋色图》,就仿佛能听到一曲山水交响乐了。不仅如此,李铸晋还发现,虽然《鹊华秋色图》画的是实景,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的景致,比如画面中各种所画之物,大小比例就不合常规,“鹊华二山和附近不远的树木房舍比较起来,好像很小;同时,这些树木和小舟、渔叟相比,又显得硕大无朋;只从尺度种类看,这些树使画中其他东西看来细小,相形失色”,之所以如此,想必是画者想要表现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画者依照自己选择和组合的能力,把自然一变而为趣味盎然的画题”,“画者在画中表现的简朴宁静的景象和一丝怀想的愁绪,流露出他渴望着远离世俗的烦嚣喧闹,重过村夫、渔叟恬静朴实的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这是中国文士、诗人和画家最好不过的逃避现实和面对现实的方法。”就像道教诗人及画家张雨在写《鹊华秋色图》的一首诗中所言:“鹊华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渔在其下。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
怀乡的愁绪,隐居的向往
但现实终究只能面对,无法逃避,即便逃避,也只能逃于画中。这正是《鹊华秋色图》流露出淡淡哀愁的的原因之一。
赵孟頫是赵宋宗室之后,他从小聪颖过人,又多才多艺,正好为宋室服务,但却因为宋亡陷入进退维谷之境。1286年,也许是为了对当时不满元政府种族分等政策的文人所作的一种和解,元世祖忽必烈派程钜夫赴江南延揽贤能之士,32岁的赵孟頫虽是故宋宗室子弟,却成为受圣宠眷顾的二十余名士之第一人。这是赵孟頫面对现实的选择,他宁可面对别人对他不忠于宋的指责,也要接受忽必烈的召唤,“以他自己的看法,直接效劳或能使元代统治者认识到中国的伟大传统”。
赵孟頫果然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与此同时,他的这一选择也令他的友人钱选及其他很多人大为不满。这样的情势加上自己内心消散不尽的纠结,放眼山川,满目愁绪,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1292年,赵孟頫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一职。由于某些职位阙任,他实际成了济南军政要务的一把手。直到1295年初才被调离济南返京任职。正是在卸任后回到故乡吴兴作短暂居留之时,赵孟頫根据他在济南所见景色,画下《鹊华秋色图》。
在赵孟頫亲笔所写的《鹊华秋色图》题款中,写了作此画的缘由:“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俊俏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公谨就是周密,周密比赵孟頫大22岁。事实上,在北宋灭亡的百多年后,周密家族移居南方已经至少两代,周密一生也没有机会到他的祖先居地济南探访。所以赵孟頫画出济南的真实景色,隐含了为周密画出祖居地风光的本意。“既是如此,画中现出一片忧郁的秋景,带着一丝怀乡的愁绪;这境界很可能使其友渴望回到先人的祖居地。对周密来说,他宁可在蒙古人灭宋以后退隐南方,深居不出,这幅画大概只表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心愿,就是重过画中农夫渔叟的简朴生活,远离像他一辈故宋忠臣所陷之政治困境”。
由赵孟頫发起的古典主义,持续不衰
《鹊华秋色图》上印章题跋很多,因此是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流传有绪的名作。李铸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根据其中一些印章,这幅画还曾落入山东胶州的张姓人家中,张若麒的印显示出他是张家收藏《鹊华秋色图》的第一人。张若麒在晚明时曾举进士,当时民变四起,他或许就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局中,偶然得获此图。然而在山东并未寄存多久,这幅画很快又落入其他人手中,最后进了清宫,载于《石渠宝籍》。
于是才有了1748年乾隆皇帝到济南时候的那段趣闻:话说乾隆皇帝目观鹊华二山,想起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对眼前的景色和赵孟頫的画艺非常赞叹,即命侍从飞骑往北京御府,取来画卷,以便让眼前的景物印证画迹。
他发现两者同样雄伟,而且还发现了赵孟頫在题款中的一个错误:在题款中,赵孟頫说鹊山在华不注山以东,但两相对证之下,乾隆却发现鹊山在华不注以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铸晋不仅深入解析了《鹊华秋色图》的艺术特点和流传经过,还将其与唐代的王维、北宋的山水画大师和五代董源的传统做接续,认为赵孟頫尊崇“古意”的古典主义思想,在元初是一个决定性的革新转变。元初人们正值遭遇社会巨变,一定强烈地感到传统的割裂,为了重新接上传统,赵孟頫凭着他的博识广见,在古典主义中找到他所需要的解答。“在他领导下,这成为一个普及的活动,虽然这个活动绝非有组织的。大多数的元代画家,特别是那些居于江南的,都似乎全心全意地响应这个发展。结果,有元一代,这个由赵孟頫发起的古典主义,持续不衰。”
新闻推荐
工作在“离天堂最近的门” 胶州市殡仪馆火化工人单洪强:让每一位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单洪强检查焚烧炉。文/图半岛记者周茂平阳春四月,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追念凋零的生命、惧终追远的时...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