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大批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建筑工人。记者了解到,青岛的建筑工人以外地人为主,大多是“老乡带老乡”,所以基本上都是抱团找工干,他们的“领头雁”被称为“班组长”。来自胶州的刘松全就是这样一只“领头雁”,20多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工地打工,从小工一步步成长为班组长,如今他带出来的老乡有60多人,他们组成的班组打造了多个精品工程,还曾问鼎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这群老乡们凭借踏实的工作,在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
现场带领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近日,在由海川集团承建的长沙路46号人才公寓项目上,记者见到了刘松全,高大、谦逊的他,身上已难见少年时代的艰辛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运筹帷幄的自信。项目复工前,刘松全带着几名农民工来到工地,跟工人交代下一步的施工方案。在成堆的工程物料中,他和工人来回穿梭,不时对照着施工图进行讨论。
“该项目共有4个楼座,最高21层,包含324套人才公寓,目前项目正在主体施工阶段,计划今年5月份实现封顶。”海川集团项目经理王智说。在长沙路46号人才公寓项目,刘松全安排了钢筋工和木工两个班组进行施工。虽然今年只有37岁,但从1997年秋天到现在,他已在建筑行业打拼了超过20年。说起最初进入建筑行业的经过,刘松全直言自己是“误打误撞”入行的。
背景辍学打工误打误撞入行
胶州市洋河镇曲家炉村是一个距离胶州市区有40多里地的小山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这里就是刘松全的老家。回想起1997年的那个秋天,他仍历历在目,“那年刚开学要交学杂费,我和上高中的姐姐一起回家要钱。”当时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两个孩子同时回家要钱,让母亲犯了难。想到自己成绩不好,懂事的刘松全就用化肥袋子卷着铺盖卷,来到胶州汽车站,“也没想好去哪里,只是觉得要出来打工挣钱,小公共的售票员看我打着铺盖卷,把我叫上了车,就这么来到了青岛。”
走出内蒙古路汽车站,刘松全上了一辆公交车,126路将他带到了浮山后。“当时看到路边有很多塔吊,我就下了车,寻思在工地找活干。一个一个工地问,结果浮山后一个棚改项目留下了我。”从此,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
经历自学成才尝试组建班组
没有技术,只能从小工做起,搬砖、挪沙、抹灰……能吃苦的刘松全什么活都干。“那时候,天蒙蒙亮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天黑,一天才挣16块钱,回到工棚也没有床,几十个人打地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接触了木工、瓦工、水电安装等多个工种。平时下了工,工友们打牌、喝酒他也不参与,而是在工棚里钻研建筑类书籍。几年下来,他不仅学会了看施工图纸,还考取了“特殊工种操作证”“机械管理员证”等多个技能证书。2003年,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技工,工资也涨到了60元/天,是当小工时的三四倍。
也是在这一年,自觉对建筑行业的工艺、薪酬等都比较了解的刘松全,跟公司提出尝试自己组建班组,这一决定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刘松全坦言,“当时想的是组建班组,可以自己承揽项目,挣钱就更多了,而且家乡的老乡们没有工作机会,只能务农,出来打工也能改善家庭条件。”说干就干,他马上回家动员几名上学时要好的同学一起出来打工。
秘诀及时发薪树立行业口碑
毕竟在建筑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刘松全攒了钱,骑上了摩托车,腰间也别着传呼机。在务农为主的洋河镇,他的“时髦装备”给身边的同学、老乡带来了不小冲击,也成了他组建班组的“招牌”。“那时候,传呼机、摩托车在我们那儿很少见。看到外出打工能有不错的收入,我就跟他一起出来了。”刘松全的同学王世强回忆说。
不过,组建班组并非事事顺利。那时候,有的工地发工资不及时,有的班组长还卷钱“跑路”,这些传闻让老乡们很担心。刘松全就对身边的老乡承诺,“只要把活干好,工地不给我结款,我借钱也给你们开工资。”由于及时发薪,甚至贷款发薪,刘松全在行内渐渐有了诚信的口碑,越来越多的老乡跟着他从田间地头来到施工现场。两年的时间里,他的队伍增加到30多人,现在人数又增加了一倍。
管理安全第一同时保证质量
除了讲信用、重诚信、人缘好外,刘松全带的班组非常重视工程质量。施工质量是获得客户青睐的关键,在每个项目开始前,他都会对工友们进行岗前培训。在进场之后,实行分组分段分工作业,每一层每个步骤的质量落实到个人,定期巡查,发现不合格的马上返工。“比如墙面处理,我们要求施工人员将名字签在墙上,这样出了问题就能找到责任人。”另外,每周班组内几十个人会开两次会安排施工计划,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也会开会安排和总结。凭借这样的管理制度,刘松全的班组得以规范、高效运行,渐渐在建筑行业打开了市场,接的活越来越多。
班组中有几十个人,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质量,考验着刘松全的管理水平。他时刻绷紧安全弦,随时注意施工环境的安全隐患,加强工地安全管理。
收获施工获赞工友生活改善
2009年开始和海川集团长期合作之后,刘松全和工友们先后参建过世博园、中创大厦等多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获得了“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多项大奖,取得的荣誉也验证了班组高超的施工技术。这次人才公寓项目的项目经理王智就是与刘松全二度合作。“实话实说,要是干得不好肯定就不能用他了。”王智说,刘松全的班组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技术水平相对好,能够严格按照技术交底施工,保证工期和质量。“比较务实、踏实、负责任。”王智给了刘松全很高的评价。
这些年,班组的实力一点点增强,项目多了起来,老乡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升。“钢筋工一天三四百元,木工一天五六百元,一年下来差不多有十多万元收入。”王世强喜滋滋地说,“跟着刘老板干,两年我骑上了摩托车,5年就开上了面包车,现在已经换了轿车,家里的老房子也翻新了,还在县城买上了楼房。”他乐呵呵地说,出来打工的老乡们基本都把家里的平房翻了新,干得好的在城里也买了房。
展望成立劳务公司谋求转型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刘松全也在思考未来。班组里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四五十岁,“年轻的本地人很少进入这行,好的工人更难招,青黄不接的情况很明显。”刘松全坦言,这样的情况是目前建筑行业的“通病”。面对现状,他开始筹划转型,打算在班组内引入新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班组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我准备对工人进行培训,引进新设备,尝试向产业化转型。”
不仅如此,刘松全还打算扩充工种和人员,成立劳务公司,以更加系统的培训和制度增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实力。招募高校毕业生也在计划中,“班组内现在就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他们在质量把关和图纸解读上有优势,未来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入行,对于缓解青黄不接的局面十分必要。”刘松全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傅春晓侯昭君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邢成博“四十多岁了,人一定要有社会担当,队友有的从商发财了,有的成了中超一线队教练出名了,也有出国的,但是...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