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宇鲲朱雅琴
置身平凉大地,无论是在城区街道,还是在林间乡野,绿色满目。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4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42%,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平方米,完成义务植树7160多万株……5年来,平凉市追梦生态文明,誓留绿水青山,闯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发展之路,生态带动经济发展效应明显。
生态+环保守护碧水青山
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良好的环境,是平凉百姓的心愿。这两年,“平凉蓝”这一新词频繁出现在游客和平凉市民的朋友圈。
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得益于有效治理。平凉市以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和涉气企业污染治理为重点,对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涉气工业企业烟粉尘污染进行治理;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分散燃煤小锅炉清洁化改造工程,拆除燃煤锅炉302台,每年可以减少烟尘排放量2.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85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63万吨。
3月的黄土高原上,温暖还未到来,风中裹挟着寒意。每天早晨,69岁的庄浪县朱店镇新王村村民王安安和参加义务植树的村民们准时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18公里以外的朱店镇南部面山的造林点植树。到了中午,村民们拿出从家带来的白饼和水,啃下一口饼,再喝一大口水,匆忙吃完午饭,在植树现场稍做休息,就又忙活着挖树坑、栽树苗、填土、浇水、覆膜。晚上收工,村民们乘车返回村里时,已是满天繁星。
王安安在新王村出生、长大,打记事起,他就跟在大人身后挖坑、种树,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几十年。“别看我年纪大,我一天最少能种20棵树”,年过花甲的王安安告诉记者,“种树是个良心活,坑要挖深,树才能活,偷不得懒。”
平凉素来就有植树的传统,每到春天和秋天,在山梁上、沟峁间,随处可见干部群众、男女老少挥动铁锹和锄头,挖树坑、栽树苗的忙碌身影。
王安安今春种树的这片山坡,是庄浪县朱店镇在南部面山营建的6000亩生态林。今年春天,朱店镇在全镇21个村跨村调劳,组织村民义务种树,共发动村民义务投劳6万多人次,每天有4000多人同时参与集中栽种。
在平凉,像王安安这样积极参与义务种树的群众随处可见。上世纪90年代,灵台县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乔文海在灵台县林业局工作的28年间,每年有200多天跑在造林点上,一年穿破四五双鞋。他说:“绿色,让人看着就舒服。看到光秃的山头布满绿色,感到由衷的自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栽下的树木都已郁郁葱葱,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领导带头、全市动员,平凉干部群众如火如荼地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中,每年春、秋两季完成义务植树650万株以上,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10处8.2万亩,建成了崆峒上李北部面山、庄浪二郎山、崇信西坪山、华亭山马河面山等万亩以上绿化工程7处9.76万亩。
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2016年,平凉市制定了造林绿化5年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造林绿化260万亩,近3年来,每年造林绿化面积都达到50万亩以上。
站在山梁上,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荒坡”上种下的一棵棵油松、香花槐、山毛桃绿意盎然,一个绿色的平凉正在茁壮成长。
生态+扶贫分享绿色福利
山绿了,水清了,但不能让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为此,平凉市在“绿”底色上做“增收”的大文章,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群众分享生态变化带来的绿色福利。
平凉是国家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发挥这一天然区位优势,平凉市让经济林和生态林同步发展,(转2版)
新闻推荐
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委副主任吴东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樊文浩一行调研庄浪县“人大代表之家...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