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席啸文/图
走进翰墨书画社,李红娟的几幅工笔画顿时映入眼帘,如一股春风伴随着古韵扑面而来。尤其是几幅花鸟工笔画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意境古朴,笔法老道。画作里虽然也略带着一些恬淡的雅致,却似乎更蕴涵了与她这个年龄不相符的厚重。
李红娟的父亲李新民是庄浪县著名花鸟画家。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李红娟从小就喜爱艺术尤其是对画画情有独钟。“我记得很清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看到父亲在家里画的一幅中堂,不知道为什么,总能打动我的心,有一股想要画画的强烈愿望。”这是李红娟对画画的最早记忆。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喜欢上画画。只要见到有留白的纸张,她就想在上面涂抹几笔,有时会用粉笔在水泥院里画。父亲工艺图集上的白鹤、梅花、牡丹等图案,她都照着画,每幅图都画得很像。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个画画的料,以后绝对有前途。
在县城上初中时,一放学她就窜到父亲画室里,拿起毛笔在废纸上学着画画。有一次,父亲外出,她偷着在父亲宣纸上画了一幅工笔牡丹,让父亲有些吃惊,觉得女儿很有天性,是个画画的好苗子。从那时起,父亲开始带着她学习国画。高层次的家庭启蒙,使她幸运地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去触摸艺术的真谛。
线条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为了练习线条基本功,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从《七十八神仙绢》开始,系统学习工笔十八描技法。通过临摹大量历代名家作品,仔细揣摩其画法。这些都为她的工笔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举办的庄浪县国税杯书画展上,她的参展作品《芙蓉》获得全县美术类二等奖。那时她只有18岁,是年龄最小的参展者。从那以后,她成了县上的小名人。
随着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她对工笔画的认知和追求完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学习新鲜东西,后来她自费到西安美院学习国画。在大家名师的点拨下,她的工笔画在构图上有了新的突破,色调更加雅致、温和。美院的学习深造,也大大开拓了她的视界,她对中国画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学习国画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画的衍变、传承这么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知道怎么欣赏画,怎么去画画,怎样画出来才有神韵。
大凡画过画的人都深知工笔画十分费心力,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痴情与执着,怕是很难坚持下去。为了艺术追求,她经常画到深夜。名家大师的每一幅画,她都反复琢磨,反复临摹,取其精华,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之中。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经过几年的不懈习练,她的工笔花鸟画无论从构图、线条、设色上都有了质的提升,不断趋向成熟。她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并获奖,喜欢她作品的人和收藏她作品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年仅25岁的她已经是省美协会员。
李红娟的工笔画,有着女性特有的敏锐情感和对生活的直觉感悟,尤其是她的花鸟静雅、秀润,在色彩上浓而不滞、艳而不俗;在章法构图方面,聚散疏朗自然,有着鲜明个人特色,总能打动你的心灵,让人在轻薄的宣纸间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如她画的巨幅工笔《富贵平安图》,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沉静自然中见灵秀,含满诗情画意,画出了牡丹的美艳、厚重、含蓄和神韵,塑造出了鸽子的质朴、安详。
李红娟的才气源于她对绘画的执着和勤奋。虽然现在已小有成就,但她并没有固步自封,她总是说艺术道路是漫长的,越画就会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需要不断地去学习。
新闻推荐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在平凉市落地生根庄浪临床实践成效显著
...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