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改变的与消失的,百 作为青岛乃至山东第一条公路,台柳路成就了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04-27 05:02   https://www.yybnet.net/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付晓晓(署名除外)

走在台柳路上,你很难察觉它与其他道路有何分别,除了繁华商圈新都心,它甚至很难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你也很难想象会有怎样的故事曾发生在脚下这条长长的道路上。

实际上,作为青岛第一条公路,从1907年通车到今天,台柳路已经跨越了110年历史。百年前,它成为一个城市的交通命脉。百年后,它根基尚存,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壮大的华丽转身。

●定格时间

张张旧照,见证时代变迁

河西街道居民袁本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喜欢上拍照,除了买上自行车、购入桑塔纳、老屋翻新这些自家事,村里办厂、修路、拆迁等重大事件也都被他定格在一张张相片里。作为河西街道依傍的主要干道,台柳路的变迁轨迹,同样可以在袁本农的镜头中找到。

台柳路是青岛乃至山东第一条公路,也是中国最早通行汽车的公路之一。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后不久,在崂山南九水的柳树台设立一座疗养院。1905年,为改善由市区前往崂山和疗养院的交通条件,德殖民当局修筑了从青岛经由台东镇至柳树台的台柳路。经过两年时间建设,台柳路于1907年正式通车,全长31.02公里,碎石路面,宽4至10米。此后近一个世纪,台柳路作为岛城早期交通动脉的地位坚实稳固。

一座平房,挂牌河西旅社,立于一条土路边。“这条土路就是台柳路,当年我们河西村很多店铺、工厂都设在台柳路旁。”在袁本农的相片里,早期台柳路的样貌依稀可辨。“早些年通行的机动车辆并不多,到上世纪70年代,这条道路才越发繁忙起来。公交车从原来的两辆变成4辆,我们都叫它‘大黄皮\’,有点儿像现在的大鼻子校车,一辆车装30多个人。”袁本农说,这个时期村民如果想到市内台东附近,每天早上7点都会有车停在台柳路边上,载上村民前往。

上世纪80年代,河西村被青岛市批准为蔬菜种植基地,其命运与台柳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前村里也种菜,送菜都用小推车、底盘车这些人力车。我也跟着送过,从河西到台东大约7公里,得走两个小时。河西村变成蔬菜基地之后,种植规模大了,不用人力车了,村里各个生产队都买了拖拉机,每天在台柳路上来来往往,往台东送菜。”

与此同时,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大批村办工厂在青岛陆续涌现,坐拥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台柳路沿线村庄自然不甘落后,仅在河西村就出现了机械厂、木材厂、汽修厂和预制构件厂等众多厂子,台柳路也因之车流如织,日渐繁忙。

●历经整修

一波三折,百年老路“复活”

由于历史久、线路长、路面窄,随着车辆的增加和人气的增长,老台柳路越来越不好走了。“路面很窄,两辆车迎面开过来,要停下来错车。路也弯弯曲曲的,尤其是台东到李村这一段,有上坡,双山到清江路那个坡得有二十五六度,上去很费劲。”袁本农说,因为坡度陡,台柳路上一度出现了一群“拉崖儿”的伙计,“就是帮着别人把人力拉的大车给推上坡,我小时候还干过。”

从童年走到耄耋之年,袁本农的脚步踏过台柳路无数遍。“童年时去李村、去台东,台柳路是必经之路,只有在这个路上能看到汽车,别的路上看不到。后来上学,还是天天在台柳路上走,再到工作,走的还是这条路”。在袁本农心中,台柳路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我在台柳路边出生、长大,台柳路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的‘母亲路\’。”同样,袁本农也见证了台柳路的几度变迁,和这条百年老路命运的一波三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小白干路(现重庆路)的整修和308国道(今黑龙江路)建成通车,以及周边路网的日益通达,台柳路的功能渐渐被“后起之秀”所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风光与热闹不再。“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柳路上车辆和行人明显少了,从长沙路往南到双山附近,基本成废路了,进进出出都改走黑龙江路了。”

此时的台柳路已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从李村往东的路段已改为九水路,从山东路往西改为西吴路,从鞍山路到海城宾馆的一段纳入哈尔滨路……对于袁本农这样在台柳路边成长起来的老居民来说,这让人伤感又无奈。“台柳路早年间也整修过几次。上世纪70年代,台柳路各个路段铺上沥青,土路变成了柏油路。1970年翻建了抚顺路至清江路一段,1989年又翻建了鞍山路至人民路一段。之后有十几年时间没动过,台柳路就越来越残破了。”

转机出现在2005年。为配合新城市规划,青岛市启动对台柳路的大规模改造。一期工程从张村河至长沙路段,路面拓宽为16米双向四车道,2009年通车,二期工程从长沙路到清江路段,2013年完工。这次改造不仅缓解了黑龙江路和重庆南路的交通压力,给周边居民出行带来方便,也使这条几乎荒废的道路再次成为南北交通干道。其间,台柳路李沧区段也进行了拓宽改造,南起张村河,北至青山路,长度约1380米,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其中车行道宽22米,双向六车道,两侧各4米的人行道,人行道内有1米的绿化带。

台柳路又“复活”了!欣喜中的袁本农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整修于台柳路而言并非失而复得那么简单,而是它华丽涅槃的一个开端。

●改头换面

高楼渐起,沿线村庄变城区

百年沧桑,变化的不止台柳路本身,还有它沿线的村庄。海泊河社区的前身海泊村在老台柳路的沿线,不过这段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海泊村拆迁改造之后,改称西吴路。已经消失了的这一段老台柳路,如今只能在附近居民的记忆里寻找到踪迹。

许家美1985年嫁到海泊村,30多年过去了,老台柳路的种种情形历历在目。“那时候海泊村里主要的商店、工厂、学校都集中在台柳路边上。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因为海泊村交通方便,附近劳动力也多,很多外地人到这里建厂,有纺织厂、汽修厂、铝制品厂……台柳路当时是条交通要道,来往车辆、行人很多。”许家美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天天去买菜的菜店,还有一家煤店。“当年的房子都是平房,家里还烧蜂窝煤,这个煤店存在了好多年,后来村子拆迁它才没的。”

1993年,青岛市政府开始整治海泊河,随后又对两岸村庄进行拆迁改造。海泊村于1995年小规模改造过一次,此时工厂陆续撤离,2000年再次集中拆迁改造,有了现在原址重建的海泊人家小区,旧的海泊村与其所在路段的老台柳路一起消失于历史舞台。

李村、河西、双山、保儿……同样的改变在台柳路沿线其他区域一并发生。城市发展的脚步一直向前,从未止息,一条路与一座城,互为见证。

从低矮平房到二层小楼,再到多层、高层楼房,袁本农的照片记录了河西村村貌的每一次变化。“以前道路两边都是村庄和农田,慢慢有了工厂,后来又把工厂撤走,建成一片片住宅小区。村庄一个个消失了,变成了社区,变成了城市。”

据袁本农回忆,河西村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四次改造,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改造,分别建起了联排二层楼,90年代改建多层楼房,最近、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是在2005年,两个大型住宅小区替代原来的老房屋,一个整洁、气派的新河西巍然矗立。

新闻推荐

我市高考体检享受“智慧健康”新服务

“往年我们需要提前组织近千名应届学生到医院排队查体,不仅环境陌生,而且费时费力,路上又不安全。今年,医务人员来到学校为学生开展“智慧健康”体检,信息化的高效服务给学生节约了宝贵的考前时间...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改变的与消失的,百 作为青岛乃至山东第一条公路,台柳路成就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