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品质更好、颜色更鲜、口味更甜、口感更脆、存储时间更长,树苗虽然价格高,但品质好,在市场上认可度更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鸡川镇已发展成三大示范片带建设区。以司川、上店、金城、水莲、苟堡、牛坡、苟岔、永和等八村发展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形成了为沿线的南北片带,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也是苹果种植基地;许堡、丁店、杨川、太平等四村沿线幼树苗较多,处于东西发展带;上马、川道、四合等三村沿线属于山区地带,目前果树正处于起步发展带。
三
眼下,鸡川镇逐年增加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业规模。2018年新发展苹果种植面积1658户4070亩,其中贫困户754户1923亩、占47.2%。目前,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贫困户934户5950亩、户均6.3亩,挂果面积达到9520亩,年果品总产量达1.5万吨,果农户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
在摸索中,老乡们还逐渐认识到,任何产品,都有大小年,一时的价格波动很正常,重要的是去提高苹果的品质,靠品质打市场,以品质创品牌。
鸡川镇的苹果从发展之初起,就注重果品品质培育,突出鸡川特色品牌。建园整地、苗木选配、幼苗栽植、夏季管理、冬季修剪等都从源头上严把各个关口。为了提高果农的种植技术、提高苹果品质,鸡川镇开展一系列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并组织果农大户到平凉、庄浪、静宁、秦安等地现场观摩学习,多次邀请甘肃省农科院专家、县林果中心技术人员及周边土专家现场授课指导,提高了果园管理技术,全镇苹果产业逐步迈向标准化、品质化。
早在2012年,通渭县鸡川镇选送的“烟富3号”苹果,荣获省农牧厅组织的“甘肃省名优苹果鉴评金奖”,品质带来好口碑,市场口碑树起好品牌,“高原红”在市场上越来越走俏。
四
苹果推广种植的背后,其实也是一部浓缩了当地老乡们几十年来在市场面前的探索史、奋斗史。
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民们也曾想从土地里刨金,看到周边有种药材的,便引进了党参,刚开始一两年价格还不错,但很快价格从高涨到断崖式下跌,满地比筷子还粗的党参有一年还不如柴草值钱,一斤两毛都无人收购。农民捧着金黄的党参痛哭,伤心过后,再不提种党参的事。
此后又有人试种西瓜、蔬菜,还有人试种红豆草、油菜花,但大都形不成气候,最终没有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几年折腾下来,徒增黯然心伤。
前几年,玉米价格高涨时,当地又发展起玉米作物,干部为动员老乡种玉米,都到地头帮农民铺地膜,但尝了甜头没几年,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玉米价格连年下跌,国家也开始调整玉米种植规模,农民们又面临重新选择。
种苹果?行吗?在镇政府的带动下,果农的市场意识在觉醒,在大胆地探索、前行。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果农们紧跟时代的发展大潮,主动寻找市场,主动研究销路。
在去年,当地也遭遇了卖果难,一些果农开始四处打探找原因,结果发现,全国其他地方的苹果价格都很高,为何咱们这地方遭遇卖果难?他们在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有的果贩子根本不顾农民利益,恶意竞争。
那就自己想办法找路子,不要让果贩掐死果农的脖子,醒悟过来的老乡们,开始在朋友圈推广,有些果农甚至开始发抖音推销。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让通渭产的高原红很快就有了网红效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市民,通过朋友圈的销售渠道,尝到了“高原红”的甘甜。
是互联网的普及吹醒了农民们的市场意识。“高原红”在全国也慢慢有了名气,红、鲜、脆、甜,一箱苹果通过快递物流发往全国各地,闭塞的山区居然在朋友圈里成了网红。
鸡川镇丁店村的丁永前,栽培的几亩苹果今年长势喜人,这些年他潜心钻研技术,天天围着苹果转,成了苹果专家,原本不玩微信的他,今年突然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将果子卖到了深圳,素不相识的网友在朋友圈引导他:深圳是个大市场,快速学习朋友圈营销,加上方便快捷的物流渠道,让他的果子很快销到了全国。
还有一些在外工作的同乡也在苏醒,一起为高原红呐喊促销,红彤彤的果子在朋友圈里刷屏。
这片仿佛沉睡了几十年的土地突然苏醒了,一片生机昂然。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甘肃银行将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支持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全省脱贫...
庄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庄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