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许多东西,看似挺熟悉,其实很陌生,海星就是其中之一。那些色彩斑斓、憨态可掬的海星,是小朋友们的最爱,海边的沙滩上、卖旅游品的摊位上均可见它们的身影。
笔者30多年前从内陆县城来到这座海滨城市,认识海星已经很多年了,但刚开始甚至连它是动物或植物都搞不清楚。直到近几年才对海星有所关注,有所了解。
海星又名海盘缠、海盘车,与海参、海胆同属棘皮动物。咱们的胶东老乡、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写过一部《记海错》,记录登(州)莱(州)海洋鱼类49种,这是古代山东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其中就有关于海星的记载:“海盘缠,大者如扇,中央圆平,旁作五齿岐出。每齿腹下皆作深沟,齿旁有髯,水虫幺误入其沟,便乃五齿反张合并,其髯夹取吞之,然都不见口目处,钓竿所得饵悬腹下。盖骨作四片,开即取食,阖仍无缝也。即乏肠胃,纯骨无肉。背深蓝色,杂以赭点,腹下纯红。其小者腹背皆红。状即诡异,莫知所用。”
郝懿行是栖霞县人,栖霞县是胶东半岛上为数不多的内陆县之一,就是这样一位来自内陆的学者,竟然写出了有关登(州)莱(州)海产的专著,且写得如此生动有趣。郝懿行笔下的“五齿岐出”乃指海星的五个腕———大多数海星状似五角星,五腕交汇处就是海星的嘴巴,而文中的“髯”则是海星的管足,别小看这些毛毛腿,那是海星运动、呼吸乃至捕食的主要器官。至于海盘缠之名,郝懿行写道“乃至命名,亦复匪夷所思,将古海贝之属。其类非一。及其用之,皆为货贿,故雅擅斯名欤。”古代的盘缠即今天的路费,既然古代的海星“皆为货贿”,所以得名海盘缠也算实至名归。海星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海盘车,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海盘缠与海盘车发音相近,亦或是形似车轮而得名,也未可知。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别看海星其貌不扬,却具有其它鱼类并不具备的两大特长。一是它们很长寿,寿命可达35年。二是具有超强的再生能力。若把海星断成几块抛入海中,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别看海星形象懦弱,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既不见伶牙俐齿,也不见金鳞坚鳍,但它却是肉食动物。专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特别是贝类、甲壳类、多毛类、甚至鱼类等。有资料记载,海星取食时将身体位于贝壳之上,以两腕将贝壳两侧吸住,由于管足末端吸盘的真空作用,其拉力足以将双壳拉开一道缝。此时,海星会立即分泌一种消化酶并注入贝类的壳内,直到贝类的闭壳肌及内脏部分被消化,丧失了抵抗能力,壳口完全张开,海星便放开肚皮,美餐一顿。这个看似懦弱的家伙吃起食物来还是毫不留情的。
因为以贝类为食,所以海星便成为鲍鱼、扇贝等海产养殖的克星。有报道称,自2006年以来,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突发大量海星,主要集中在崂山、胶州湾和胶南海域,密度高达300个/平方米,它们疯狂地摄食鲍鱼、扇贝等养殖经济贝类,一个海星1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惊人,给贝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胶南地区因海星灾害导致鲍鱼养殖的损失就达4000余万元。
看似懦弱无能的海星竟然如此厉害,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
认识海星很多年,但并不知道海星还可以吃。几年前一次朋友聚会,朋友点了一盘清蒸海星,这才知道海星还是一道风味独特的海鲜。
海星的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生殖腺,俗称海星子。海星子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营养颇为丰富。每年秋天是海星产卵的季节,雌海星的子像花瓣一样沾附在肚子上,看上去与一般鱼子差不多,这是吃海星的最佳季节。海星子的吃法不多,主要有清蒸海星,方法简单易行。海星清洗干净,入锅,开锅后大约15分钟即可出锅摆盘。食用时将海星腿掰开,取里面的子直接食用,或蘸着事先调好的姜醋汁食用。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吃法是海星子炒鸡蛋。将煮(蒸)熟的海星子掏出来放入碗中,打入鸡蛋,再加入时令菜蔬(如韭菜、香椿切末或段),然后加适量盐搅拌均匀。余下的工序与炒鸡蛋无异。
海星子蒸蛋羹也是不错的选择。海星蒸熟,取其子置入容器,然后加鸡蛋数枚,冷水少许,再加入精盐、香油酌量,打散搅匀,入锅蒸制。开锅后10分钟左右,一碗风味独特的海星子蒸蛋羹就大功告成了。以笔者之经验,蒸蛋羹时容器上一定要扣一盘子,呈密封状态,这样蒸出来的蛋羹更加鲜嫩爽滑,妙不可言。
海星是小众食品,吃的人还不多,菜品品种也不多。但作为一种海产品,尤其是对养殖有害的生物物种,人们将其开发食用,仍不失为一种变害为宝的有益尝试。
新闻推荐
对活人来说,死亡始终是个难以逾越的屏障。活人变成死人,灵魂出窍就成了过去式,没了返回的路径。一条路走到黑,路便到了尽头。这一切,死人无所谓,活人却战战兢兢。啪啦一下,荒草丛生。在我关于青岛山墓地...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