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记者以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静宁县古城乡阴坡村,开始蹲点扶贫。正赶上村上一年一度的麦收季。在这些日子里,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分享麦收的喜悦,体验山路的崎岖艰险,感受劳动的艰辛。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原始的耕作运输方式,留下他们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点点滴滴。
喜:山上的麦子亩产400公斤
“今年雨水合适,我种的6亩麦子,都长得齐腰高,个个籽粒饱满,亩产400公斤没说的。”正在金灿灿的麦地里割麦的50多岁的张忠林,脸上挂满幸福的汗珠,自信地说。
地处静宁县东南部的阴坡村,属纯山区,与庄浪县赵墩乡山水相连,山大沟深,气候旱寒少雨。全村2700多亩耕地都是山台地,百姓依山而居,主要种植麦子、洋芋、玉米,靠天吃饭。今年,阴坡村迎来了小麦大丰收,面对一片片籽粒饱落的麦田,人们满怀喜悦和希望,纷纷加入到夏收的行列。麦田里、山路上,有七旬老人,有外出打工赶回来的民工,有放暑假的学生,也有邻近的亲朋好友。他们不畏酷暑,不惧山高路窄,弯急坡陡,穿梭在田间地头,收割、拉运、打碾。村庄院落,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丰收图。
盼:机耕路能走收割机
与阴坡村群众相处的十多天里,听的最多的话题是村里30多里机耕路。路窄、坡陡、弯急。大部分路段宽不到两米,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土埂,架子车勉强通过,三轮车好像挂在山崖上。农民张忠明,两个孩子在外地工作,老两口种了8亩麦子,收割时看近邻庄浪县缎曲村农民请来了收割机,也想用用,没想到没有路,机器进不了地。两人只能自己割,用了5天,拉运了10天。时至今日,阴坡社82户农民,没有一家用过收割机。他说:“我们的路几时和缎曲村一样就好了。”
在与村上规划果园时,我们被人堵住。“老支书,机耕路几时修?不行,我出两千元,先把我这里推了。没路走,地里的苹果靠人背、肩扛,损失太大了!”原来,这人叫王迎岐,种了4亩苹果,是村里的种果大户。有一年,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帮助收麦,将摩托车拴在架子车上拉麦子,绳子断了,老伴的腰被摔伤,留下了病根,地里的活只有靠他干。今年果园苹果套袋2万多个,正为苹果熟了运不出去着急呢。
今年70岁的老支书王璟玉感慨地说,阴坡村的机耕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时修的,年久失修,大部分路段只能走人力车,三轮车、收割机根本开不进去。收种季节,靠肩挑、人背、架子车拉,这几年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修机耕路,能用上三轮车、收割机,将来群众耕种和向外运农产品也就不用愁了。
丰收
巧借东风
送粪
背草
收割
麦收归来
力顶千斤
回家
新闻推荐
...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