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胶州秧歌的特点与演出
胶州秧歌有五种角色,分别是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每种角色出场人数都是双数共十人(4男6女),鼓子、棒槌分别由男性老年人和青少年扮演;翠花、扇女、小嫚分别由中年妇女和少女扮演。演员要求男刚女柔,扮相俊美,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女角要眉眼脉脉传情,体态轻盈秀倩,纤纤细腰,婀娜多姿;抬腿重,落脚轻,扭转腰,走路飘,凸现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艺术特色。
胶州秧歌戏的演出由班主(秧歌爷)负责,他带领着师傅(教授秧歌的老师)和秧歌孩子(秧歌演员)以及后台服务人员(包括打击乐和吹奏乐人员),组成三十余人的演出组织,到各村巡回演出。秧歌演出大都在冬春农闲时节和新春正月为多。演出勿需舞台,只要有平展宽敞的空地,即可圆场开锣。
秧歌班每到一村庄演出,首先要敬香拜神,求取吉利,然后再拜见村中的士绅大户,图个平安。最后选好平展辽阔的场地(一般在农家场院或较宽敞的大街),便可演出了。演出时首先有“膏药客”即领班(属场外演员)负责开场(卖个片,即说个段子),然后擎罗伞,执串铃清场。圆场后鼓乐齐鸣,棒槌鼓子率先登场,翻筋斗,打旁力,舞棒槌,个个身轻如燕,人人眉飞色舞。演员们尽情穿行,热闹非凡。继而翠花、扇女、小嫚渐次入场,然后,男女演员按程式表演穿行。前半部分叫圆场或舞场(借以招引看客),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武秧歌”。圆场过后便开始正式的秧歌戏演出。秧歌戏的主要演员有老生、丑角、文小生、武小生、青衣、花旦等。老生、丑角一般由“鼓子”演员饰演;文小生和武小生一般由“棒槌”演员饰演;青衣老旦一般由“翠花”(俗称“大老婆”)演员饰演;花旦一般由“扇女”演员饰演(俗称“二老婆”),童男童女一般由“小嫚”演员饰演。
秧歌戏演出的剧目受场地、演员、道具的制约,往往演些情节简单,内容较少的小戏。台词受方言俚语影响,地方特色浓郁。因非文人所作,措辞与文法不受局限,多由民间口口相授,并无文字记载。
建国后,经文化部门挖掘整理,现己成形的秧歌剧35出,据老艺人口传,当时有72出。最近胶莱历史文化挖掘小组,又从瓦丘埠秧歌传人蔡学平老先生那里,通过口传整理了四个秧歌小戏剧本,其中《借闺女》一出属第一次整理面世,为胶州秧歌戏剧本增加了新的内容。
新闻推荐
昨天,市政务网公示了关于河套及镇驻地周边片区和环湾高速以南龙海路以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根据相关两个片区的控...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