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装缸头酒。半岛全媒体记者高勇男
为挖掘城阳当地更多土特产品牌,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全媒体日前全面启动品牌土特产寻访活动,凡有固定产地且较成规模,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组织生产,产品拥有注册商标,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的土特产,皆可通过拨打本报热线0532-66733311或关注本报官微(搜索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后台留言推荐和自荐,本报全媒体记者将对各类土特产进行持续探访,并于本报全媒体平台进行展示。近日,半岛记者对城阳人耳熟能详的寺后老烧锅酒进行了先期探访。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百年来久负盛名的寺后老烧锅酒,其传统酿制技艺在2015年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该传统酿制技艺经过了几代人“以身教心会,口耳相传”接棒式的传承,现如今到了第六代传承人于同刚的手上。
人工封坛采用桑皮纸
“从我父亲那代就喝寺后老烧锅酒,这么多年了,还是留恋那个老味道,逢年过节都过来带一些酒回家,这次定这坛子酒是给孩子准备的。”过来定制封坛酒的李先生高兴地说。“我们在胶州九龙建了一个地下恒温酒窖,温度常年保持在16℃~23℃之间,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据寺后老烧锅酒第六代传承人于同刚介绍,酒窖深四米,坐落于玄武岩之上,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外上层防水,四周全为红黏图层,地上有1.5米的植被,常年保温保湿。“经过5年、10年、20年的储存,酒体自身会二次发酵,持续老熟,营养更加丰富。”
“人工封坛采用桑皮纸。”于同刚拿起一张桑皮纸讲道,纸经过手工捶打发酵制成,特点是环保,韧性较好,耐水性强。封坛时用麻绳捆绑,然后用胶州九龙山的红黏土纯手工封坛。“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过来定制封坛酒的人很多,此外还有一些市民会在结婚、寿辰、生子、升学等定制封坛酒。珍藏的不仅是记忆与情怀,也是一种酒文化,更是寺后酒的酒魂。开坛后它会以更加完美的品质呈现给世人。”于同刚感慨地说。
懂酒的,会来打缸头酒
“酒缸选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陶土缸。”于同刚介绍,土缸采用手工制作、高温烧制而成,其特点是透气性好,正常损耗率低,有利于酒的老熟和发酵。“在温湿度达标的环境下,白酒会自然发酵老熟,而地下酒窖会形成小的微生物生成空间,通过微生物的促进,酒会在储存中香味互补,增加酒的醇厚,口感更佳。”清香柔和、回味净爽是寺后老烧锅酒百年来持久的味道。
探访中,有市民过来打酒。工作人员掀开大酒缸的封口,股股清香飘逸而出。“这是缸头酒,懂酒的都很喜欢喝。”于同刚说,虽然有些人喜欢买精装的酒,但还有很多人非常偏爱缸头酒。“我们这个酒缸有500升,它的前三分之一便是缸头酒。酒度高、酒中含有香味物质多、口感好。”
要把老味道传承下去
谈到从小到大的学习与成长经历,于同刚的回忆里总是离不开寺后老烧锅酒。2002年,于同刚作为第六代传承人传承掌握酿制技艺,形成了严谨规范的技艺流程,并推出“寺后老烧锅酒”、“老机场白酒”、“崂山于家酒”等品牌。
“我们的传统酿制技艺以身教心会,口耳相传,技巧、技能、经验和酿酒师的悟性起了关键作用。”古法技艺、精粮酿造、天然发酵、人工分层上甑、掐头去尾、看花接酒。谈到酿造的过程,于同刚信手拈来。大曲制作是酿酒的核心部分,也是于家酿酒技艺的重要环节。采用胶州当地优质的小麦、豌豆为原料,纯手工制曲、专业曲房天然培养、长期储存、自然成熟。此外于同刚表示酿酒所用之水十分关键,“采用崂山白沙河源泉之水,水中富含多种微生物,水质甘美。”。
“原浆手中挥,江山任我行。”于同刚坚信寺后老烧锅酒的独特味道会持久飘香,且越飘越广远。
[寻访城阳品牌土特产]
新闻推荐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租售同权” 建邦海港城引领居住新模式
半岛全媒体记者于红靓2017年7月,山东省发文明确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租房人办理居住证后享有义务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10月,山东发文“加快培育和发展住...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