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庄浪新闻 > 正文

第六集 关陇雄风

来源:平凉日报 2015-01-14 07:47   https://www.yybnet.net/

总撰稿:田珉李世恩

撰稿:孙越彭晓军

本版摄影:张森林

【字幕】公元1916年。

【画面】再现拍摄麦客赶路。

【解说】每年初夏,都是陇东麦客出发的季节。这些来自甘肃庄浪的汉子三五成群,远赴陕西靠替人收割小麦赚取血汗钱。

【画面】恶人拦路、麦客被打、恶人的纹身特写

【解说】行到关中,一个壮汉挡住去路。他要经过的麦客每人交纳一钱银子买路。几天之内,不知多少麦客因为拒绝买路被他打翻在地。人们不知他姓甚名谁,只知道,他的右手臂上纹满了蜷曲的蟠龙。从前清开始,秦陇大地就流传着强盗蟠龙手打劫麦客的恐怖传说。看来,这次狭路相逢了……

【画面】麦客站立、沉默

【解说】交钱买路?还是回转放弃?庄浪人沉默了……

【再现】李祯祥把哨棒插在地上,说:大侠,你拔出这根棒子,银子要多少给你!

蟠龙手拔哨棒的特写,面部痛苦的表情,李祯祥微笑,哨棒矗立,蟠龙手向李祯祥抱拳离开,李轻松将哨棒拔出。

【解说】从此,蟠龙手消失江湖,民间记住了那位折服悍匪的庄浪人李祯祥。

【画面】李正虎练功。

【解说】今天,李祯祥早已过世,他的曾孙李正虎住在平凉市内,还沿袭着李家世代习武的门风。

【画面】练武人的镜头一组。

【解说】在崆峒山下的山村集镇,象李家这样的武术世家不胜枚举,当地人习练尚武,成为千年不变的久远民风。

自近代武侠小说盛行,形形色色的武林门派开始为人所熟知,崆峒派武术此时也开始渐渐走入国人视野。

金庸《倚天屠龙记》里的崆峒派绝招七伤拳,更是因为其刚柔相济的高超境界而被几代武侠小说爱好者所津津乐道。这神秘的武术门派,到底是小说家的杜撰,抑或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人们众说纷纭。而翻阅历史典籍,的确有着崆峒武术家的详实战例。

【画面】动画演示。

1、字幕:公元1042年。

2、字幕:西夏国君李元昊挥师数万直指关中。

3、字幕:崆峒山法淳和尚率五百僧徒力敌夏军。

4、字幕:夏军久攻不下,无奈败退。

5、字幕:崆峒武僧一战成名。

6、字幕:仁宗皇帝御封法淳为志护大师。

(快节奏音乐,动漫效果)

【解说】这段武林传奇完全取自真实发生的历史片段,它被清晰地记录在宋朝历史典籍当中。

【画面】道长在山顶练功。

【解说】今天的崆峒山上,出家人依旧演练着流传千年的武术绝技。

【画面】公园练功的人群。

【解说】清晨的公园,是民间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的所在,中国各流派的武术,在这里都有展现。寻常巷陌,或许就居住着身怀绝技的老翁,兴之所至,偶露峥嵘。

【画面】崆峒武术学校的孩子练功。

【解说】大山脚下,少男少女怀揣着自己的武林梦,投身这个以大山命名的武术门派--崆峒。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这是诗人李白描述崆峒武术时写下的诗句。历史上是否真有崆峒派无据可查,但是崆峒大地自古至今武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武术,萌发于史前,开端于商周,是在先人生产生活,尤其是军事斗争中归纳演练出的实战技击法。

真实历史中的武术,并非武侠小说中玄而又玄的秘技,它发源生长于民间,洋溢着炙热的乡土气息。

【画面】棍术表演。

【解说】一千年前崆峒僧人抗击西夏军队所使用的,和李家世代习练的,正是这简单的哨棒,它因与成年人的眉宇等高,而又被称为齐眉棍,对于古人来说,它先是拐杖、扁担,进而发展成为防身和技击的武器。

一千年前的崆峒武僧,就是以这样的兵器,战胜强敌,彰显了传奇般的英武气概。和少林、武当这些武术流派不同,崆峒武术没有成型的路数和风格,在器材选用上也是五花八门。

【画面】耙子表演。

【解说】耙犁,本是乡村常见的农具,崆峒武者用它作为进可攻击,退可防守的重武器。

【画面】扇子表演。

【解说】扇子,是崆峒派武术的独门兵器。相传,铁扇是崆峒派最具特色的暗器,它边缘锋利,还可以暗藏飞镖。

【画面】旱烟袋表演。

【解说】西北老汉不离手的旱烟袋,在崆峒也成为武者的特殊兵器。

为什么,这些俯拾皆是的生产、生活用具被广泛地使用于崆峒武术中?这些草根兵器昭示了崆峒武术什么样的出身呢?

【画面】崆峒山空镜一组。

【解说】这就是崆峒武术所依托的大山--崆峒山,它属于六盘山的余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为陇山的六盘山是一座有着特殊战略意义的大山。

【画面】动画地图演示。

【解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开始,经阴山山脉直至六盘山,蜿蜒伸展着一条看似无形,却截然隔开两重天地的分界线。它的南面,是丰饶的农耕世界,它的北边,是苦寒的游牧草原。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中国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自北方和西方来的游牧民族。在华夏农耕文明的版图上,崆峒所在的六盘山正是西北端的边际,两种文明碰撞的敏感地带。

【画面】崆峒山空镜头一组。

【解说】站在崆峒之巅,可以依稀看到西部和北部的天际,在古代华夏文明圈的西面和北面,曾长期生活着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两个游牧族群,它们是北方的匈奴蒙古以及西方的羌。

【画面】崆峒山险峻景色。

【解说】崆峒,正处于两大游牧族群和中原政权的犄角地带。宋代人曾经评价道: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制五原。

【画面】游牧民族侵扰、马蹄、厮杀、硝烟。

【解说】从商周开始,陆续进入这一地区并和华夏族武装冲突的民族包括匈奴、羌、氐、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每个王朝,都在这里发生过规模不等的局部战争;每次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碰撞,都会在这片土地点燃烽火。

【画面】武术表演。

【解说】“崆峒之人武。”这是两千年前的《尔雅》对于此地古老民风的介绍。也就是说,早在那时,崆峒人尚武已经成为醒目的地域风气。

【画面】公园武术表演。

【解说】对于今天在公园晨练的武术爱好者来说,习武是业余生活里重要的乐趣;而对于他们几千年前的先辈们来说,武术与技击的目的简单而粗暴--击杀敌人,让自己存活。

千年历史中,小小崆峒,一直是刀兵不息的疆场。一将功成,万骨枯朽,唯有醒目的地标和印记,至今依旧追忆烽火连天的年代。

【画面】崆峒市容全景。

【解说】崆峒山脚下的平凉,是座安逸平静的西北小城,然而城市名字的由来,却是因为一场战事。

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坚,决意平灭前凉政权,在此设立前哨,并改名平凉。从此,安详的道源圣地崆峒山下,多了一个颇具孔武之气的名字。

【画面】庄浪堡子的空镜头一组。

【解说】庄浪地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数不清的丘塬之上,矗立着外形方正的奇怪建筑,它们有何用场?

自古以来,因为战祸不断,外加匪患猖獗,庄浪百姓一直深受其害,这些掳掠乡里的小股骑匪,每到收获季节,都会倾巢而出,杀戮男丁,抢夺女眷和财物。

【画面】老者的镜头、堡子的空镜头一组。

【解说】面对兵匪,平民百姓无力对抗,只有聚全村之力,商议对策。见多识广的老者出了一招,在丘塬之上建立堡垒,堡垒以黄土掺和面糊层层夯实,没有重武器的骑兵对它无计可施;堡垒里九曲连环,设计复杂,一旦有半点风吹草动,全村老小就携带家眷细软,躲入堡垒避乱。

【画面】文物特写一组。

【解说】庄浪县的历史博物馆,收藏着大量古代兵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各民族间争夺的主要战场。

【画面】庄浪人划拳喝酒。

【解说】在庄浪民间,千百年来,那些民间英雄,武林传奇,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画面】水洛城遗址、刘沪纪念馆空镜头一组。

【解说】熟知庄浪历史的人们清楚,庄浪县的前身,也正是在北宋西夏战争中修筑的边防堡垒。

宋夏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处于拉锯战核心地带的庄浪百姓,苦于无所依靠,北宋地方官刘沪力排众议,修建了水洛城,后来历经沿革,成为今日庄浪县城的雏形。

直到今天,庄浪人仍旧将刘沪尊为神明。

【画面】武术表演一组。

【解说】然而,再坚固的堡垒,始终不能提供百分百的安全庇护,在人为刀俎的乱世要想苟全,只有练就一身功夫。

不知自何年何月起,崆峒大地的先人就开始习练武艺,这些为求生图存而习练武艺的崆峒武者,把身边每一样寻常物件都用做御敌自卫的武器,把每一个朴素实用的套路糅合为地域色彩浓厚的武术门类。

于是,千百年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一群尚武的勇士。那些崆峒英雄的传说,至今被后人称颂传扬。

【画面】皮影戏表演、小曲《十二大将》李广段落。

【解说】飞将军李广,汉朝著名的猛将,正是出自这一地区,今天,乡间皮影剧团演出的故事就是取自真实历史的李广事迹。故事的蓝本是两千年前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录的一场狙击手之间的对决。

【画面】再现拍摄。

【解说】公元前166年,汉朝边防军一支小分队被匈奴弓箭手伏击,死30人,据幸存者回忆,敌军只有三人。负责边防的李广意识到,劲敌正是匈奴的射雕手。

此前汉军先头部队多次被狙击,也都是射雕手所为。

以骑射著称的匈奴部队中,箭术最强者有三人,他们被可汗命名为射雕手。平时,三人统一行动,互为犄角,射杀敌人,箭无虚发。

弓箭手出身的李广决定,只身前往边界,与射雕手决战。

秋日的西北高原,宁静而凉爽,两千多年前,一场真实的高手对决就发生在这里,对决双方是崆峒英雄李广和三名匈奴的国家级射手。

对于这场决斗,民间皮影戏沿袭了大战三百回合的套路,但真实的对决,却是冷峻、静谧而利落,没有周旋苦战,只有一击致命。

根据司马迁的记录,两名射雕手被李广射死,一名被生擒。英雄从这里走出,最后成为青史留名的中国军神。

【画面】武术爱好者练功。

【解说】对于今天的习武者来说,远去的英雄故事,武侠传奇一直是他们在武学上研习精进的原动力。

【画面】李正虎和徒弟练功。

【解说】每到休息日,李正虎的徒弟就会从各县赶来,聚在他身边,切磋武艺。

几十年前,他的曾祖父也曾在庄浪开设武馆,聚集了一大帮弟子。今天人们在一起切磋武艺,更多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而在往昔,这种聚合更多是为了守望相助,共同御敌。

在旧时的崆峒地区,这种武术社团在战乱时就化为民间武装,其中领袖人物甚至成为朝野倚重的名将。历史上,崆峒地区涌现出不少名噪一时的将领世家,被后人成为著姓。

【画面】吴玠吴璘纪念馆镜头一组、敌我双方态势图壁画。

【解说】公元1134年,女真将领金兀术亲率10万铁骑进犯川甘陕交界的和尚原和仙人关,准备从这里,包抄南宋政权。镇守此地的正是出身于崆峒大地的著姓将领吴玠吴璘兄弟,此时,他们每人手下只有几千兵力。历史记载此次血战是“以弱卒抗坚虏”。然而,金军总攻发起后,他们发现,面对的崆峒子弟兵是支以一当十的铁军,吴家军不仅以弱势兵力守住关隘,还最后发起反攻,彻底将金国西路军击溃,挫败了金军由四川包抄南宋的战略计划,改写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为数不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画面】吴玠塑像。

【解说】“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正是南宋诗人陆游描写当年那场血战的千古诗句。而当年那些创造了沙场铁血传奇的英雄,正是一路搏杀而来的崆峒男儿。后来,吴玠将军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同样入选的还有他的同乡刘錡,两名崆峒子弟得以和岳飞韩世忠并列载入史册,接受后世人们的敬仰。

【画面】李正虎和学生们练武。

【解说】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传奇已经渐行渐远,只有崆峒武术,作为几千年戎马经历的见证,存留下来。

年过花甲的李正虎现已退休在家,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教会外孙女几招功夫。但无奈,在顽皮的孩子眼中,这些奇怪的招式显然缺乏足够的趣味。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止戈为武。或许只有走过血雨腥风,人们才能明白它的真意。

【画面】李正虎领着外孙女走过宝塔、夕阳。

【解说】对于李正虎的前人,武术是乱世求存的必需,武林是动荡世事的必然;而对于悠哉享受晚年生活的老李,兵戈已止,武林已远,过往的一切都不过是遥远的回忆。

新闻推荐

“庄薯3号”累计推广种植已达3300万亩

...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第六集 关陇雄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