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庄浪新闻 > 正文

5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

来源:平凉日报 2016-02-07 18:04   https://www.yybnet.net/

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全家福,承载的是浓浓的亲情。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远方的游子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过年的时候拍摄一张全家福,将这美好时光定格。其实,在这个人人玩自拍的时代,照相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春节前穿着新衣服,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一家人到照相馆里拍张全家福,已成为很多老平凉人的童年记忆。

猴年春节前夕,本报特别策划推出的“征集平凉最美全家福”活动,一经在本报微信平台发布,便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今晚除夕夜,又是万家团圆时,记者为您讲述5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秦玉龙

20年前老照片一张全家福定格团圆时光

现年40岁的鄢雅娟,是崆峒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她提供的全家福里面,惟独没有她。鄢雅娟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96年,拍摄地点为庄浪县朱店镇贾沟村。那时候,她还没有加入这个家庭。照片上最后一排中间位置那位高个子帅哥,就是她的老公。在这张照片拍摄两年后,她也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员。20年来,这一家人由原来照片上的18个人,已经繁衍增加到46人,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据她介绍,公公婆婆今年都已80高龄,有6个子女,10个孙子孙女,9个重孙。儿孙和媳妇们大多都在铁路、公路、教育部门工作。如今,照片上前排的那些孙子孙女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她说,四哥四嫂在遥远的新疆库尔勒工作生活,由于路途遥远,很少能够回来过年。所以,公公婆婆最大的心愿就是期盼过年时,一家人都能聚齐了,再拍一张大大的全家福。

“公公婆婆身体健康,每到春节,是两位老人最高兴的时候。”鄢雅娟说,有时候全家人都回到老家朱店镇陪老人过年,有时候把老人接来平凉过年,不管在那里过年,都是几十口人聚在一起。虽然少了四哥四嫂一家,却也有30多口人,年夜饭要开四大桌,一大群人都围着两位老人有说有笑,气氛热闹、喜庆。

今年春节,鄢雅娟两口子又把老人接来自己家过年。对于在平凉、华亭、庄浪工作生活的其他儿孙们来说,老人在那里,家就在那里。于是,两口子小年一过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她说,十几年了,虽然每年春节都很忙碌,但看到一家人在一起那么和睦,自己感觉累并幸福着。

鄢雅娟表示,四哥四嫂已经向我们保证,明年春节回来过年,到时候一家人就真正的聚齐了,一定要拍一张全家福,为老贾家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美好的回忆。

刘中华老人落叶归根回故土安享晚年

王芳是一名摄影发烧友,经常背着相机去野外拍照。2月2日,她邀约了几名影友,驱车数十里,前往崆峒区寨河乡大路村,为一户人家拍摄全家福。

据王芳介绍,照片上坐在前排右一的老人名叫刘中华,今年67岁,是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的退休职工,旁边是他老伴,身后是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据老刘讲,年轻时候总想着能走出这个小山村,去大城市生活。后来愿望实现,去省城兰州、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然而,年龄越大,思乡愈加强烈。于是,退休后,他毅然卖掉了兰州的房子,携老伴一起回到了故乡大路村,叶落归根。

老刘的侄孙女刘兰兰告诉记者,三爷爷的两个女儿都在兰州工作,惟一的儿子刘军民留在老家务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工匠。得知两位老人想回家安度晚年,他就花20万元盖了一院新房,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比啥都强!”说起回家的初衷,老人认为,兰州虽然是大城市,但空气质量没有老家好,食品、蔬菜没有老家绿色、安全。最关键是,儿子孙子都在老家,不回来也放不下牵挂。现在,农民都不缺吃少穿,柏油路修到了村口,想去平凉城逛逛,出门招手就有车,十分的方便。

说起新年的愿望,老刘盼望两个女儿、女婿带着外孙一起回来过年,到时候再拍一张全家福,就更圆满了。

“独二代”杨凯尧我们家过年时候亲戚很少

这张全家福拍摄于去年春节,照片上的小男孩名叫杨凯尧,今年7岁,是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照片上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一共5个人。在小凯尧的记忆里,过年时自家的亲戚没有别人家多。

据小凯尧讲,爷爷奶奶已经退休了,爸爸在环保局上班,妈妈是个医生。每年春节,他最羡慕别的小朋友亲戚多,可以去大伯、叔叔、姑姑家玩,去舅舅、姨妈家拜年。可自己除了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没有其他亲戚。他问妈妈,为啥我没有姑姑舅舅,妈妈说因为她和爸爸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没有兄弟姐妹。

其实,在平凉城区,像小凯尧一样的“独二代”家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其来源和出处就是正月十五舅舅给外甥送新灯笼的民俗。然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陆续结婚生子,“独二代”没有叔伯舅姑等亲属的现象越来越多,歇后语所描绘的亲情已慢慢远去。

记者在征集全家福照片过程中发现,以60、70后为主的城乡家庭,基本上都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动辄十几口或几十口人,照全家福时乌泱泱站满了半个院子。而在城区,以80、90后为主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四二一”结构,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一个独苗。就算全家人都到齐,也不过7口人。

虽然“独二代”可以独享亲人的无限关爱,物质生活比较丰裕。但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姨妈,总觉得过年少了一些热闹。

不过,对小凯尧来说,他还不懂这些大人们的忧虑。虽然过年时候因为亲戚少,红包收得也少,但他依然是快乐的,因为他有一个美满、和睦、幸福的家。

摄影师石军义务为农民家庭拍全家福

“我常去农村拍照,为很多农村家庭拍了全家福。”石军是平凉摄影圈里出了名的热心人,听说本报征集全家福,他专程给记者送来了一张照片。

老石今年60岁,已退休5年。据他描述,这张全家福拍摄于四十里铺镇长沟门村,这户人家的“主心骨”名叫幸琦。去年春节,幸老爷子过70大寿时,他正好在乡村拍社火。那天,老人的儿女孙辈都来为老人过寿,村里社火表演队闻讯后,也来为老人祝寿。老人非常高兴,他就提议给老人拍一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拍摄时,他特意将围观的人也照了进去,就为了突出过年的节日气氛。

据老石了解,老人家境不错,儿女们都很孝顺。现在,老两口务农之余,做起了为村里红白喜事出租灶具、帐蓬生意,每年能收入一万多元。前年,老幸花了7万元,盖起了一栋新房子。当老石把照片送到老人手中时,老人显得很是激动。据说,这是老幸家的第一张全家福。

老石不仅仅是个摄影爱好者,他曾是原平凉地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现任市总工会职工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迷上摄影。3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平凉城乡。到农村拍照时,有农民提出给自己家拍一张全家福,他就顺手给拍了,而且都是免费拍摄。据悉,这些年他先后为近百户农家拍摄了全家福。

最近,老石正在酝酿一个拍摄计划,他打算把影友组织起来,到边远乡村去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免费拍全家福,让孩子们感受家人团聚的温暖,留住最美“夕阳红”。

温馨三口之家相知相守换天长地久

□本报记者柳娜

这是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马龙42岁,平凉桃源居、百味居酒店的经理。爱人王小平在企业工作。女儿马丽莎13岁,正在读初一。

春节,是马龙最忙碌的时候,店里一刻也离不了人。妻子王小平给他的支持是无声的,早上六点起来给马龙做营养早餐,一碟黄瓜,一碟土豆丝,一个鸡蛋,一碗玉米粥。吃罢,王小平已给丈夫拿出洗好的衬衣、熨好的西服,看着他穿上,再去做自己的事。

有时马龙在店里太忙,回来得稍晚一点,王小平总是要趴在楼上的窗口等他归来,看见熟悉的身影进了单元门,王小平的心才会感到安稳。而对于马龙来说,城市寂寞的夜空里,家里那桔色的灯光是世上最温情的画面。那是他奋斗、打拼的全部动力。

马龙忘不了,2006年,在他艰难的创业初期,妻子四处奔波,千方百计从亲友那里筹来钱,帮他渡过难关。他也忘不了,在他曾经离家打工的岁月里,妻子每天的问候和惦念。离别的苦楚,让他格外珍惜今天的团聚。

马龙热心公益,每逢春节、重阳节、中秋节,他都会为老家的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这一切,被女儿马丽莎记在了心里。节前,他们一家在新民南路转商场,路边冷风里蹲着一个残疾人,马丽莎看见后,把自己口袋里的十块钱递给了他。她告诉爸爸,他太可怜了,我希望他能去买口热饭吃。“这才是爸的乖娃娃!”马龙疼爱地笑了。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生活就像花一样无声的甜蜜地开着。

新闻推荐

庄浪:金猴迎春年味浓

...

庄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庄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里备耕忙2016-03-10 18:00
评论:(5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