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传承 发展 创新 弘扬 “中国秧歌节”汉族民间舞蹈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金胶州 2018-09-26 07:48   https://www.yybnet.net/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王钰淇战楠

编者按

9月21日上午,“中国秧歌节”汉族民间舞蹈研讨会在胶州市胶州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专家学者、教授和胶州市秧歌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发展、创新与弘扬建言献策,促进中国秧歌艺术广泛传播和交流,中国秧歌艺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增添力量。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如何办好秧歌节、汉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特刊发专题,对部分专家发言进行整理摘登。

赵士军

中国民族民间舞委员会主任

本次研讨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承民间舞蹈,弘扬民族经典”,通过中国秧歌节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民间歌舞的当下走向。

“中国秧歌节”作为全国性民间歌舞展演,对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艺术的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从2008年首届秧歌节到今天,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胶州秧歌通过“中国秧歌节”这个舞台从胶州走向全中国。从五届“中国秧歌节”中,我感受到了胶州秧歌的豪迈奔放,每一个动作与步伐,都显示出了表演者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艺术的追求。秧歌当下发展我认为既要保护秧歌的“原生态”,还应该对于秧歌艺术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胶州秧歌在走向全国舞台的过程中,“原生态”保护是基础,“原生态”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保持民间艺术传统型的基础上,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吸收其它地方秧歌表现形式。例如爱尔兰的国舞——《大河之舞》,就是广泛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统爱尔兰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我建议在胶州建设“中国秧歌城”,利用乡村广场以及各级院校表演与教授秧歌,由点及面,让胶州秧歌“走出去”,以传播和发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茅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研究员

昨天的秧歌艺术精品展演非常精彩,以胶州秧歌为代表的汉族民间舞蹈,这种民间自发的表演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高度凝练。这就要求表演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角色代入感,能够身临其境地把人民群众的情感表达出来。同时,我也提倡在传承与演绎传统文化艺术时要保持其“原生态”,不要过多对其进行修饰与更改,这好比全麦和精面,全麦虽然口感不好但是营养丰富。通过秧歌表演,反映了古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尤其是南北方的人文差异巨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情况一定会存在。例如秧歌舞中所用的折扇,不是中国的产物,而是朝鲜半岛的发明。我们应该从历史人文的视角入手,通过史学研究对秧歌内涵做出注解。我建议,为了对秧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着手编制“秧歌文化史”,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角度,让古老的传统艺术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例如美国传统电影《舞出我人生》和中国传统电影《百鸟朝凤》,就是在新时代传播媒介下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昨天的秧歌艺术精品展演中,我看到了有一组由青少年组成的秧歌队伍,这彰显了秧歌文化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

张萌松

中国民族民间舞专家

我是一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从70年代到现在,一直从事山东民间舞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传授技艺时,是以原生态的短剧和动作为素材,民间舞的生命力根植于此,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社会价值,激活民间的活力。

对于将原生态的素材提炼应用到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是需要我们的政府、院校和基层的文化干部协调沟通的。我们的秧歌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的礼节性在舞蹈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人们是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而易见。这也是我们的秧歌能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地方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的重要原因。

现代汉族民间舞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新的、不同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已然形成了几个村子之间的联合,并聘请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传承人为指导,寻求了更多的发展。另外,我们始终坚持文化馆的专业舞蹈老师不到基层指导的原则,以保证我们舞蹈的原生态,原味道。我认为对舞蹈原生态的保护是对民间舞根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传统舞蹈只有在有根生的环境中,才能生长,不能只浮于表面。所以我们要充分结合民间原生素材,保护好原有舞蹈艺术的文化性,在创作和发展中保护好传统舞蹈的风格。

徐梅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院长

通过本次“中国秧歌节”的顺利举办,结合云南地方戏曲——云南花灯剧中花灯歌舞的发展情况,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身需求不断变化的。同为汉族舞蹈的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表达方式和艺术形态也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两者皆具有自身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它们各自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必须依托专业艺术院团、艺术类中专和院校,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顺应时代的发展,植根于生活,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践行“爱国、为民、从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

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寻找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自身存在的理由,需要我们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精神,从艺术发展的规律出发,寻求传统民间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交合点,激发其内部活力,使其获得造血和再生功能。以胶州秧歌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应该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相适应,避免同质化和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大胆借鉴与吸收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其表现内涵,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刘才栋

胶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学会会长

胶州秧歌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胶州秧歌已从城市扭到乡村,从社区扭到街头,胶州大地到处可见扇儿飘、棒槌舞。它以不同角色的不同展现形式,所显示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优美悠长的音乐旋律和适合多种场合演出的大众特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胶州秧歌表现中的“男刚女柔”,用江南女子的婀娜多姿与北方汉子的刚健豪放,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女性表演中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不但充分展现了女性的“美、媚、娇、柔、情、羞”的诸多特点,更把众多艺术形象,通过不同的服饰,道具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是“螺旋上升式”,一个“扭”字,含有多种动作和风情,既有自己的曲牌和标志性的音乐语汇,又能和所有汉民族的民间音乐相互交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胶州作为全国秧歌节的永久举办地,一方面是因为胶州秧歌的大众化普及和胶州市政府所展示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是作为全国最具权威的中国舞协的远见卓识。胶州秧歌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无限的前瞻力,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它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音乐结构上,都是能被老、中、青、少、幼所接受的一种文化模式,老少皆喜欢,更好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

新闻推荐

早报房展助您买房更“靠谱”

早报讯各大开发商“金九”放量加推,对于楼市会有哪些影响?地铁建设顺利推进,下半年有哪些地铁盘可以出手?公寓、别墅、写字楼...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海军第三营碑2018-09-25 07:27
猜你喜欢:
评论:(传承 发展 创新 弘扬 “中国秧歌节”汉族民间舞蹈研讨会发言摘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