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我的新闻人生

来源:金胶州 2014-01-01 11:45   https://www.yybnet.net/

姜蕙真:曾任《胶州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金胶州》采编部主任,现任胶州市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振东: 

《胶县大众》(1958年秋至1961年)

近日,记者走进《胶县大众》的办报人之一王振东老人的家,老人家里整洁有序,已经86岁的王振东精神矍铄。

王老清楚的记得,他是1958年秋天到《胶县大众》工作的,原本当时是到市府办当秘书的,谁知还未报道,甚至铺盖卷还没卸下,就被组织部通知到《胶县大众》去。原因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胶县大众》的原班人马有一半人员被打成了右派,工作力量非常薄弱,为了充实队伍,让这张报纸继续走下去,市委临时抽调几名精干人员到报社,当时一起被调过来的还有来自潍坊的徐华林,以及粮食系统的宋恭勤。当时报社只设立总编和副总编,王振东被任命为副总编,同时被任命为副总编的还有徐华林、赵文平,总编是由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兼任。这样一来,办报的人数才达到11人,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又从社会上临时招了一批文人办报,里面的人员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摄影记者还同时兼文字记者。

王老很健谈,说起当时的运行模式,他们也是每天出报,提前布置题目,根据新闻线索安排记者到现场采访和约通讯员稿件,报纸一开始是2版,也就是我们现在一张普通报纸的一半,渐渐的从2版到了4版,自己有专门的印刷厂印制,主要的宣传思想和内容除了领导的政务活动外,便是宣传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等内容,发行量达到了几千份,几乎是村村有报纸。只是可惜,王老到了报社仅三年的时间,受当时自然灾害、饥饿年等影响,《胶县大众》1961年便解体了。  (刘晓燕)

徐照意:

从《今日胶州》到《胶州市报》(1990年2月至1991年底)

从1990年2月到1992年初,徐照意亲历了胶州市平面新闻媒体的创办过程,从《今日胶州》的创办、终止到《胶州市报》的诞生、《胶州日报》的崛起。

徐照意十分感慨:胶州市撤县改市后,199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没有设备,没有人员,一穷二白,怎么办?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刘才栋大力支持,派出王政林、徐照意、王卫平三人前去《青岛日报》社学习新闻采编等业务。

1990年2月,先后从各单位借调来编辑人员,他们是王卫平、栾敏、王海燕、李再孝、陈玉栋、匡明星,由徐照意统一协调管理人员、统筹报纸编辑出版事宜。当时的《今日胶州》简报由胶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内部报刊刊号,四开四版,半月一期,由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殿忠题写报头《今日胶州》,实行采编合一,发动23个乡镇以及市直部门的通讯员一起采写稿件,《青岛日报》印刷厂代为印刷。从开始单一的新闻报道,到后来开辟副刊版面,《今日胶州》越来越好看。《今日胶州》起到了重大作用,及时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声音,推广宣传了基层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原北王珠镇南顶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事迹系列报道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今日胶州》为即将创办的《胶州市报》探索了办报路子,积聚了业务人才,积累了办报经验,也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底,《今日胶州》的使命完成,为即将诞生的《胶州市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栾敏)

王卫平:

从《胶州市报》到《胶州日报》(1992年至2001年)

王卫平清楚地记得,《胶州市报》社成立之初,是租了胶州宾馆一号楼的三楼办公,1992年1月3日,第一张《胶州市报》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办报伊始,白手起家,滴水成冰的冬天,编辑记者们呵呵手、跺跺脚接着再干;骄阳似火的夏日,采编人员趴在窗前透透风、擦擦汗埋头再写。因为缴不起水电费,还曾数次陷入断水断电的尴尬局面。最难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业务知识的欠缺。策划版面、采写新闻、捕捉线索,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王卫平在《胶州市报》社任美术编辑、版式设计,后来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胶州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最初没有电脑,他需要先当“版式设计”,把编辑编好的稿子数出具体的字数,然后按稿子的重要程度,在版样纸上数着格子划出放这个稿子的位置,一个个稿子凑起版面,相互穿插。随后,他作为美术编辑要设计插图、栏图,美化版面,领导把关之后,他还是“送稿员”,坐公交车把所有的版样送到《青岛日报》社印刷厂的照排车间排出铅版,这时候,他又成了副刊部编辑,负责校对版面的稿件。这种情况到第二年在胶州装潢印刷厂采用胶版印刷时才稍好一些,同时,《胶州市报》也从最初的每周一期,逐渐成长为周二版、周三版、直至周五版。“干新闻很辛苦,却乐在其中。”王卫平如是表达自己的从业感爱。

(李燕)

赵德全:

《胶州日报》(2001年至2003年)

2001年,赵德全调入《胶州日报》社任职时,《胶州日报》走过了近10年,已经初具规模。为进一步激发职工活力,发挥媒体的责任,他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入手,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激情。对人员进行了优化整合,实行小单元作战,将人员细分为总编室、要闻部、经济部、政文部、副刊部、周末版、广告发行部等部门,构建起一个现代综合型媒体的运行机构,打造了一支创新创意、无私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新闻宣传队伍。勤奋磨砺,厚积薄发,打造了高质量的报纸形象,他们策划了崭新的版面和栏目,推出了重大的系列报道,采用了首末版彩色印刷,并使《胶州日报》由每天4版扩到8至12版。

赵德全常说:“主流媒体要高唱主旋律,奏响最强音。”为此,他带领《胶州日报》全体采编人员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打赢了一系列新闻宣传战役。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五学”系列报道中,组织力量异地采访,配发精彩评论,打出了一套有力度的经济宣传“组合拳”;精神文明领域的“万花筒现象大讨论”获得了当时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进而催生了胶州市的“市民文明日”(3月2日);慈善事业方面,弘扬社会道德,为困难群众募捐,长期帮扶贫困学生,救助了一批困难群众;历史传承方面,利用副刊版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大量有价值的人文历史版面……《胶州日报》日渐成熟,报纸综合质量走在全省县市报前列。  (李燕)

姜蕙真:

从《胶州市报》到《金胶州》(1997至今)

从1997年至今,姜蕙真亲历了从《胶州市报》到《金胶州》的历史进程,见证了这两个时间节点中胶州纸媒的起起落落和坎坷发展。

怀着对新闻事业无限的向往,1997年她通过考录招聘到《胶州市报》社,担任副刊部编辑、记者。凭着优异的工作成绩,2002年竞争上岗担任副刊部副主任,擅长思考和研究的她撰写了论文《县市报副刊发展定位》,在同年举办的全国县市报副刊研究会上发布并获得一等奖,有关论断被载入会议纪要,在全国县市报社推行,采写的新闻述评受到时任市委主要领导的表扬,《胶州日报》实现无纸化办公,内容厚重,形式领先,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

2003年底,《胶州日报》停刊,第二年初,市新闻中心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市机关办公大楼。作为《金胶州》的老班底,她参与了《金胶州》创刊的一系列筹备工作,采写了大量急难险重稿件。2005年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以来,先后配合三任领导进行了数次改版、扩版,推动新闻中心媒体平台不断发展。2013年以来,密切配合中心领导,团结和带领全体采编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提升行动,再次推动报纸全新改版,构建起大要闻、大民生、大副刊的框架,从内容到形式追求高端、主流、精彩、亲民,做成一份区域性、综合类现代纸媒。凝聚精气神、传递正能量,新闻中心从初创的简陋,到一步步的升级换代,她与领导、同事们一起成就了《金胶州》10年探索、10年壮大,《金胶州》以全新的面貌站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前沿。

“做媒体是寂寞的,但为他人做嫁衣又是幸福的。”姜蕙真说,从业16年来,自己从新闻前辈和历任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品质,已经深入到血液里,一直彰显在行动中:那就是坚持勤奋学习,创新创意,永无止境;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永不满足;认真负责,勇于担当,从不推卸;敏锐洞察,勤奋捕捉,乐此不疲……(李燕)

新闻推荐

广大市民朋友们新年伊始胶州市公安局向你们致以诚挚的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我的新闻人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