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文鸿飞
工作也是围城:里面的人总想出去,外面的人总想进来。但于清波似乎是个例外。因为干了三十年市政工程工作的他对这份工作至今仍有乍见之欢。凭借对监理工作的无比热爱、超一流的专业技能、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肯吃苦能抗压的工作作风,30年间,他和他的员工们高质量、高品质地出品了1600多个精品项目,并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大奖和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管理着近400人的董事长、总经理。本期“商界名人”就为您解码于清波的成功秘籍。
抗击打能力强
组建之初交上漂亮“答卷”
现在的青岛市政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于清波一手组建起来的。谈到组建之初的种种,他表示至今仍历历在目。“一边进行人员架构,一边进行观念的导入,一边要进行程序的建立,同时还要进行职能的分工以及模式的初创和技术难点的控制组成。”于清波介绍道,“最开始全公司上上下下连我总共3个人,组建之初所有的一切还没怎么理清的时候,就接到了当年青岛市一号工程——环胶州湾公路(海域段)工程。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好在于清波本人专业技术硬,抗击打能力也强,又肯吃苦敢拼搏。为了做好第一单生意,完成处子秀,于清波干脆住到了工地上,带领监理人将技术知识运用到工作,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全过程管理。通过不断调整、更新工作方法,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关键节点,最终交上了漂亮的“答卷”。
“第一单”完美亮相后,即引来大批工程项目。公司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单单是工作人员,就从11人发展到了100多人,又从100多人壮大到现在的近400人。他本人也在公司组建成功后,从技术员一跃而为公司的总经理。成长为管理者的于清波,在工作中对于质量、技术、做人、做事等问题要求极为严格。如有违反,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罚款甚至开除。“1996年做青银高速项目时,有个员工用施工单位的场地‘干私活\’帮同学预制大梁,我知道后从严进行处罚和教育。廉政是底线是原则,绝不能手软。用法家的思想管理企业是我一直都倡导的。”他说。
虽然工作中对下属要求很严,但都是对事而不对人。而且私下里,他视员工如家人。企业内哪个员工有困难,他会给予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而汶川地震、贵州扶贫他也都义不容辞、倾囊相助。据于清波讲,2013年的时候,有个员工晚上加班时,出了点小事故住进了骨伤医院。他不仅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同时在进行了政策范围之内的赔偿后,他又给这位员工争取了额外的补偿——两万元。“两万元相当于他近半年的工资了,以至于出院的时候他们父子俩非要过来感谢我。”他说。于清波的这种讲原则、爱员工、本身技术过硬又敢拼敢赢的工作作风和个人魅力,让员工们都愿意跟着他闯,“来了就不想走”。“1992年公司初建时的11个人,目前留在公司里的还有10个人。”
千余项工程作品中
最得意的是跨海大桥
伴随着人员的壮大,公司的工程承接能力和工程技术管理能力也在加速成长。从公司成立之初到现在,接了1600多个项目,且许多都是国家重量级的项目,如青岛市跨海大桥项目、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青岛市地铁项目、青岛胶州机场项目、中节能(即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青岛世园会项目等。不过,对于清波来讲,诸多项目中,最让他满意、骄傲的是跨海大桥项目。这个项目的完美完工提振了他以及几百名员工的自信心,并锻炼了人才。“因为这是交通运输部的项目,我们是建设部的,按说我们还是缺乏一些客观条件,但最终我们不仅能从七八十家竞标单位中,成功拿下九个标段中的一个标段,而且能完美地完工。在长达五年的工期中,在多达20次的季度评奖中,我们是拿一等奖次数最多的。”于清波说。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努力和付出。“跨海大桥建设的这五年来,我自己的弦一直是紧绷着,就担心做不好。虽然我已经是亲自上阵抓这个项目了,而且已经派出了全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于清波说。因为重视,成功来袭时才会更加兴奋。“当大桥第一天架桥梁时,得到市相关领导的肯定后,可把我高兴坏了:让媳妇准备了菜肴,还带上了酒,把孩子也叫上了,去了工地现场,和一线人员好好进行了一番庆祝。因为这个精品工程,于清波和他的公司拿奖拿到手软。“我和公司总共拿了近10个大奖。”当然,如果放眼于清波投身监理事业的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这些根本不过是“九牛一毛”。三十年来,于清波获得奖项和荣誉称号太多太多了。关键是每一个奖项都足够有分量。在他领导下的青岛市政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工程监理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并获得了诸多重量级大奖。
懂技术,善管理,讲原则,还有人情味,再加上一个个精品工程的出炉,不仅让于清波成了圈内炙手可热的人才,还让他成了主管部门领导们眼中的“香饽饽”。很多人、很多单位都想“挖”他。其中还有三次从政的机会。但最终都被他拒绝了。
勤学习不惧挑战
五十余岁誓要玩转资本运作
出生于1963年的于清波,今年已经54岁了。许多像他这个年纪的人,都在筹划退休之后的生活了。周围的朋友也都劝他,钱也挣得够花了,年龄也摆在这了,就别再去找罪受了。但于清波却从去年开始再次向自己发出挑战。这次不玩钢筋混凝土了,要玩资本运作,要从企业管理者向资本运作、运营这方面转型。一向奉行“什么事儿不干则已,干就要干个过瘾的”的于清波,为此要隔三差五地出差,还要从零开始学习资本运作的知识。“去清华大学资本班学习了一段时间,也在人民大学培训了一段时间。至于以后做投资还是做投资咨询,模式还在探索中。”“我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于清波说。其实自参加工作以来,于清波一直在坚持学习、提升自我,而这也是他和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且屡出佳绩的原因之一。
从毕业到现在,于清波拼了整整30年。钱也挣得不少了,荣誉也获了很多。在外人看来,他已经足够有资本享受生活了。他则依然过着至简的生活。记者7月21日下午见到于清波的时候,他脚上穿着的竟是一双布鞋。“鞋子穿着舒服就行。”记者问起时他淡淡地说,“我属于不会享受生活的,有钱也不会花。前几天,有个老朋友还打趣问我,‘给我1000万元,只能用来娱乐、享用消费、不能买房子,我会怎么花?想了半天,还真不知道怎么享用。吃穿用,我的要求都很低,满足基本需求就行。除了偶尔打打扑克,爬爬山、看看书也没什么爱好,用现在的年轻人的话来讲,我是个宅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孟凡虎)在今年的创城工作中,市住建局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安全、文明、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以及高效的城市经济运行环境。...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