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胶州 > 正文

青岛:康有为的起点与终点┮李明

来源:城市信报 2019-04-01 08:12   https://www.yybnet.net/

青岛:康有为的起点与终点┮李明

戊戌年的改革

1936年秋天,青岛市立农业职校一个叫六如的学生,面对着四周是一层橙黄色山岭的“ 幽静山洼”,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大家还记得我国现代史上‘戊戌政变’的一回事吧?也知道领导那回政变的领袖吧?他在黑暗中领导了复生的运动 ,他勇毅沉着,博学多能,感动了多少人!”

六如当时伫立的地方,是李村象耳山的康南海先生墓。这里埋葬着六如敬仰的一位改革者。而康有为与胶州湾以及青岛的渊源,则发生在38年前。这是一个试图实现“一饮一啄”梦想的开端。

1898年的戊戌正月初三,当40岁的康有为和大清国的一干政治精英,在京师就胶州湾事件开始口诛笔伐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自己最终会埋葬在这块北方海边的土地上。这个时候,他其实并不确定青岛未来的意义,更不知道李村这个陌生的村庄,会成为归宿。对康有为来说,这个时候的胶州湾,不过是个实现其政治变革目标的一枚棋子,他紧紧攒在手里的目的就一个,这就是打击京师那些反对改革的政治人物。于是,戊戌正月初三这个寒冷的日子,宿命一般预示了康有为29年后的结局。胶州湾这枚棋子,砸中了大清国,也砸中了康有为自己。

1898年的戊戌 ,之所以被许多国人记忆,是因为发生了流血的政治变革。而戊戌之始,胶州湾就已然成为这场局变的导火索。回头看,民族、民权和民主;自主、自立和自决;农耕思想的日落西山与现代性思潮的咄咄逼人,形形色色的时代谜团相互缠绕,令戊戌变局的爆发,迫在眉睫。自戊戌始,由胶州湾亦或是青岛串联起来的诸如李鸿章、翁同龢、袁世凯、张之洞、周馥、康有为、盛宣怀、徐世昌、丁惟汾这些面目各异的权力符号,已足够将20世纪初的中国版图,涂抹得眼花缭乱 。

1898年1月23日,戊戌正月初三,在京师过年的鞭炮声依然此起彼伏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月前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狂甚”的民间变法领袖康有为和皇帝的师傅以及李鸿章等一干人马,已开始在总理衙门激烈地争辩起时局。作为持续发酵的变法冲动的意外刺激,胶州湾事件的出现突然增加了火药味的语言较量 ,显然比外面劈劈啪啪的爆竹,更具威胁性。被“传”到总署的康有为,一股脑给皇城的权力精英们,摆上了“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等一桌子改革菜单,把大清国的命运和胶州湾的困局紧紧捆绑在一起。到了这时辰,大清国的政治老人们终于开始觉醒,胶州湾果然是条危险的船。现在,这条着火的船,摇晃着向他们驶过来了。

忙活完回家,已是灯后,尽管翁同龢“愤甚惫甚”,一进门却又被告知,仆人范升死了。小人物范升之死不是大问题,但他的离亡给了主人一个不祥的暗示。

围绕着胶州湾事件,在戊戌正月过后的一百多天里,德英俄日等帝国的力量角逐;总理衙门在处理事变上的习惯性优柔寡断;京师决策核心的利益争执和勾心斗角;皇家中央内部以及张之洞等地方势力在康有为上书压力之下发生的意见分裂;改革者野心勃勃的运筹帷幄,已经把戊戌年中国政治的大致走向,提前进行了预告。

在东堂子胡同的谈判链条上,一千公里以外的胶州湾命运抉择,几乎没有悬念。3月6日,李鸿章、翁同龢与德国公使海靖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4月27日,德国宣布胶澳为其保护地,设立胶澳督署;8月20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地合同》,勘定胶澳边界及界石位置。李村和沧口,都被圈在了租借地的里面,这也包括康有为未来的坟地。一个孤零零的山坡上,苍凉和灿烂,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与此同时,康有为不遗余力推动的京师变革,也在如火如荼地上演。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维新开始。一连串的变法措施走马灯一般上下翻飞,摆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阵势。胶州湾牵引出的世纪变革,终于让康有为这些变革者们痛快淋漓了一回。但局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宫,21日临朝宣布戒严,废除新政 ,一百零三天的清国维新气喘吁吁,终功亏一篑。接下来,康有为逃了,六君子死了,新政废了,皇帝成傀儡了。

胶州湾那边的动作,却依然快马加鞭。9月2日,德国宣布胶州湾为自由港,向各国开放,同日公开青岛新城规划。戊戌深秋,在京师“克己复礼”的惶惶之中,作为曙光之城的青岛,如同一只兔子,开始在新的起跑线上奔跑。

也就在1898年的这个夏天和秋天,伴随着皇城各个政治力量的彼此消长,遭到张之洞竭力反对的胶济铁路,也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眼看着这条铁路在1904年建成通车 ,自青岛出发的铁路沿线潍县、周村、济南等地相继开埠,渐次改变了区域政治、经济 、文化格局。得痛定思痛的“光宣新政”之利的齐鲁开放,最终让直隶总督袁世凯“以期中外咸受利益”的目标,开始逐步实现。与此同时,昙花一现的戊戌变革,刻骨铭心的疼痛,蔓延了多半个世纪。

康有为来了

康有为与青岛的联系,始于1897年11月14日的胶州湾事件。这一事件在翌年3月6日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作为结束,却同时成为了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的理由。可以说,从德国占领胶州湾行动一开始,这个军事与外交事件在康有为心目中,就已成为他一直等待着的改变中国走向的突破口。这个广东知识分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分水岭,是历史给予他的绝好机会。

1898年6月2日,经过紧张的准备,康有为的变法方案出台。这中间连同戊戌春节在内,一共是6个月零14天,在这关键性190多天里,胶州湾事件在一群以康有为为首的并无多少政治资源的知识分子手中,终于聚发成一场得到了光绪皇帝支持的改革运动。

6月11日变法登场,9月21日失败,六君子遇难。此前一日,“外祸亟,吾策行矣”的康有为,一个人逃掉了。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日子,康有为没有再记忆起胶州湾,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胶州湾对他已经不重要,他并不知道他还会回到这个起点,更不曾想到他的生命会在这座城市画上句号。如果的确有所谓的宿命,那么,作为一个地理接点的青岛和康有为的人生在冥冥之中的关联逻辑,恐怕连他自己也透析不明白。实际上,在经过十多年的逃亡回到国内的早期,康有为也依然不觉得他会真正遭遇这个充溢着德国情调的中国海滨城市。那个变法改革的起因,他已经忘记了。他在忙着写字卖钱,忙着把自己的圣人形象,打扮得更时尚。

1917年底,因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被北洋政府通缉,躲入北京美国公使馆。美国人派专车把他秘密送至天律。在返回上海途中,康有为第一次有机会来到青岛。在这里,他恭敬地拜遏了恭亲王溥伟,并开始被这个陌生城市的海滨景致吸引。康盛赞青岛“绿树青山,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说法,就是出自此时。这个时候,青岛已在1914年秋冬激烈的日德围困战之后,易手日本。

在康有为终于有机会目睹胶州湾的前两年,于式枚病故。作为李鸿章的多年幕僚,于式枚曾在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皇权专制。因得皇族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隐居青岛。期间活动频繁,其潜史楼和黄曾源黄潜志堂、刘廷琛潜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授于式枚参政 ,其坚辞不受,并撰联贴于宅门:“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见者以为隽语。

1919年5月巴黎和会就“青岛回归”举步维艰的谈判信息传回北京,北京大学学生群情激奋,爆发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根据《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的记载,1919年7月,康有为曾就日本占领青岛事 ,电请犬养木堂转日本内阁撤兵交还。1922年12月,日本将青岛主权归还北洋政府。青岛作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在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涤荡之后,终于回家。24年中间,康有为的影子,一直影影绰绰。

康有为第二次到青岛是在1923年夏天,6月27日胶澳商埠警察厅侦探队报告康有为由济来青。期间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接待了康。暂在客栈栖身的他四处游玩,似乎有些喜欢上这里了。康同壁《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记“旋赴青岛,游崂山,并在青、济两地成立孔教会,以后改为万国道德会。”康偕友游崂山后,撰330字五言《劳山》并附长跋。后诗跋一并刻太清宫后巨石。

1923年5月27日,康有为有青岛家书曰:“青岛气候佳甚。顷得一官产屋(前德提督署),名为租,实则同买(长租二三十年,可望海)。园极大,价极少。候数日(一礼拜)可得。今各人住客栈极费(人多则不妥)。俟得屋 ,当电告,至时可来青岛,实远胜沪矣。沪无可恋。”括号中的文字,系寄信人的旁注。

终于,康有为获得了购买一幢前德国总督副官住宅的机会,题名天游园,使之成为了他在上海和杭州之外的第三处房产。1923年6月15日,其在一封家书中雀跃:“青岛此屋之佳(甚大,多人亦足住),吾生所未有。加以有大学办(已有五十万,璇知之),吾欲在青岛办之,以有现成大学舍也。吾俟收款即办(先收其八万),则当长住青岛。”

青岛这幢“吾生所未有”的佳宅,康有为似是用不太合法的手续贱价买下的。但契约尚未订妥,胶澳督办换了负性倔强的高恩洪,结果康又增加一万多元,才买下房子。1924年,他曾在家书中抱怨:“押契及租单收。青岛官与银行皆重收谬诈奇甚,若不存此单,须再纳。今寄来者去年七、八、九月租,是纳租告知,非收租给据也。可再检寄,至要。”康有为说,“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康有为在这个山坡住宅里,断断续续地度过了其一生的最后岁月。因康家住客太多,他曾将原总督马厩改造,加建为二层,供居住。

在青期间,康有为的公开身份是万国道德总会的会长。他在青岛开办大学计划,因选中的俾斯麦兵营时正被北洋五师占用,故未成功。其时,康有为有几个子女在青岛一所外国人办的学校读书。

1924年春,康有为以银洋购得李村山场两亩备作墓地。这个有些奇怪的举动,冥冥之中为三年之后“一杯柠檬红茶”的中毒案,作了铺垫。同年8月31日,《顺天时报》刊登《高恩洪兼充青岛大学校长》消息,称“青岛大学,前有以康有为为校长之说,兹据青岛电讯,该大学招生八十名,推高恩洪为校长云。”

1925年8月,康有为到青岛。《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记“ 八日初旬,同薇偕子女来青岛,家人相聚,娱侍承欢,诚有乐叙天伦之感。”次年8月29日,康有为再游太清宫,写《重游太清宫》七绝。刻“青山碧海海波平,汗漫重游到太清;白果耐冬多阅怯,崂山花闹紫薇明。”诗碑立于太清宫前,阳为诗文 ,阴镌360字自注,文中提及有同游者吕振文 、吕敬靖等12人。

1927年2月某日的一封家书,可视为康有为的绝笔信:“告楠可查六太之会已供不?未供应供。或在青岛、大连供可不?至要。即复。今寄归吾写之谢恩折,可点石一千(交有正),与诗同送作谢礼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70寿辰,原来打算在济南祝寿的他,后来改在上海设宴。前一天,徐良由天津抵达上海,带来末代皇帝溥仪题赠的御笔“岳峙渊清”四字匾额和玉如意一柄。康有为则起草了一千多字的《谢恩摺》,石印千份,分赠给了祝寿贺客。

这时,正当北伐军闻风披靡,从安全上考虑,康有为想把全家转移到别处,以避北伐军锋芒。3月18日,康离开上海去青岛。据康同壁的记载说:“先君离沪时,亲自检点遗稿,并将礼服携带,临行前,巡视园中殆遍,且曰:我与上海缘尽矣。以其像片分赠工友 ,以作纪念,若预知永别者焉。”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交房一年半,房产证没着落

近日,家住胶州市鼎峰·中央公园的业主周女士向城市信报记者反映,小区交房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可房产证却迟迟办不下来,这让...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与专刊一起成长2019-03-29 07:55
猜你喜欢:
评论:(青岛:康有为的起点与终点┮李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