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宣战——静宁县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本报记者梁汉荣李玉成柳娜马堆荣李征兵
在“三西”建设期间,静宁县提出“三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升”的奋斗目标,把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温饱增收、技术培训等重点领域,基本实现了贫困村通路、通电、通水和耕地梯田化,基本实现了整县解决温饱的目标。
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静宁县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主要目标,坚持走特色路,打优势牌,积极培育了以苹果为主的优势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1988年初,静宁县下发《关于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同年,在界石铺镇李堡村确立了综合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实施基础、温饱、增收、生态、科教五大扶贫工程,李堡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新世纪整村推进扶贫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001年5月,由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在静宁县八里乡靳坪村举办了全国参与式扶贫村级规划研讨班和西北部八省区参与式扶贫培训班。之后,静宁县通过引导群众积极广泛参与,激发脱贫活力,成功探索出了参与式新机制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的扶贫新路子,形成了开放、公开、互动的扶贫工作新格局,被人民日报誉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折。
2002年,国扶办在静宁召开了全国扶贫现场会议,将静宁县“科学布点串、产业覆盖带、基础延伸连、整合项目拼、后续管理扶、建办典型引”六步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向全国推广。
同年,静宁全县苹果种植面积速增至20万亩,初步培育了一批示范户、示范园,同时建设了一批以仓储为主的龙头企业,为苹果产业由点及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静宁县抓住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机遇,提出了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的目标,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打响品牌兴产业、突出特色建龙头、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推介、市场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新格局。
当年,静宁县出台政策,确保项目配套、资金整合、科技服务、人员保障等全部要素向苹果产业集中。为把苹果种好,县果业办常年给果农们开展培训。
2012年,静宁县完善苹果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了城川苹果网上交易等以果品交易为中心的综合性果品市场,开通静宁苹果网和营销“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苹果质量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防控能力。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苹果年会暨平凉金果博览会和苹果经济论坛、全县赛果赛园活动,投资建成了平凉金果博览城,为苹果产业创造了公平合理有序的流通营销环境。
当年,静宁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三运调研静宁时的指示精神,按照适宜区全覆盖和“建设百万亩苹果大县”的目标要求,开始着力建设“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不断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
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4条具体措施,并讨论制定《建设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实施意见》,实施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战略。
同时,建立了苹果产业情报信息机构,吸收消化先进实用技术,使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到95%以上,商品果率达95%以上,优质果率达75%以上。依托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果业技术协会力量,推广绿色生态生产模式,建成了李店常坪等一批“果—畜—沼”生态示范园和有机苹果加工基地。当年,该县创建“三级五类”示范园24万亩,完成果园标准化管理70万亩。
2014年,静宁县把***作为推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瞄准贫困群体,以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全力开展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到村到户工作。当前,通过上级部门考核验收,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1.2万亩,顺利实现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目标。
2015年,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帮助每个贫困村选准做强富民产业,帮助每个贫困户建立一个稳定增收项目,使每个贫困群众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加快县域南北互补均衡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苹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创牌,持续帮助适宜区贫困户发展3亩以上苹果园,促进苹果产业向西北部贫困村社延伸,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畜牧产业,每年推广旱作农业85万亩,扶持西北部新植苹果大苗2万亩,实现一元主导,多元增收。
面对贫困宁可苦干也决不苦熬
30年扶贫攻坚,给静宁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当然是广大群众依靠扶贫产业尤其是果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在静宁的南部乡镇,苹果产业几乎覆盖到每一个农户;在中北部乡镇,到处都能看到新植的大苗果园和地膜玉米或洋芋。围绕“南北均衡”发展战略,静宁县的扶贫产业正在实现“全覆盖”。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
那么,还有一种变化是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呢?
在我们采访的好些天里,也有人曾经谈到过这样的问题:假如静宁的自然环境很好,假如在土地上随便撒一把籽种就能收获温饱,静宁能有今天的变化吗?也许没有!
“穷则思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静宁人常说的一句话。静宁人还说,国家强有力的扶贫政策是机遇,而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静宁人抓住了这样的机遇,令我们敬佩的是30年来静宁县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静宁县情的准确定位,将果产业定位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于是才有了静宁的今天;于是,才有了骄人的成绩:建成了“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将静宁苹果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众多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而静宁苹果呢?仅2014年,就实现了24亿元的产值。这24亿元,鼓了多少农民的“钱袋子”?让多少农民圆了小康梦?是不难算出来的。
就扶贫而言,像静宁这样典型的农业县既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没有富有的自然资源,应该说是最难脱贫的。正因为此,有人说,静宁县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这样的事实的确具有典型意义。
在这样的事实背后?昭示的是什么?昭示的不仅仅是静宁县领导的正确决策,也不仅仅是一种行动,一种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向贫困宣战的行动,更是一种精神——“静宁精神”。静宁人在这块曾经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用他们的坚韧和顽强,改写了自我的命运,也书写了一个个神化传奇,这种不向命运低头、认准了目标就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为可贵的。
如今,在静宁的城市或乡村,在各个领域或层面,我们感受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感受到的也是静宁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再穷也不能苦熬!”“再穷也不能没精神!”这也是静宁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人为因素的变化。这也许是最大的变化吧。
“职业果农”领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静宁扶贫攻坚的过程,也是培养“职业果农”的过程。
甘肃省著名林果专家、平凉市科技功臣、静宁县果业果树研究所所长李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静宁,已经“诞生”了一大批“职业果农”。他们会种果树,每家至少有一个果品技术员、“土专家”。
静宁的“职业果农”越来越多,尤其是静宁南部的乡镇。在静宁南部,触目所及全是苹果园,我们已经很难看见小麦等其他农作物了。“因为各家各户只一门心思务苹果,面粉、食用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基本像城市居民一样进行采购了。”李建明说,“‘职业果农\’的涌现得力于果产业在南部的‘全覆盖\’,而那些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人员为‘职业果农\’的涌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手把手为他们教技术,一个村一个村建示范园。当静宁更多的农民成为‘职业果农\’,当静宁一些‘职业果农\’出外租地种苹果的时候,那些最初为静宁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
全国劳模雷托胜,2014年他家的8亩多果园收入了32万多。他不但是静宁县的种果致富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果业技术“土专家”。刚开始发展果园时,雷托胜和众多果农一样,对苹果技术一无所知,后来在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购买了大量的果树专业技术书籍,晚上学习白天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到的“雷氏果园管理方法”。除了管好自家果园外,每逢果树修剪期,他总是自发地帮助别人进行果树整形修剪。还组织成立了村级果业协会,把一部分懂技术、会管理、能帮扶的果农吸纳入会,为果农开展技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宁的果业技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果农的院落、田间地头为果农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不低于5万人次。随着果产业的发展壮大,静宁的一部分“职业果农”也成了“土专家”。这些“土专家”不但自己成为种苹果的典型,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自发“转型升级”。如今,在静宁,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南部农民几乎全部转型成为“职业果农”,受他们的影响,中部和西北部乡镇的苹果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也呈几何倍数增长。在界石铺镇,在原安乡的一些村,记者看到,已经有农民开始自发地栽建果园了,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开始减少。
“职业果农”的大量涌现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在静宁,“种苹果能致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也变得更加珍贵,来自静宁县农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静宁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1.83万亩,且继续呈增长势头。当土地成为“紧张资源”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职业果农”选择了走出家门,“租地种苹果!”
因生产出“SOD”苹果而上过中央电视台的静宁仁大乡果农李恒义父子就在崆峒区索罗乡投资兴建了300果园。这300多亩果园,集中连片,全部采用大苗移栽,配套滴灌设备,在当地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示范园落户后,前来参观请教的群众络绎不绝,周边不少群众甚至开始自发栽植果树了。
像李恒义这样出外租地种苹果的静宁人还有很多,“光治平和仁大两乡在庄浪县租地种苹果的果农就有十多户之多。”静宁县林业局园艺站站长贾军平说。
“职业果农”的大量涌现,助推了静宁扶贫攻坚的进程,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苹果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大车”跑
作为扶贫产业,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静宁县的产业链条,“一业兴百业兴”,以苹果产业为龙头,“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随着苹果产业的壮大也催生了一大批营销人才。
静宁格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景永学,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静宁苹果最初向外销售过程中一个令他难忘的细节:他的合作社好不容易将静宁苹果“打进”北京的超市,结果消费者常常问“宁静是啥意思?是一个地名吗?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
将“静宁”说成“宁静”,景永学为此得给消费者解释老半天时间。
在苹果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更多的人知道“静宁”,尤其是在北京。而如今呢?“静宁苹果”不但“红”遍了全国,也走出了国门,静宁县也成了全国苹果栽植面积“第一县”。由此可以想像,为推广“静宁苹果”这一品牌,许多静宁的苹果经销商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景永学自称,苹果大县静宁目前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品牌的推广和保护。格瑞合作社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常年坚持搞培训,最多的时候吸纳会员5000多人,每年培训果农都达到了10多万人次。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果农树立“品质为王”的理念,想方设法提升产品的质量,为此他还建立了优质示范园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
在记者眼中,景永学无疑就是静宁苹果的“炒作大王”。他通过精心的运作,把静宁苹果“送”到了总理手中,“送”进了泰国王室,使静宁苹果走出国门,远销欧盟和俄罗斯。2015年6月13日,格瑞合作社与国内知名的贵州茅台酒厂、双汇集团等12家企业一同受到国际食品安全协会的奖励,合作社理事长景永学从协会主席瑞克?吉尔默先生的手中接过了“2015食品安全最具公众影响力”奖牌。现在,静宁苹果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的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一些大型超市,都能见到静宁苹果。由不为人知到“人人皆知”,静宁苹果“一路走来”与本地以及外地的营销人员密不可分。
景永学还说,在静宁苹果品牌推广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从静宁走出的一大批八零后、九零后的大学生,他们创办的红六福、兄弟农场等通过网络平台,尤其是微信、微博、QQ为静宁苹果的宣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也成了静宁苹果营销的生力军。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静宁扶贫,我们十分感慨。——感慨作为扶贫主导产业的“静宁苹果”在西北贫瘠干旱的大地上书写的传奇。“扶贫看静宁”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溢美之词,因为静宁的扶贫有坚实的产业做基础,而且这样的产业绝对不是没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是充满了美好前景的产业。这个产业带来的变化也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农村,不但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生活理念的变化。
苹果,是静宁人一张含金量十足的骄傲名片;
苹果,成就了静宁人的尊严;
苹果,实现了静宁人的小康梦。
但是,面对已经建成的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苹果产业怎样进一步优化升级?怎么进一步提升层次?怎么进一步持续发展?怎么进一步服务扶贫?是摆在该县干部群众面前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正如该县县委书记王晓军所说:“我们将按照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转变、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转变、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继续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持续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战略,推动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扶贫,让静宁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静宁的山川梁峁,田间地头,村庄院落,见到的是忙碌的身影。许多来客对静宁人的评价是勤劳、朴实、能吃苦。是的,几十年与贫穷的斗争,磨炼出他们不等、不靠的品格,塑造了不屈的意志。是的,在古成纪伏羲诞生地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勤劳睿智的成纪儿女正在用他们巧妙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倾力实现着13万贫困兄妹的“小康梦”。
新闻推荐
...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