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早期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在青岛,邮政很早就与这座城市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广西路上留有当年德国邮局的旧址,堂邑路上也存在过早期的日本邮局。而青岛曾经有条以邮政为名的街道,恐怕还鲜为人知。邮政街,顾名思义,就是早期的邮局设在这条小街上。 1892年春,随着章高元率部驻防胶澳,这个远离清朝中心,也远离主要官道的偏隅海湾也热闹起来。小规模的民船贸易,还有绿营兵们的到来都带动了青岛口的发展,不到几年,一个拥有60余家店铺、三四条街道的小城镇也在渔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在章高元驻防时期,并没有对任何街道进行过命名。衙门街、市场街、东营盘街和邮政街都是在德国租借之后才有的路名。1898年1月26日,临时邮所就从邮政街上的一所平房中发出了第一封电报,这同时也标志着德国邮务在胶澳地区的开始。德国学者昆德勒认为:“由于对陌生的土地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最初的官方电报列表中把青岛错拼为‘Tsintan’。到1898年3月,又改为‘Tsintau’。直至1900年6月,混乱的名称才被统一为‘Tsingtau’。”从这张并不易见到的早期图片(图①)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当时的邮政街,原本狭窄的路面已经进行了拓宽平整,路的两边是黑瓦白墙的中式平房,幼小的树苗也像是新植不久的。远处可见天后宫的殿宇屋顶和标志性的两根高大旗杆。街道前方可清晰地看到早期的邮局。
随着1899年城市规划与发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昔日的青岛口,除了天后宫、总兵衙门和旁边的左营,旧有的街道和住房开始被悉数拆除改造,邮政街也在其中。不过幸运的是,虽然历经了百余年的岁月,邮政街西侧的一小段至今仍在。这条已经改叫常州路的小街,因其“E”字型的走向和青岛第一所清真寺而为人所知。然而,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错误地认为清真寺就是当年的邮局。事实上,邮局的那座简陋平房早已不复存在……
广西路:
繁华落尽的“欧人街”
从滨海大道太平路向北,第一条与之平行的大街就是广西路,它西起火车站前的泰安路,向东穿越中山路、安徽路、江苏路等路口,一直延伸到与龙口路的交叉街口为止,全长约1565米。从修筑时间上看,广西路应是德国租借时期最早完成的街道之一。根据 《胶澳发展备忘录》的记载,这条街道修建于1899—1901年之间,路面宽度为20-25米,道路基础用花岗石及三合土填筑,地下安设排水管道,并铺装了沥青路面。另外,在这条道路修筑中,还首次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隔,车行道两侧设有车轨石、沟沿石和雨水排泄口,人行道则铺设黄沙路面。
德租时期的广西路正处于最初所设想的经贸与商务区域的核心地带,所以它也成为当时青岛最为重要的街道之一。在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巩固了广西路在区域功能上的中心地位。资料显示,有不少来自欧美的著名商业公司青睐这里与滨海大道只相隔一个街区的优越位置和舒适、宽敞的办公居住环境。除了来自德国的捷成洋行、美最时洋行、西门子洋行;英国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美国的标准石油、德士古石油、亚细亚火油、通用电气、大来洋行等公司均把最初驻青岛的分支机构设立于广西路。也因此,当年的广西路曾被形象地称为“欧人街”。而总督府在命名这条道路时,采用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的名字。或许在德国人看来,这条道路的非凡地位和重要意义,以及所被给予的期望,仅次于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1898年,威廉二世提出了“我们的未来在大海”的言论,并将他野心勃勃的放手开拓政策扩大到了世界的范围。在其支持和影响下,以国务秘书蒂尔匹茨为首的海军部决定将胶州湾建设成为一块德国在远东的“样板式殖民地”。德国政府向胶澳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铁路、港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借以最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来吸引来自欧洲和中国的商人。
实际上,这一举措和姿态也的确打消了许多商人的顾虑和观望态度。不久,他们便纷纷开始在胶澳投资和拓展业务。随着城区建设的开始,阿尔弗莱德·希姆森等地产承包商们开始在广西路上购买土地并陆续建造了多幢公寓、旅馆和商业大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由于自1898年秋天就开始实施的建筑规划中只对城市不同地区的用途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建筑设计方面,并没有对艺术风格进行严格限制,因此,世纪之初的广西路便成为建筑师们张扬激情、展示个性的试验场。这其中较为著名的建筑有博德维希综合楼、胶澳皇家邮政局、祥福洋行地产公司综合楼、德基洋行商业综合楼、赉寿药行、侯爵饭店和吉利百货公司等。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迈向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广西路的两侧已经几乎建满了各式各样的商业建筑。百余年后,一个前来青岛的德国人曾这样写道:“漫步于青岛的街道之间,只有来往的人群才可以看到一些东方的痕迹……走在广西路上,仿佛就像在柏林的一条街道上。街道是德国式的,房屋风格以及许多树木和植物也都是德国式的,让你感到惊异的只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亚洲人的面孔……”
对比不同时期广西路的图片,我们似乎不难发现,除却那些现代化的护栏和商业招牌,广西路并未发生面目全非的改变。不过,道路两侧经过精心剪修的栗树已被高大的雪松所替代。这虽然使得道路纵深感有所增加,但似乎也多少影响了欣赏沿街建筑。东端皮哈利洋行1903年建造的商业综合楼至今仍在。这是一个由廊柱、拱券所组成的简洁明快的对称立面,不过屋顶上设计别致的老虎窗已在后来被改造得平庸了。早期低层面海的明廊也被封闭,毕竟明廊——这种热带风格的建筑元素在青岛并不是非常实用,所以后来人们把绝大多数的明廊用窗户封闭起来,以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
在皮哈利公寓楼西临,是建于同时期的祥福公司商业综合楼。除了被封闭的明廊,楼顶的山花造型有所改动,带有中式风格的屋顶也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旧不堪。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建筑西端的点睛之笔——塔楼,这个具有典型北德风格的饰物,却已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大修中被拆掉了……综合楼西侧,另一座由祥福公司开发的公寓楼,在1993年冬被拆除改造,我们已经无法从翻建的建筑中找到一丝一毫的旧日痕迹。远处,胶澳皇家邮局新巴洛克风格的尖塔和斜陡的屋顶依然高耸,不过清水墙粉线勾边的立面已被一劳永逸者改造得平庸。隔街而望的德基洋行商业综合楼依然是道路北侧别致的街景,但漂亮的塔楼却未按原貌修复。道路南侧的博德维希大楼、吉利百货公司等建筑则都在历次破坏性的商业开发和改造中被拆除殆尽,使得这条原本在国内罕见的欧式街区,骤然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1914年11月,日本人对青岛的围困和占领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曾经的海因里希亲王大街改为了佐贺町,路两边那些属于德国人的商店、旅馆和公寓也均被日军没收后重新拍卖。虽然在战争结束后一些难舍旧梦的德国人重返青岛,但这时的城市已远非从前。1922年12月,经过与日本艰难的谈判,中国政府终于收回青岛的主权,1923年,这条历经风雨的街道被最终命名为“广西路”。
①1899年的邮政街,远处可见天后宫戏楼的屋顶和标志性旗杆(明信片)。
②德租时期的广西路,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街道之一(明信片)。③日据时期的广西路,曾被命名为佐贺町(明信片)。
④德租时期的太平路曾被命名为 “威廉皇帝海岸”(明信片)。
新闻推荐
早报讯开车拉着伪基站四处转悠,一天能发4万多条诈骗信息。从今年4月份至今,济宁人林某通过发诈骗短信,让10多名胶州市民上当受骗,涉案金额两万多元。今年5月19日,根据线索一路追踪,胶州警方赴日照将被...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