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蛤蜊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吊车将渔船上一兜又一兜的蛤蜊直接吊进码头上停靠的货车里。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崔璞韩小伟
每年春天,约3000粒才够一斤重的蛤蜊苗被播撒到滩涂之上;差不多一年之后,当它们生长到八九十粒达到一斤重的时候,会陆续被捕捞上岸;等待在码头的商贩甚至为了抢到它们而拼智力、拼体力,随后送上餐桌。这就是红岛蛤蜊,作为青岛农产品的一张闪亮名片,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岛、了解青岛。
供不应求,商贩码头“抢货”
半岛记者日前来到红岛街道东大洋码头,见到了一幅热闹场面。吊车将渔船上一兜又一兜的蛤蜊吊上码头,或者直接吊进码头上停靠的货车里。蛤蜊被装进货车里,工人用铁锨摊平,然后用棉被似的帘子遮盖住蛤蜊。据工人介绍,蛤蜊受不了在太阳下暴晒,盖上“被子”能够保湿。
整个过程中渔民很放松,只要把蛤蜊顺利交给商贩就可以。相比之下,商贩们往往很忙碌,他们要盯着吊车上连接网兜的秤,将数字记录下来。“渔民捕捞之前,往往已经拿到了‘订单\’。”在码头上,东大洋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带着任务的渔民驾船赶往养殖区域,捕捞完既定重量的蛤蜊,在上午八九点钟回到码头,然后将蛤蜊交给等待着的商贩。
在交货的时候,码头最为热闹。不少时候,蛤蜊产量满足不了所有商贩的要求。因为这种蛤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很大,“商贩都是定了多少斤就要拿到多少斤,差个十斤八斤都不行。”工作人员说,为了拿到足够的蛤蜊,商贩们看到渔船靠岸,会立即冲过去,用手画个圈,就“定”下了几大网兜蛤蜊;这时候不争抢,就可能拿不到足够的货物,有时候商贩之间画圈有了交集,就要拼智力去争取、拼体力把货物装进自家车里。
除了商贩,还有不少市民也喜欢到码头购买。驱车来买蛤蜊的王先生家住市区,他这次来码头买上100斤,带回去跟亲朋好友分着吃,新鲜、便宜又放心。
形成产业,工业年产值20亿
实际上,直接从码头购买的蛤蜊不能立即烹饪食用,还需要多个环节。“这些买走大部分蛤蜊的商贩,要对蛤蜊进行吐沙、清洗、分拣等多个环节。”工作人员说。
别看红岛蛤蜊个头不大,它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红岛是青岛著名的贝类养殖基地,2017年红岛蛤蜊养殖面积达到两万三千多亩,年产量六万余吨,从业人数2600余人。以东大洋社区为例,全社区4100余人中有渔民500余名,主要以海洋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为主,其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以蛤蜊为主的贝类。
据红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任强介绍,随着红岛蛤蜊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高,蛤蜊相关特色经济蓬勃发展,比如渔家宴,以蛤蜊为主材可以做出数十种美味。同时蛤蜊育苗、仓储、物流、加工等也逐渐形成规模。近年来,红岛街道积极推进养殖、加工、销售、运输、餐饮、旅游全产业链的开发,截至目前共有养殖加工企业260余家,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带动旅游收入2亿多元,实现了小蛤蜊带动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起,红岛街道主导举办蛤蜊节,通过节会探索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余年来蛤蜊节也成为岛城人喜爱的旅游节会之一,游客到红岛挖蛤蜊、吃蛤蜊,体验渔家生活,这不仅是青岛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成为红岛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长故事,多管齐下促品质
小蛤蜊创造数十亿产值,根源是超群的品质。
红岛地处胶州湾东北部,周边海域水质优良,特殊的泥质滩涂富含有机物质和微生物,水流、水量等也特别适合蛤蜊生长,因此,红岛蛤蜊生长周期较短(通常在一年半左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其独特的口味:皮薄、肉嫩、味道鲜美。
据悉,多年来红岛街道注重蛤蜊养殖品质化、品牌化,并通过合理规划、歇滩轮养等方式改善胶州湾水质,同时大力推行岸线综合整治。通过海湾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蛤蜊品质不断提升。
蛤蜊的“风光”,背后是独特的成长故事。东大洋社区渔民王雪元今年33岁,他有着约300亩滩涂。每当三四月份,他就从南方购买蛤蜊苗种。这些苗种个头很小,2500到3000粒才有1斤重,但价格不低,往往是“一分钱数粒”。带着苗种,王雪元和工人们驾船赶到养殖区域,将其“播种”下去。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们要密切关注着蛤蜊的长势。当它们达到一定的个头,一般是八九十粒蛤蜊达到1斤重,也就是“从三千分之一长到近百分之一”,渔民开始了陆陆续续的捕捞:使用特制的渔网,这种渔具像是笼子,上面还竖起一些铁钩子,用渔船拖着,将蛤蜊“划拉”进网里。
因为播种的时间不同,成长期从一年到更长时间都有,收获的时间也不同,红岛蛤蜊全年都有收获,因此它们全年下来一直是岛城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背后红岛蛤蜊,它是胶州湾蛤蜊
红岛蛤蜊是胶州湾蛤蜊的一种。壳薄、肉质肥美、汤汁浓鲜、口味独特上乘,人称“百味之冠”,这是人们对胶州湾蛤蜊的评价。
据当地渔民回忆,胶州湾内很早就有蛤蜊,但面积和产量是通过自然繁殖逐年多起来的。据《崂山县志》记载,自1964年开始,崂山县红岛公社封滩养殖蛤蜊2000余亩,当年起即向国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贸单位出口。
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位于胶州湾北部,因潮汐、河流、底质等因素,使得该海域更加肥腴,同时滩涂广阔,多为泥沙底质。此外,此海域浮游植物丰富,可谓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胶州湾蛤蜊的优秀品质。胶州湾蛤蜊成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与铁、钙、磷、硒、锌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而且所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59.18。
胶州湾蛤蜊的苗种,一部分来自本保护区自然生优质苗,其他来自福建、浙江亲体优良、技术规范的正规育苗公司。整个海域规划分片,轮番放苗,优化蛤蜊的生活环境,以提高肥满度、营养含量等指标。工作人员在泥含量过高的海区撒沙,营造适宜的底质环境;建立生产日志、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生物体抽样检测,监控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形成生产记录,包括苗种来源、放苗时间与密度、各期生长速度、病害发生及治疗用药情况、各期水质检测、生物体检测结果、收获日期规格等。
2010年4月,胶州湾蛤蜊获批成为国家农业部准予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青岛市第一个水产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新闻推荐
刘衍义在家中照顾母亲。为照顾百岁老娘,74岁退休教师刘衍义放弃去大城市含饴弄孙并鼓励儿子安心服役护卫祖国海天刘衍义...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