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管模式,开工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8处,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逐步实现小作坊的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入市,从抽检情况看,从2014年的72%提升到2016年的90.07%,提高了18.07个百分点。完善驻场监管制度,在三大批发市场设立监管所的基础上,又在28家批发市场、128家农贸市场设立驻场监管员,实施专人驻场式监管。
深化市场质量保证金制度,全市19家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96家农贸市场缴纳质量保证金,共计缴纳质量保证金1500余万元,缴纳率100%。落实严格的退市制度,截至目前,已对200多家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供货商实施退市;继续实施严格的检验检测和销毁制度,检出并销毁不合格农产品180余吨。
积极推行“一票通”管理制度,2801家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产销追溯 “一票通”,178家大中型商场超市实现了物联网可追溯。同时,开通全省首个开放性食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1300家食品生产企业已完成入网注册和审核工作,12230批次产品可通过平台进行查询。
近百万市民当“食安评委”
青岛市近年来连续开展 “创建国家食安城市——我是主角”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其中,“我是食安评委”活动,先后开展四次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参与总人数近百万人;“我是笑脸拍客”,引导市民寻找“笑脸”符号就餐,并研发了全国首张大数据 “笑脸食安地图”,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笑脸饭店,导航前往就餐,点赞评价美食;“我是食安眼线”,发动市民通过微信举报食品安全隐患;“我为食安代言”,邀请部分市民代表,制作“明星海报”,代言食安工作等等,丰富了市民广泛参与共创共治的平台。
将食安课程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不少于14课时。在全市1600多辆校车建立食安流动课堂,覆盖12万小学生。搭建“互联网+食安”平台。建立网站主导政务公开、微博主导直播快报、微信主导贴心服务、短信主导教育警示四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特别是以矩阵方式建设了覆盖市和11区(市)的官方微信集群,同时具备了直播“明厨亮灶”、粉碎不实谣言、查询数据信息、受理投诉举报和反馈查处结果五大特色功能,目前已覆盖15万人群。启动了“手机食安课堂”,每周发送一次创建信息,每次随机覆盖100万人群,极大拓展了“食安朋友圈”。
从“闲人免进”到“欢迎监督”
食堂、酒店的后厨到底啥样?饭菜是怎样做出来的? “闲人免进”的“厨房重地”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在青岛,近年来随着一项被称作“明厨亮灶”工程的快步推进,诸多餐饮安全疑问正一个个被解开,这一成果也已经在全国推广。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推进“明厨亮灶”工作,通过在餐饮后厨设立透明玻璃幕墙、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酒店大堂、就餐房间以及互联网设立监控端口、监控屏幕,将厨房的卫生条件、原料使用、操作过程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无论是数量还是信息化手段,青岛的“明厨亮灶”都让人眼前一亮,走在了全国前列。
到2016年底,青岛市已对794家生产企业、162家商场超市、7582家饭店和学校幼儿园食堂实施亮化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业户暗箱生产不合格食品问题,亮化单位抽检合格率接近100%。为提高“食安亮化”信息化水平,近日,青岛市又启动“食安亮化”网上视频直播工程。该工程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扩大“食安亮化”视频信号上网规模,为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局面提供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
“食安亮化”网上视频直播工程实施后,社会公众只要登录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或官方微信,就可以查看到上千家食品经营企业和学校食堂所生产或经营食品的现场视频实况。按照计划,2017年实施的网上视频直播信号数将达到3000路,涵盖青岛市的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多个监管环节。
实现食品“大数据”监管
随着青岛市创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的工作通过省级验收,青岛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也有了新的方向,将提高追溯平台入网率,在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企业、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电子追溯体系,并与农业、商务等部门开展信息共享和平台对接,逐步实现食品药品的“大数据”监管。其中,餐饮方面将“笑脸食安地图”扩容,在A级餐饮单位已经纳入地图的基础上,逐步把B级、C级餐饮单位纳入;同时在内容上要把饭店基本信息,美食信息,明厨亮灶、抽检、处罚等监管信息,以及有关科普知识逐步充实到地图中,把地图做成青岛食药监管的又一个品牌工程。
将全市抽检任务的90%以上用于监督性抽检,突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真菌毒素等群众最担忧的指标,增加高风险品种的抽检频次,提高抽检的靶向性。强化抽检结果运用,每季度对抽检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发现具有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问题,及时约谈有关地区监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
依照 《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落实区(市)政府属地责任,编制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三小”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权力清单、禁止性规定和法律责任。深入推进小作坊规范提升工程,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市)规范建设食品生产小作坊产业园区或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具备条件的基层监管所建设示范食品生产小作坊。培育、提升、规范便民摊点群,强化示范引领。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颜成霞
每批都抽检 买菜特放心
“现在出来买菜特别放心,尤其是到超市和正规农贸市场买菜,不用担心有农药残留。 ”家住胶州路的王永进说,以前买菜总是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随着这几年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自己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了,因为监管部门的力度在增加,市民的意识也在提高。
“孩子们特别喜欢吃韭菜水饺,但四五年前的时候,我基本不敢在外面买韭菜,因为经常有报道韭菜有农药残留。 ”王永进说,她跟邻居们学着在自家阳台上摆上了泡沫箱子,自己种韭菜。她特别喜欢看新闻,这几年关注到,青岛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特别高,2年前她看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一条消息,在青岛市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无法提供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经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这样就有了保障,我们每天在正规市场里买到的菜都是安全的。 ”王永进说,如今她可以放心地在市场上挑选各种蔬菜,搭配着给家人吃。要是实在担心买到的蔬菜有问题,还可以拿到市场或社区的快速检测室检测一下。
新闻推荐
旅游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亿青岛市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上迈出新步伐。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崔德志介绍说,市旅发委联合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旅游集团等单位,设立初期规模10亿元的市旅游产业发展...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