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他,把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3-14 07:02   https://www.yybnet.net/

“组织上只给我两年时间,我的每一天都很宝贵,必须一天掰成两天用。 ”说这句话的人叫杨照清,生前是胶州市总工会正科级主任科员、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北赵家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样一位扎根农村基层的“村里人”,却在去年11月2日,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年仅55岁。未来得及与同事乡亲告别,他永远离开了眷恋的岗位,离开了牵挂的村民,离开了深爱的家人。 “照”亮胶北,两袖“清”风,他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诠释了“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称号的深刻内涵,被省总工会追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被青岛总工会追授为青岛市工人先锋。

用生命铸起第一书记的丰碑

走在胶州市胶北街道北赵家庄村,道路两旁的果林正沉睡着等待迎接春光,而曾为它们付出心血的那个人却再也看不到春天、与世长眠。 4个多月后,说起杨照清,北赵家庄村村主任赵玉传仍然念念不忘,就像昨天杨书记还带他们开过会一样,张秀琴老人家的低保发了,村里那条泥泞的生产路马上要开工硬化了……

从蔬菜大棚,到百姓书屋;从村庄道路,到美丽乡村建设……北赵家庄的大地上,处处留下了杨照清的足迹,树起了他身为第一书记以来村民们有目共睹的政绩丰碑。虽然只有短短6个多月,可杨照清身为北赵家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怎么也说不完。

“他生前所在单位、所在村党员干部、五保户、低保户乃至贫困学生共200余人,自发赶到殡仪馆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胶州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鲍泽仑说。遗体告别仪式上,杨照清的女儿哭成了泪人。杨照清生前曾多次向同事提起要去看望在平度工作的女儿,但因为工作繁忙被一次次推迟。如今女儿终于站在了身前,他却再也不能睁眼见一面。

春风润物细无声。杨照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北赵家庄村,定格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定格在他深深爱着的乡亲们的心中。他真抓实干、担当尽责的奋进精神,用坚定党性、过硬实绩乃至鲜活生命,诠释了“第一书记”这一特殊岗位的深刻内涵。

今年2月3日,胶州市委作出《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杨照清同志学习的决定》;2月15日,山东省总工会作出《关于开展向杨照清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各级工会学习宣传杨照清事迹,激励广大工会干部以其为榜样,争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同志对杨照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批示:“照清同志的担当精神和高尚情操,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褒扬。 ”

主动请缨去偏远村庄挂职

在胶州市总工会的办公室里,鲍泽仑拿出了杨照清的简历,1963年2月出生,历任原营海镇党委组织委员,铺集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胶州市总工会主任科员等职务。在挂职北赵家庄村第一书记之前,杨照清就职于胶州市总工会,那时他就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在工会工作期间,杨照清主动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推出了“1880”维权服务体系,运行当年就让100余名职工领到了拖欠一年之久共计100.3万元的工资。在乡镇任职期间,杨照清勇于挑起铺集镇驻地片区改造拆迁任务,带领工作人员仅用1周时间就完成960亩土地、6户企业和居民、2万平方米房屋的征迁工作,为推进拆迁改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胶州市总工会二级主任科员、胶北街道王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德华回忆,自2015年起,他就和杨照清一同在胶州市总工会共事。二人的办公室斜对门,工会正常上班时间是八点半,每天早晨杨德华一上班就看到杨照清已经在办公桌前忙活起来,一问办公室的同事,原来他每天七点半多就到办公室了。那时杨照清的身体就由于长期劳累出现了不适,杨德华曾劝说杨照清:“你不用来这么早。”每次杨照清都打趣道:“我在家闲不住,就来单位找点活干。 ”

年龄偏大,加上身体状况不佳,杨照清本可以干点清闲活,但是“闲不住”的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2018年4月,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青岛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到经济相对薄弱的镇街和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开展为期2年的联镇帮村工作。与此同时,胶州市也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到基层村庄担任第一书记。

“他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个报名。”鲍泽仑说,杨照清还主动请缨,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村庄。最终,他挂职到胶北街道北赵家庄村,还担任了胶北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立下军令状“不变样不离开”

“来到胶北的第一个月,杨照清就马不停蹄带领工作队的成员展开集中调研,挨个村庄走访了解情况、进行集体‘会诊’,为村庄发展理清思路。”北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明传还清晰记得,杨照清带领支部开会的时候,做了一个承诺“村庄不变样,我就不离开”,2年的挂职期如果村里没变样,他继续义务挂职。话虽这样说,但杨照清深知,治穷先治脑,扶贫先扶智。可是,外出学习,没有经费;村庄建设,没有资金;农业发展,没有技术……怎么办?杨照清就跑部门、跑企业,去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将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洒到乡村振兴一线上。

“我其实就是个庄户人,从小就在农村泥里生泥里长,上学的钱都是乡亲们帮忙凑的,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这个年龄还能干几年?我一定要抓住在村里工作的机会,弥补一下我内心的愧欠之情,也表达一下感恩之心!”杨照清这样说。去年“五一”刚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就坐上由他亲自联系、市总工会派来的大巴,到黄岛的胶南农业合作社学习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此后,他多次组织村民到青岛上合峰会农产品专供基地、胶莱绿村、寿光、费县等地学习,还特别带村民们到了京东物流园,学习电商的相关知识。

杨照清在走访中发现,北赵家庄村一直有种植大棚桃、杏、西红柿的传统,虽不愁销路,但价格上不去。通过参观学习,打开村民思路以后,他又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村里推广乡村大棚时鲜果蔬旅游采摘项目,换思路,拓销路,增收入。当时正赶上大棚果蔬上市在即,说干就干,马上落实。杨照清不分昼夜连轴转,带领村民修整大棚、拍摄照片,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每个大棚收入因此增长了3倍,当年村民增收2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赵新传3亩大棚西红柿年收入10万元,一举实现当年脱贫。

“让村庄变样”的承诺做到了,组织上给他两年时间,他把一天时间忙成四天,用了半年,村里就变样了,仅村庄建设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他指导村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协调争取文化部门配备了2万元的书籍,建立村庄图书阅览室,累计联系市职工艺术团下乡演出13次,在村庄开展“四德”教育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弘扬德孝文化,原来村庄延续的陈规陋习一扫而光,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新气象蔚然成风。赵明传动容地说:“杨书记虽然离开了,我们村还要沿着他定下的路子坚定走下去,完成他的遗愿。 ”

新闻推荐

用假证办ETC逃费13万余元

本报3月12日讯3月12日,市南检察院发布消息,该院近日收到公安市南分局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胡某涉嫌诈骗一案。经调查...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鸡蛋价格下跌重回2019-03-13 15:07
评论:(他,把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