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日前,青岛1中校园记者站等晚报小记者来到高新区开展研学活动,参观机器人产业园,了解前沿科技,还探秘位于红岛东风盐场的青岛最后一片盐田,在阳光照耀的白色盐垛间,感受盐人匠心。
参观机器人大家庭
大家先来到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参观机器人及互动体验区,形形色色、功能出众的机器人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眼前这台机器人Yumi是全世界第一台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讲解员告诉大家,Yumi可以模仿人类动作的高效性来运动,柔性强、敏捷度高,安全是它的特性。现场通过魔方演示单元,展示了Yumi出色的视觉集成功能以及手臂的高度灵活性。
小记者们了解到,高速搬运机器人,主要用于饲料、化工、家电、粮油、饮料啤酒等行业的袋状、箱体、桶类等包装物码垛、搬运、拆垛等工作;展示机器人,可以胜任迎宾导览、信息查询、引领、讲解、拍摄合影等各种任务;送餐机器人,用于餐厅送餐,具有自动送餐、自主充电、自主导航等实用功能;高速分拣机器人,用于高速、高精度产品分拣、搬运及装配;七轴自动雕刻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木工、石材行业复杂造型的艺术品雕刻加工,替代传统艺术大师的手工雕刻,大大降低人的手工劳动强度;巡检型水下机器人,用于巡回检查、摄像、小物件采集取样、传递数据等……
科普互动引发思考
“我们看到了大显身手的各类机器人,还有赫赫有名的机器人‘四大家族’。据介绍,这里是机器人展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研发孵化平台和科普体验平台。许多人类不愿意做的重活、累活,机器人都可以轻松完成。在细致的手工活方面,机器人也有不俗的表现,甚至更加高效、精准,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这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需要合作的时代。生活日新月异,我们怎能不加快步伐?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学习,追求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瑞士研发的15个转轴的机器人手臂,它比人的手臂更灵巧,可以代替人手进行更精细的操作,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研发出属于我们的高科技产品。”青岛1中的汤雨龙、王慧雯、陈风起在参观过程中深入思考。
“机器人的出现,是我们时代进步的标志。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嘉定路小学的刘乐晨感慨道,一台台不断创新的机器人,是我们国家“智造”通往辉煌的一个个脚印。“展厅门外的那三个机器人,我认出来是《机械公敌》电影里的第五代机器人。一个像大人那么高的机器人站立着,还有两个小机器人坐着在聊天。”朝城路小学的陈冠旭等小记者观察仔细。“我相信,在高科技的引领下,不久的将来会研发出更多机器人。比如,机器人当保姆、盖房子、开车、讲课……”大枣园小学的陈怡帆充满憧憬。
职业体验身临其境
感受盐人匠心,传承渔盐精神。几千年来,艰苦朴素、勤劳实干又积极乐观的渔盐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为了感受纯正的制盐文化,小记者们来到红岛东风盐场第三工区,参观海盐的制作过程,进行互动体验。近距离感受海盐的生产,听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和老盐工讲述“捞盐”的故事,还下盐池捞盐留念,小记者们着实“过了把瘾”。
“我迫不及待地换上雨鞋走进盐池里。谁知,脚踩在盐上,‘哗啦’一下就陷了下去。这些盐就像泥一样软,没走多久,我就累得筋疲力尽,喘着粗气。蹲下来仔细观察这些盐,它们比沙子还细,像雪一样白。用天然的日光晒着海水,这真是纯天然的盐。这一望无际的盐田和堆积如山的盐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踩上去软软的,像流沙一样。有许多好奇的小记者,抓了许多盐,打算回家腌菜。我及时提醒了大家,盐未过滤是不可以吃的。”“我们成群结队地进入盐田,踩在晶莹洁白的浅水里,用自带的容器尝试挖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青大附小的戴天彤、超银小学的苏筠泽、青大二附小的孔泽杨等小记者,在盐田里充分体验。
“晶莹剔透如冰晶般的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纯净,让人忍不住想上去抓一把尝尝。“青岛实验初中的吕斌通过采访盐工得知,制作海盐采用的是日晒法,首先把池子冲洗干净,再放卤水晒盐,晒盐需要经过纳潮、制卤、结晶、积垛四大工序。纳潮要看潮汐,每月一般有两次大潮可开闸进水,纳入水库存放一个月,经过蒸发、过滤、升华,卤水达到饱和状态,这就是制卤。采用古法晒盐,结晶最关键的问题是甩卤度数,这是为了保证海盐的质量。胶州湾有天然的优质海水,风大、日照充足,适合晒盐。海盐生产的旺季是五六月份和十月份,多的时候一亩地一天能产一吨左右,少的时候也有六七百斤。小小的一粒盐要经过十七道工序,才能成为可食用的盐。
捞盐背后充满艰辛
盐工还给小记者们讲述了捞盐的故事。“夏季天气热,蒸发量大,是盐田采盐的好时候,冬季往盐田里补水,次年6月初到8月中旬开始采盐,工作时长有时候能达到12个小时。盐水有一定的腐蚀性,皮裤、皮手套、纱巾、帽子是必备的,一副结实的皮手套往往使用一个月就破旧不堪。”青岛53中的陈旭晗仔细观察发现,由于常年在户外作业,盐工的皮肤都晒得黝黑发亮,手上已经磨起厚厚的老茧。采盐的日子里,为了避免在高温酷暑下工作,盐工不得不早起,争取在太阳变得炽热前干完当天的活。高温酷暑的天气固然令人难受,但是盐工却盼着天越热越好,因为气温越高出盐速度越快。工作一天后,盐工的衣服都变成白色的,那是汗水析出的盐渍,他们不光制盐,身上也在“出盐”。
“作为最后的盐田守望者,他们一直在坚持。盐场一望无际,沿着路的两边绵延,令人敬佩的渔盐精神也一定会顺着这盐田一直传承下去。”“我们跟着师傅体验收盐,白花花的盐从海水里捞出,不含任何杂质。师傅说,‘做人如晒盐,要清清白白不含杂质’,他们身上散发着坦诚、朴实的气质,用心传承渔盐精神。”青岛17中的曾伊悦和青岛1中的刘海骏都被盐工吃苦耐劳的品质所打动。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张译心小记者王慧雯曾伊悦毛从睿苏恩熙吕斌苟文硕孔泽杨陈怡帆刘海骏汤雨龙陈风起苏筠泽戴天彤张峻瑞刘乐晨柳欣恬吕乘乐李紫昂孙又天高蕴宁陈冠旭陈冠尧陈旭晗李宸摄影张译心
新闻推荐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刘予涵如今,在小区、街头以及公共场所,虽然随处可见分类垃圾箱。然而,大多...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