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校抓特色 着眼小班抓教改 依托小组抓合作 聚焦小事抓管理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
本报记者王朝霞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孩子跟随进城上学,或者农村孩子进城投亲就读或托管就读,农村学校学生急剧减少,造成大批“麻雀学校”“袖珍班级”。农村教师锐减、教学质量下降,音体美甚至英语等课程不能开设,与大城市名校多、名师云集、资金雄厚相比,成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对此,庄浪县努力寻求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途径,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满足农村孩子就近上学。构建联片教研、联盟办学、联校走教模式,立足小校抓特色,着眼小班抓教改,依托小组抓合作,聚焦小事抓管理,促进了小规模学校的长足发展,全县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与中心校的差距明显缩小,山区学校学生向城区和乡镇中心小学转学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小规模办学、小班化教育之路,为农村教育乃至全县教育增添了活力,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引擎。
庄浪探索创新的联校走教,破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难题。记者走进杨河乡马阳洼村小学,校园里回荡着吹拉弹奏的音乐,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增添了几分灵动。有着42年教龄的杨景祎老师正给孩子们教打节拍、唱谱子、吹乐器。“我们以前从没有音乐老师,杨老师来了,给我教会认谱子,我还会吹葫芦丝。”六年级学生马亚楠说。杨景祎两年前被杨河乡教委任命为“联校走教”音乐教师后,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马阳洼、马寺、大庄等5所乡村小学,累计有500多名学生学会识谱,会演奏葫芦丝、口琴、笠笛等乐器。
目前,全县有近300名教师奔走乡间,为无数乡村小学孩子们带来了欢乐的童年,填补了乡村小学音体美及英语教学的空白。庄浪县整合教师资源,采取音体美学科走教制、特长教师转岗培训制、偏远地区交流任教制、县乡骨干教师支教制,基本保证了乡村学校开齐开全课程。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各农村学校办起教工食堂,对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教师每年分别给予120元、240元生活补助,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或2年以上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大城乡、山川之间教师交流任教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衡量教育质量看课堂。庄浪课堂教学改革,催生了多样化高效教学模式。记者在水洛中川小学教室看到,学生们三五个为一组,正在积极讨论,而后轮流上台,讲得眉飞色舞、有板有眼,教师在一旁当“客串”引导角色。教师梁旺霞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实践的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老师教学很快乐。”学生李辉说:“以前我上课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现在生本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任意说出自己的意见。”
庄浪县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启动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系列年”活动,形成了“校校有特色,一校一风格”的课改景象。如庄浪一中的“52510”课堂教学模式、职教中心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万泉中学的“四标”课堂教学模式等,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构建起了体系完备、切合实际、操作简洁的校本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县教育局收集整理全县53个教委、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编印《与课改同行——庄浪县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供各校相互学习借鉴,周边县区还多次组织教师前来观摩学习。
特色办学缤纷多姿,让每一处学校都精彩无限。柳梁教委多数偏远小学校舍陈旧,教室墙壁脱落,地面凹凸不平,屋顶漏雨,教委组织学校教师反复研究,采用自己修补、纸贴、吊顶、装饰美化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发了卫生角、阅读角、生活角、活动角等集学习、活动、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区角,使原本破旧的校园和教室焕然一新,学生们说:“学校和教室环境舒适,十分温馨,我们很喜欢来学校。”卧龙教委开设了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阅读和写作等课外活动小组,所有学生全员参与,校园人气低迷、萧条冷落的景象已经被生动活泼的欢声笑语所替代,许多家长反映,学校热闹了,孩子们爱去学校了,校园真正成了学生最留恋的地方。
庄浪县把“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一些薄弱学校、偏远学校、濒临撤并的学校重焕生机,留住了教师、留住了学生,走出了办学困境。
新闻推荐
马铃薯原种生长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县建成了完善的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先后培育出庄薯3号、4号等新品种。 赵建平余广莉摄
9月7日,庄浪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在防虫网棚里查看马铃薯原种生长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县建成了完善的马铃薯脱毒繁育体系,先后培育出庄薯3号、4号等新品种。赵建平余广莉摄...
庄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庄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