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王珊
“她的文字丰沛、鲜活、细腻、灵性地记录了大沽河周围乡村的风土人情,加上方言的运用,唤醒了我们许多被遮蔽或遗忘的记忆,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在青岛胶东机场建设后,为大沽河两岸村庄拆迁留下珍贵的乡愁资料。”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胶州“农民诗人”陈亮在阅读《大沽河》后,给予仪晓霞的评价。
仪晓霞,一位有着文学梦的庄户妇女,用四年多的时间,著作了一部以大沽河周围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逸闻趣事为主题的散文集——《大沽河》。她将生活的琐碎、别样的风土、细腻的人情比作珍珠,写进书里,让他们独一无二,闪闪发光。
“阅读让我充实,也是一种慰藉。”上学、打工、恋爱、结婚、生子,仪晓霞从没有停止过阅读,从鲁迅到张爱玲再到马尔克斯,仪晓霞细读名家名篇,感悟着不同的人生,像海绵吸水一样,读得多了自然想写。
“‘小孩总给鱼儿设下陷阱,害得蚬子也躲进窝里。’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拿着脸盆和爸爸一起去抓鱼抓蚬子,蚬子一定出现在水质特别清的地方,现在很难看到了。”这是属于仪晓霞的回忆,她告诉记者,《大沽河》里写的故事,就是在大沽河畔最普通、最常见的人和事,有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农村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地方方言、农家美食、农村风情,只要你在大沽河畔生活过,里面的字句段落,一定能引发共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书中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变迁,记得住乡愁。“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沽河边上的人来说,大沽河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去过了一些地方,才知道起点原来就是终点,最美的地方一直是家乡。机场建设,土地征迁,我从胶东街道办事处店子村搬到胶北街道办事处南庸村生活,今年春节,我心血来潮,开车从南到北的把大沽河给看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大沽河的全貌,大沽河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她越来越美。”
“过晌(下午)”“喳咕(窃窃私语)”“小小(男孩)”……在《大沽河》中,方言的运用让仪晓霞费了很多心思,但是从开始写作,她就一直很坚持,翻字典、询问当地老人,一定要琢磨出最地道的胶东话,用最正宗的表达。“大沽河的故事,一定要用大沽河的话讲才完整,这个过程是对我的一种考验,也让我重新回忆了一遍在大沽河旁的美好时光。”仪晓霞说。
“写书出书是我的梦想,对于大沽河两岸的人们来说,大沽河是个永恒的存在,属于我们每个人。我想让很多人知道有一条河叫大沽河,就像知道黄河与长江。”仪晓霞说,“大沽河是我一生书写的载体,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说着独特方言的父老乡亲,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动物……他们故事还在继续,我将力所能及地记录下她的一切,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寄托。”
新闻推荐
65岁的王阿姨目前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去年,她在一个叫德福康的健康咨询服务机构,购买了30多万元的养老产品。结果,总公...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